(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07:19:51作者:百科知识库
文章包括《弟子规》读后感(1066字)、《边城》读后感(1109字)、失落的玫瑰读后感(1092字)、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读后感(1131字)、管理学著作读后感(1104字)、一首好歌给我的鼓舞优秀作文(1102字)、幸福其实很简单读后感(1062字)、修身读后感(1083字)等1100字左右的初中二年级读书笔记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欲治国先齐家,欲齐家先修身,欲修身先正心。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先师孔子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特别要讲信用;然后要有一颗慈悲的爱心,对一切事物都平等博爱,善待天地万物,自觉保护生态环境;更要主动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最后在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精力,来好好地学习其他有益的学问。
我们90年代的小孩,似乎每个人都呈现出不同于别人的个性。有的时候,我们爱去哪就去哪,根本不会跟父母说;有些时候,我们回到家里,就一头栽进房间里,根本也不会跟父母说。其实,在背后的父母都隐含着无比的担心。孩子在外边的时候,担心他是否迷路了,被拐了。我们根本不会想象到他们的焦虑,只会自己玩,不会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爱我们的父母就该“出必告,反必面”,即出去的时候告诉父母知道你们去哪里,回来的时候,要当面告诉父母我们回来了,让他们放心。
曾经,我跟我的哥哥姐姐们相处,或许是因为我们玩得太熟了,所以我总爱直称呼他们的名字。也许是因为习惯了吧,我叫他们名字时候,他们也不见怪,哥哥姐姐们也没跟我说过什麽怨言。但其实,他们自己背后可能有些怨言,但却不会跟我说任何,或许怕我难为。我爱哥哥姐姐们就该“称尊长,勿呼名”,即称呼长辈的时候,不要直称呼他们的名字,要称号“哥哥,姐姐,叔叔,阿姨”等称呼,尊重他们,因为他们是长辈。
我最喜欢不分大小的跟长辈说话。有的时候,遇到我跟他们意见不同时,我总爱大声反驳,不分尊卑。他们有时候也会教训一下我,但我总是这样子左耳入右耳出,不太理会。其实,他们内心也很不满,但也不会狠狠地骂我,而我也不会想到这一点。我们爱长辈就该“尊长前,声要低”,即与长辈说话的时候呢,声音要柔和适中,不要大大声音地驳回,虽然他们比不会很严厉地教训,但其实他们内心也不好受的。
我们常常喜欢自出自入,“敲门”这个动作,我们根本大多数都不会用到。其实,别人的房间并不是可以让你随便进出的,有些人或许无所谓,但有些人却很在意别人进入他的放假的。然而进别人房间前,不敲门是一种坏习惯。我们尊重别人就该“将入门,问孰存”,即在入门之前,应该先敲门问一下:“有人在吗,我可以进来吗?”不要贸贸然就跑进去。
……《弟子规》里的行为作则,就是作为学生,晚辈应该具有的规矩。我们要把《弟子规》中所赋予我们优秀品质的导向,跟着书内的作则好好学习,继承我国传统的美德。道德于现在社会是不可缺的,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弟子规》内存在的良好品质,从而扎德育之根。
成语小心谨慎: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如:《汉书·霍光传》:“出入禁闼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又如:杜兴到此多时,小心谨慎。——清·陈忱《水浒后传》第四回
早在高中时,就接触过沈先生的《边城》。那时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还不知道里面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凤凰古城,也读不出其中的韵味,更没有对它产生任何自己的想法,仅仅把它当一篇普通的课文,糊弄过去了。现在把《边城》通篇读下来,我读出了沈先生会湘西风情的钟爱,读出了当地的人们纯朴赤诚,读出了故事淡淡的忧伤。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笔墨向人们呈现出湿润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个沉默的精灵,远远地眺望着老船夫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给予他们祝福。它就像是老船夫和翠翠心灵的港湾。每当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他们总会出神地遥遥望着白塔,让被现实束缚的心起飞,在心底向白塔倾诉他们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后,白塔在一次暴风雨中绝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泪。又或者,是翠翠已经长大,已经不需要白塔的守护吧。倒下的白塔就这样,在唏嘘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里。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讲述着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个柔美纯朴的少女,与二佬傩送第一次的见面两人便已一见钟情。情窦初开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对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亲的爷爷。