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格言》读后感8篇400、500、7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06:54:42作者:百科知识库

《格言》读后感8篇400、500、700字

本文包括读《格言》有感、一句格言的启示(445字)、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466字)、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537字)、《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549字)等400字、500字、7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作文8篇,供您参阅。

一句格言的启示_445字

在小时候,我没感觉到时间有多么宝贵,你看:一年有365天,一天有24小时,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60秒。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啊!所以我从来不懂得珍惜时间。

后来,我上了小学,知道了要珍惜时间,知道了当天的事情当天做完。可是怎样才能珍惜时间呢?我心里没数自从我看到了华罗庚爷爷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绩来”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

从这句话中我不由得想起了L叔叔,他的“钉子精神”不正是这句话的最好说明吗?在电影开始的几分钟时间,L叔叔总是拿出书来读,这样日积月累,他所得到的知识不就比别人多了许多了吗?我想或许是这样才使L叔叔迅速地由一个放牛娃成长为一位优秀的战士。

自从我看了这句格言后,我也总生活中零星时间利用起来,例如:每天放学回家离吃饭时间还有十分钟,过去我总是一回到家就休息,而现在我总是把这十分钟利用起来,翻一翻字典,尽管只会学几十个字,可日积月累,1个月就可以多学几百个字。我相信只要我做一个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就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成语恍然大悟:恍然大悟[huǎng rán dà wù],意指猛然醒悟过来。语本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源]唐·高彦休《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耕人垦田得古铁器曰盎,……隐隐有古篆九字带盎之腰。曲阜令不能辨,兖州有书生姓鲁,善八体书,子男召致于邑,出盎示之,曰:“此大篆也,非今之所行者。惟某颇尝学之,是九字曰『齐桓公会於葵邱岁铸』。”邑宰大奇其说,及以篆验则字势存焉,乃辇致於河东公之门。公以为麟经时物,得以为古矣,宝之犹锺、玦、郜鼎也。……独刘舍人蜕以为非当时之物,乃近世矫作也。公不悦曰:“果有说乎?”紫微曰:“某幼专邱明之书,齐侯小白諡曰桓公,九合诸侯,取威定霸,葵邱之会是第八盟。按礼经,诸侯五月而葬,同盟至。既葬然後反虞,既虞然後卒哭,卒哭然後定諡,则葵邱之会实在生前,不得以諡称之,此乃近世矫作也。”裴公恍然始悟,立命击碎,然後举爵尽欢而罢。[典故]“恍然大悟”原作“恍然始悟”。据唐人高彦休的《唐阙史·卷上·裴丞相古器》载,唐时裴丞相好古物,当时在曲阜有一个农人在耕田时挖到一个叫“盎”(一种大腹敛口的盆)的古铁器,环腰隐约现出九个古篆。曲阜令无法辨识,就找了一个精通秦代八种书体的鲁姓书生来看。书生说:“这些字是大篆,不是现在通行的文字。这九个字是:『齐桓公会於葵邱岁铸』。”曲阜令就将这件春秋时代的古物献给裴丞相,好古的裴丞相视之为宝物。有一天,裴丞相设宴和门生聚会,大家围着看这件古宝,赞美之声此起彼落,只有刘蜕认为那不是古宝,而是近代的赝品。裴丞相很不高兴,要刘蜕说出理由。刘蜕说:“齐侯小白死後,諡号是“桓公”。他九合诸侯,完成霸业。葵邱之会是第八盟。当时齐侯尚健在,是不可能用諡号称呼的。”裴丞相听了,“恍然始悟”,令人把盎击碎,和门生们继续把酒言欢。“恍然大悟”这句成语,就从原文中的“恍然始悟”演变而出,用来指猛然醒悟过来。

成语此起彼落: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如: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第七节:“时大时小时缩时伸是经常的,此起彼落也往往发生。”又如:他们分成了两组,此起彼落地围在校长室外声嘶力竭地喊着叫着。——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四章

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_466字

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这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是:“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这句话明确的告诉我们结交朋友的尺度和标准。

的确,朋友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有头脑和心地很正直的朋友。”可见,有几个“有德之朋”非常重要。

俗话说的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我们的身边有几个好的朋友,他们的好习惯就会影响到自已,使自己的坏习惯慢慢消失,而且还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马克思跟恩格斯都是伟大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在生活上互相关心,学习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所以他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正因为他们是一对“有德之朋”,所以他们之间才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创造了伟大的事业。

相反,整天围在一群“无义之友”中,随着时间的增长,他们的一些坏习惯就会像传染病一样到处传播,自己也会被传染,一些小偷成群结队的去偷东西,这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吗?

因此,我们在生活学习中,一定要结“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让好朋友成为我们的好帮手。

成语不可缺少:必不可少的。如:毛泽东《论持久战》:“所有这些,造成了和造成着为中国最后胜利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条件。”又如:私人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要扶助它发展。——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

成语取长补短: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如:《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又如:外来干部和本地干部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必须互相取长补短,才能有进步。——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

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_490字

今天我读了《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但书中那种种美德却在我心中生了根,永远也抹不去。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关于爱国的那一章节。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爱国志士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屈原“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样的事,这些伟人以他们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感动着我,激发着我内心深处对祖国的那份热情。

可是,现在的很多同学却“崇洋媚外”:身上穿的是外国名牌服装;手上戴的是外国的手表;看的是外国的动画片——就连电视上也在放“真正的美国口味,我爱吃”,这样的做法怎么能被视为时尚?记得毛主席在一篇文章中举了个例子: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西方人用刀叉,一定说用刀叉高明、科学,用筷子落后,就说不通。确实,西方人有许多好的东西值得学习,但不能说什么都是西方的好。的确,西方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是不能什么都学西方的。这样世界上还会有我们的地位吗?

读完这本书,我掩卷沉思,中国啊,你如慈爱的母亲哺育我们成长,一曲《我爱你,中国》唱出了亿万国民的心声,我要自豪地大喊:“我爱你,中国!

成语忠心耿耿:耿耿:忠诚的样子。形容非常忠诚。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七回:“当日令尊伯伯为国损躯,虽大事未成,然忠心耿耿,自能名垂不朽。”又如:卢永祥见一个忠心耿耿的陈乐山忽然变了样子,还不晓是何缘故,十分诧异。——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八回

成语崇洋媚外:洋:西洋,指西方国家;媚:谄媚。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指丧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结外国人。如:茅盾《向鲁迅学习》:“那时清王朝以及当权的洋务派崇洋媚外,出卖国家主权。”又如:改革开发绝不是崇洋媚外。

读《格言》有感_516字

爱是那样伟大——读《格言》有感

《格言》是一本月刊的名字,里面有许多栏目,每一个栏目里的故事都有教人怎样做人的道理。我想:正因为这样,因此书取名为《格言》吧。

其中,《中国最美丽的女孩》是个令看者伤心,听者流泪的感人故事!美丽的小姑娘申春玲对继父的不离不弃和对哥哥的无私奉献使我感动得泪如雨下!

看啊,她以弱小的身躯,到地里干着与她年龄和身材极不相称的耕种;听啊,她一声又一声,在街头巷尾大呼小叫地卖苹果……为了什么?她要挣钱啊,想方设法地多挣钱!就是这样,她硬撑着把四个哥哥一个又一个地供上了大学,还要悉心照顾着瘫痪的继父呢。为了攒钱给哥哥们交学费,她曾经三度去卖血……就在她第三次卖完血,正赶去邮局汇款时,她被一辆载满钢