日子如翠翠家门前的溪水一样静静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涩使翠翠在面对二佬时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时,大佬天宝也爱上了翠翠并请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从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经有了自己内心的选择。在天宝和傩送互相表明态度后,天宝溺死与湍急的漩涡之中;傩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决心由于大哥的死也变得不再坚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对,他毅然离家闯天下,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回来恬静的茶峒。孤独的翠翠再没有听到在梦里将她拖起的悠扬的歌声,她对此还一点都不知情。直到最后,在爷爷怀着对翠翠的惦念离开人世之后,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泪的苦涩不堪的,因为她失去了最亲的爷爷,也可能将失去那份还没来得及开花的爱情。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来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还没有出现。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来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遗憾就像白塔一样,永远地耸立在她的心中。这是一个牵动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说这是一个我喜欢的故事。在我看来,翠翠如果能跟爷爷或傩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剧就不会发生,遗憾也不会产生。我想,除了欣赏文章中主人公们的淳朴善良以外,我们也应该以他们作为教训。无论什么事情,机会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极的等待只会让自己陷入自己遗憾或悲剧。这座边城,是翠翠心灵的归宿,她一直留在溪边无尽地等待。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边城里面不断地寻找,而不是等待。
成语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如:《诗经·大雅·大明》:“维此文王,小心翼翼。”又如:母亲小心翼翼地起床做饭,心里欣喜地想,让儿子多睡一会,不要惊醒他。——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
成语一见钟情:钟:集中;钟情:爱情专注。旧指男女之间一见面就产生爱情。也指对事物一见就产生了感情。如:清·古吴墨浪子《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又如:祁连山俘虏了我的心,青海湖我一见钟情。(徐迟《三峡记·远游》)
起初,出看这本书,是觉得这本书封面很干净,看着很舒服。读完后,却觉得隐隐的迷茫……
故事中的狄安娜从顶尖的法学院毕业,年轻貌美、聪慧过人,是人人称赞的女神。她永远是人们瞩目的焦点,但她却并不快乐。因为,这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但她并没有勇气去追求他想要的人生,她怕身边的人对她失望的眼神。后来,她从母亲的信中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名能和玫瑰说话的孪生姐姐玛利亚。于是,她便踏上了寻找亲人的旅程。她找寻着玛利亚曾经走过的路,感慨着她得坚持,感受的真正玫瑰的芬芳……最后,她明白了,人生是为自己活的,而不是为了身边人的赞美以及一切虚无的东西。
我只能说,狄安娜是幸福的。她最后能明白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她不再沉迷在大家的赞美中不敢改变,她不再那么在乎其他人的目光。她开始明白自己就是自己,不用朝着他人希望你的路线走下去。
狄安娜是幸福的。她又一个爱她的妈妈,一个真正了解她的妈妈,一个为了让她醒悟编造了一个这么神奇的心灵之旅的妈妈。妈妈的爱唤醒了真正的玛利亚,真正有芬芳的玫瑰!
狄安娜是幸福的,因为她始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不敢付诸实践而已,但是现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要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又是多么难。如果不顺应的社会所谓的势,是不是又会灰飞烟没呢?到最后,那还到底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呢!
狄安娜终归是幸福的!那我呢?
我想走的路到底又是怎样的呢?有时候我也在想,这样一直下去,结果就是随大众,向大家一样一步一步那样去生活,我可以预见将来的生活会多么一板一眼,说必定我还一板一眼的没有别人好。但是,确实我也想当初的狄安娜,不敢想,不敢做,不敢释放真正的自我。怕自己最后孤立无援,无路可走。但是总是不甘,不希望人生就这样照着走下去了……
但是,时间还早,我还来得及……只不过,我现在还没法确定我到底适合什么呢?虽然我的生命还早,但是看来确定些什么东西也就是眼前的事情,晚了,我的带路就更难纠正了。
可是为什么我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是我在逃避么?我不想承担。在我的骨子里就有一种拖延的毛病,总是不愿意积极的去做,害怕的事情,越是不想去承担。这是我还没有长大的征兆么?
多看多查吧!!多多了解!我的玛利亚不会远的……要开始寻找真正的路了……
我走我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这里对这本书的写作手法也挺有感慨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土耳其的沙尔达·奥兹坎。这位土耳其的作家协作手法真的很不一样,开始读完的时候,还觉得很迷茫,始终是没有才到最后的结局能是其实没有玛利亚这个人。
果然是心灵之旅,非常的意外,所以才能触及心灵吧!
成语孤立无援:只有一个人或一方面的力量,得不到外力援助。如:《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又如:庄公既碍姜氏之面,又度公孙滑孤立无援,不能有为。——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回
成语一板一眼: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二卷第九章:“望着季交恕,一板一眼地说。”又如:冷静,一板一眼打! ——鲁光《中国姑娘》
心理学,是一门大家都想了解的学科。不过走进书店,望着那琳琅满目、种类繁多、页码厚实的专业书籍,大多人都退缩了。内容枯燥,跟读拉丁文似的,专业词汇频现,看的脑袋一个变两个。好不容易读完了,想想好像什么都明白了。合上书,再想想,又发现好像什么都没有留下。对于非专业的读者来说,一本语言轻松诙谐,简单易懂的休闲类读物更能让人走入心理学这扇伟大而有趣的大门。
而《每天懂一点好玩心理学》就是这样一本书。语言简洁明白,举例生动,贴近生活,还配有可爱猴子当主角的漫画。你既可以先看解说再看漫画,也可以先看漫画再看解说。漫画是紧密的跟每章节的解说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你看了解说,再看漫画,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先看漫画也是可以的,在那可爱活泼的猴子表演下,你一定印象深刻。只要你会心一笑,相信你肯定可以牢牢记住书中的内容了。这本书里所讲的心理学,是紧紧贴近生活的心理学。也许你读着读着,就会产生一看感觉,这不是在说我吗?
看了这本书,你会明白为什么人越多,效率反而越低;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坐靠边的椅子;为什么在不同位置的时候,人的想法会不同。
我觉得看了这本书最大的变化就是喜欢思考别人行为背后隐藏的情感及秘密了。以前看事情只看表面,不加分析,所见即所得。现在则深入一步了,喜欢探究人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了。看了这本书后,做事不自觉地会分析自己,会分析别人,探寻大家真实的意图。才知道原来人是这样的,原来还有这样的学问,原来世界是这样的,这太好玩了。
这本书告别了生涩偏僻的术语,用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阐述理论,就算是完全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易的理解各种原理。在繁重的工作后、在时间的空隙中,掏出来读一读,真真起到了放松身体,净化心灵的作用。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进知识,我想这就是作者出版这本书的意图吧。人长大了,整段的连续的时间少了。埋头于工作,挣扎于人际交往的大网中的我们,渐渐失去了阅读的冲动。对于复杂的东西选择了放弃,对于难懂的事情选择了逃避。如果没有突兀的救赎,也许我们会就此倦怠,就此消沉,最后沉沦下去,迷失自我吧。但是如果身边有这么一本书,哪怕没有深奥的理论,没有专业的词汇,只要她在那里,只要我们在排队、在乘车的时候能够想到掏出来看一看,就能慢慢改变自己。一天天、一点点,微小的不足道的积累,终将化作对真理的探索,对生命的思考,重新唤醒真我,蜕茧成蝶。
所以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没有深奥复杂的语言,有的只是浅显简单的文字及生动可爱的图画。如果你能从中有所收获,那是相当完美的一件事;如果你能从中稍有启迪,也是一件相当美好的事;如果你既无收获也无启迪,也希望你在工作劳累、心灵疲惫之余,将这本书权当做解闷逗乐的笑话,也是不错的一件事。
成语会心一笑:会心:领会到别人内心的意思。领会到对方没有表明的意思而微微一笑。如:鲁迅《通讯》:“使同类者知道也还有谁在袭击古老坚固的堡垒,较之看见浩大而灰色的军容,或者反可以会心一笑。”又如:她对我报以会心一笑。
成语琳琅满目:琳琅:精美的玉石。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如: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又如:这些寿礼陈列在坤宁宫的东西庑中,琳琅满目。——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一章
前一段时间读了《管理的实践》一书,让我对管理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理解。书中作者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的、能动的、动态的器官。”管理作为企业的器官,具有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员工及工作的功能。
初次接触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就被他书中阐述的管理思想所吸引。德鲁克以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强调人的理想性、价值观及判断力,形成了组织绩效表现的关键资源。他指出,管理是一种器官,是赋予机构以生命、能动、动态的器官。我最欣赏他的一句话: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惟一权威就是成就。他的管理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我整个管理学的思想基础,可以说他的思想已经扎根在我的思想中。他在管理的各个方面阐述了他独特的观点,形成了一整套的思想体系,从而创建了管理这门学科。
《管理的实践》中将管理的内容描述为三部分,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和工作,三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管理企业从企业需要的组织架构上考虑,全面诠释了职能分权制和联邦分权制,而且指出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联邦分权制为最优构架,也是责权利同位,最有积极性及效果的架构。管理管理者从人才的引进、培训、安排、提升等程序中,道明了企业员工的管理目的:尽一切可能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管理者,也道明只能当每个员工都成为管理者时,企业人才才能正常接替,员工绩效才能最大发挥;管理员工和工作指明了决策的过程和分析决策工具的重要,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工具来为管理员工和工作做好的决策向导。
管理的每一个动作和行为都要同时涉及到管理的三个部分,因此在决策每一个行为时,都要考虑对每一个方面的影响,找最影响小、最涉及面窄、最有绩效的角度来进行。
企业是社会的公民,服务于并丰富了社会的各种功能,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创造顾客。(以前经常听到推销员上非洲卖鞋的故事,而故事中那个看到当地居民光脚行走而大呼鞋可卖的才具有经营企业的战略眼光)企业的两项基本职能:营销和创新。通过他们产生经济成果,而企业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在成本的范畴内。
企业是社会的丰富机体,只有当它能够正常新成代谢时,才能在社会中正常生存。而企业的正常生存必须要有足够的利润,这不同于一般认为的企业的目的是追求最大的利润,从而使得企业追求生存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的极大丰富和人们生活的不断提高。
从德鲁克的《管理的实践》中,自己得到了很多收获,他的思想建立了我的管理思想基础,深深的影响了以后的学习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在以后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领悟和发展德鲁克的管理思想,实际运用到自己的工作或者是事业中去。
德鲁克的书,与我从此一生相伴!
成语不可分割:不容许割裂、拆开。如:周恩来《对国民党召开“国大”的严正声明》:“政协各项决议,是各党派的临时大宪章,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又如: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手牵手,我的朋友。爱永远在你左右,不要再恐惧绝不要放弃,这一切将会度过,因为你和我才有明天的彩虹……”
每当我听见《手牵手》的时候,心中就会荡起层层波浪,汹涌澎湃:“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一定要勇敢的去面对它、战胜它,哪怕前面的路再艰难、再痛苦都要撑下去,因为有你和我才有明天的彩虹。”
在今年四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不幸降临在祖国大地。随着疫情的蔓延,我们周围似乎已充满了危机,我们的生活也顿时变得紧张繁琐起来。在这个关键时刻,各界人士都行动起来,纷纷投入到了抗击“非典”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当中,大家携起手来,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抗击“非典”。
“非典”是一场灾难,它带给我们的是痛苦和悲伤,它使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饱受亲人离别的痛苦。但是,面对“非典”我们毫不惧怕,反而更加有决心。许多医生纷纷写请战书,要求奔赴抗击“非典”一线去作战。当“非典”还是一个传说的时候,我觉得“非典”离我是多么地遥远。而现在正是“非典”的关键时刻,我却不知所措。
在我们万分焦急的时刻,我们想到的是什么?那些工作在“非典”一线的医务人员,时刻惦记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全身心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去,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那些患者的生命,他们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用生命拯救生命的崇高精神,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这种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手牵手,我的朋友,爱永远在你左右;不要再恐惧,绝不要放弃,这一切将会度过;牵着我的手,看见明天的彩虹……”这一句唱词分外有力,因为这凝结着87位歌手的信念,在这样一种坚不可摧的信念之下,美好很快就会到来。他们说,“现在有许多医护人员奔赴前线,身为艺人,我们要用音乐为大家加油!”对!我相信,人的力量是强大的。爱永远都在你的左右,不要放弃,不要恐惧,只要我们众志成城,共赴危难,一切都会变得更美好。
《手牵手》的歌词是平实的,但是它的力量却是神奇的,它让站在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了一个共同的愿望,这一刻大家都有了共同的一个目标:紧紧团结在一起,手牵手战胜SARS。
“非典”可怕,它的来去无踪更可怕!也许在我吃饭的时候,“非典”悄悄地进入我的饭碗;也许当我洗澡的时候,“非典”悄悄地靠近了我的身体;甚至会在我睡觉的时候,“非典”悄然进入我的眼睛,鼻子,耳朵……然而,我却没有过多的恐惧,因为这些都还只存在于我那无限的想象之中。“非典”过后,中国又向前走了一大步。“非典”虽然是一场灾难,对我国的经济、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手牵手,不要放弃你的希望,团结一致,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胜利
成语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如:《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又如:段祺瑞既得国务员同情,便以为众志成城,正可一战。——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十八回
成语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如:《后汉书·朱擕传》:“万人一心,犹不可当,况十万乎!”又如:万众一心,同声呼吁,力抗汉奸,唤醒政府。——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0八回
《幸福其实很简单》中详细阐述了幸福的意义:其实幸福可以很简单的拥有,只要你我勇于做自己的幸福建筑师,善于做自我幸福的管理。
当初选择做幼儿教师是盲从的,为了“农转非”,父母让我在“护士”和“教师”这两个行业中做选择,我选了后者。3年后我成了一位教师,但并没有如我所愿。我被分配到小学当了一名小学教师,时逢小学里的“包班”和“识字”教学,没有经验的我有些力不从心,每次看见幼儿园的小朋友在操场上蹦蹦跳跳的时候我特别羡慕。多么希望能够回到这些小不点中啊!
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带着快乐的心情回到了幼儿教师的队伍中。在我的心里我更喜欢幼儿园孩子的那份天真无邪,那种没有学习压力下的简单快乐。当有朋友问我:“做幼儿园老师肯定很烦吧,孩子经常要打小报告的,是吗?”我说:“是的,你认为可笑的某某某在上厕所,我要喝水了,他们都会来报告。不过,听听他们说的话也挺有趣的。”有时,他们会告诉你:“老师,我爸爸现在是老板了,因为他开了一个饭店,所以他就成了饭店老板了,哈哈!”有时,他们会嘀咕:“奇怪,为什么我小便多,大便少呢?”有时,他们又会笑着跑过来告诉我:“老师,现在某某某是我们的大王,因为他说他就是卡布达!”有时,他们会带着疑惑的表情问同伴:“我觉得真奇怪,我长得像妈妈,但我却是个男人。”……朋友听了以后哈哈大笑:“当个幼儿园老师也蛮有趣的!”
的确,幼儿园教师可以和孩子一起快乐地玩,尽情地做游戏,但必须做个成熟的大孩子,要包容孩子的快乐和不快乐,背起家长的义务。
当自己的孩子也能上幼儿园时,我明白了做个幼儿园教师并不容易!入园前女儿一直在乡下长大,习惯了自由自在,所以入园后,调皮难管教,虽然是个女孩子但特别喜欢爬上爬下,进出教室的通道就是窗户。因为离我班很近,有时她就会跑过来,当看见她泪眼汪汪的时候,我终于也体验到小班幼儿家长站在门口不愿离去的心情。女儿一天一天长大,也一天一天在进步,看见女儿的点滴进步,我终于也体验到当家长听见孩子被老师表扬后的那种满足。也许她有时会犯些错误,家长的无奈以及家长的失落我也体验过。经过岁月的锤炼,我就告诉自己要多一点忍耐与理解,就会多一点快乐与幸福。
在幼儿教师这个岗位上,有人带着美好憧憬实现了儿时的梦;有人体验到做个孩子王的乐趣;有人脚踏实地重复着一些生活的琐事;有人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我们的内心都充满着爱,我们用爱拥抱着孩子。
幸福只是一个词,但幸福在人生的不同瞬间展现出多面的美,在幼儿园教师这个职业上它让我看见,让我感悟,让我经历并触动……
成语力不从心:力不从心[lì bù cóng xīn],意指心里想做某事,力量却无法达到。◎语或本汉·班昭〈为兄超求代疏〉。[源] 汉·班昭〈为兄超求代疏〉(据《後汉书·卷四七·班梁列传·班超》引)超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会陈睦之变,道路隔绝,超以一身转侧绝域,晓譬诸国,因其兵众,每有攻战,辄为先登,身被金夷,不避死亡。赖蒙陛下神灵,且得延命沙漠,至今积三十年。骨肉生离,不复相识。所与相随时人士众,皆已物故。超年最长,今且七十。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虽欲竭尽其力,以报塞天恩,迫於岁暮,犬马齿索。蛮夷之性,悖逆侮老,而超旦暮入地,久不见代,恐开奸宄之源,生逆乱之心,而卿大夫咸怀一切,莫肯远虑。如有卒暴,超之气力,不能从心,便为上损国家累世之功,下弃忠臣竭力之用,诚可痛也,故超万里归诚,自陈苦急,延颈踰望,三年於今,未蒙省录。《後汉书·卷八八·西域传》二十一年冬,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及得见,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天子以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厚赏赐之。是时贤自负兵强,欲并兼西域,攻击益甚。诸国闻都护不出,而侍子皆还,大忧恐,乃与敦煌太守檄,愿留侍子以示莎车,言侍子见留,都护寻出,冀且息其兵。裴遵以状闻,天子许之。二十二年,贤知都护不至,遂遗鄯善王安书,令绝通汉道。安不纳而杀其使。贤大怒,发兵攻鄯善。安迎战,兵败,亡入山中。贤杀略千余人而去。其冬,贤复攻杀龟兹王,遂兼其国。鄯善、焉耆诸国侍子久留敦煌,愁思,皆亡归。鄯善王上书,愿复遣子入侍,更请都护。都护不出,诚迫於匈奴。天子报曰:“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於是鄯善、车师复附匈奴,而贤益横。[典故]“力不从心”是一种心里想做,却气力不足的情况。在汉·班昭〈为兄超求代疏〉曾用到此言。东汉时,班超受皇帝之命出使西域,平定与安抚了西域五十多个国家,让他们归顺汉朝。由於对国家有极大的贡献,皇帝便赐他做西域都护,还封他为定远侯,让他驻守在西域,维系边界的和平。班超因此在西域一待就是三十年,一直是尽忠职守,但是到了晚年,非常想家,於是上书皇帝,希望能让他回乡养老。但一等三年都没有回音,他的妹妹班昭於是写了一封信,帮哥哥向皇帝求情,说班超在西域为朝廷效命了三十年,现在七十岁了,年老多病,体力大不如前,眼睛、耳朵都不管用了,走路还要藉助拐扙。虽然很想替国家效力到生命中最後一刻,但现在身体如此衰弱,如果哪天敌人突然发生叛变,他就算有心,力量也不足以平定动乱。到时不但对国家会有极大的伤害,群臣之前的努力也会付诸流水。班昭恳求皇帝让哥哥回国,不要让他就这样老死异乡。信的内容处处流露出深厚的兄妹之情,皇帝看了大受感动,下诏让班超回国,而班超在回到洛阳一个月後就病逝了。这里的原文就用了“超之气力,不能从心”。另外在《後汉书·卷八八·西域传》,也提到东汉初年,汉光武帝复兴汉室,西域各小国都来归附,希望能得到保护,避免被他国并吞。但等了许久都没看到汉室派兵过来,非常着急,鄯善国的国王就写信给汉光武帝,说明汉帝国再不派兵前来,就只好去依附你们的敌人-匈奴了。汉帝鉴於国内局势刚刚稳定下来,短期之内无法派兵到西域保护这些国家,於是便回覆说:“我们目前无法派兵前去,你们有归附汉帝国的心,但力量上无法达到的话,就请你们自行去依附其他国家吧!”这些小国就只好去依附匈奴了。这里的原文用的就是“力不从心”。後来就演变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指心里想做某事,力量却无法达到。
成语脚踏实地:脚踏实地[jiǎo tà shí dì],意指比喻做事切实稳健。语出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八》。[源]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一八》康节有〈安乐窝中诗〉云:“半记不记梦觉後,似愁无愁情倦时。拥衾侧卧未欲起,帘外落花撩乱飞。”公爱之,请书纸帘上,字画奇古,某家世宝之。公与康节唱酬甚多,具载《击壤集》。公尝问康节曰:“某何如人?”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公深以为知言。至康节捐馆,公作挽诗二章,其一曰:“慕德闻风久,论交倾盖新。何须半面旧,不待一言亲。讲道切磋直,忘怀笑语真。重言蒙跖实,佩服敢书绅。”记康节之言也。康节又曰:“君实九分人也。”其重之如此。後公以康节之故,遇其孤伯温甚厚。[典故]司马光是宋朝重要的史学家。宋英宗时,他与范祖禹、刘攽、刘恕等人奉命编撰《资治通监》,由他主编。编写这部史书时,司马光每天凌晨就开始工作,直到半夜才休息,丝毫不敢懈怠。为了怕睡得太久,耽误了工作,还特地制作了一个“警枕”,好让自己睡得不安稳而警醒。而司马光对於书稿的要求更是严格,他先广泛的收集资料,然後串连、剪裁,加以润色,反覆修改,直到满意为止。例如其中唐代部分的稿子,原有六百多卷,等到最後定稿时只剩下八十卷,可见其要求之精简。等到编成後,全书共有二百九十四卷,全都用正楷工整地写好,一笔不苟。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赞赏。宋神宗更为这本史书取名为《资治通监》,表示这部史书能作为历代治乱兴亡的借镜。司马光做事认真勤恳的态度,可以从这儿看出。所以有一次司马光问他的好友邵雍,说:“你认为我是一个怎麽样的人?”邵雍便回答:“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正是对於司马光最贴切的赞美。後来“脚踏实地”被用来比喻做事切实稳健。
近日偶读荀子的《修身》(节选)一文,颇有感触,荀子和孔子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但他们在看待人性“善”与“恶”的观点上有很大区别。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在这儿,我不想讨论他们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谁是谁非,但我认为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学习和借鉴一下古代哲学家荀子的“性恶论”,更有他的现实价值。既然人性本“恶”,那么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一种工作、学习、生活态度将至关重要。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都是恶的,只有通过加强自身修养,才能成为有“德”之人,修身其实就是保持一个人善良的心态,而善良的心态其实就是明辨是非,要严以律己,善以待人,总之,人要有“道德”,否则那又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然而,具备良好的道德不是与生俱来的,荀子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们自己不断努力的产物,必需经过修身、养性。也就是说必需通过不断的教育、学习才能具备的。
我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取向、道德水准和精神追求,决定着其价值和行为取向,我们财税部门是国家的政府重要职能部门,管钱、管物、管事是财税部门的重要职责,财税人在管理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不为世俗所扰,不为物欲所动,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德”字,“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身作则、依法办事,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才能做到为官清廉、为政清廉、为税清廉,才能保持财税干部的本色。
当然,一个人在一生的为人处事中,除了有良好的“德”性这一内在因素外,也离不开各项制度的约束和监督这一外在因素,按照哲学观点是内因决定外因,内因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虽然有些体制上的东西凭我们个人的意志是无法改变的,但自身的修养是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的,年青人在这方面更具有可塑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从小就培养一个人的德行;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身劳而心安,为之;利少而义多,为之。”那社会上诸如贪污、腐败行为将无立足之地,就能形成人人和谐的社会。
其实大思想家荀子早就给我们开具了治气养心之良方:“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志意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
古话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今后的财税工作中,我们要积极践行“四个好好”,即“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生活。”以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财税的良好形象。
成语无立足之地:没有立脚的地方。比喻连极小的地方也没有。形容在某处无法生活或工作下去。也可形容惭愧得无地自容。如:《庄子·盗跖》:“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吕氏春秋·为欲》:“无立锥之地,至贫也。”又如:母亲如此说,儿子无立足之地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三回
成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如:《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又如:西人都知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应该把培养人才这件大事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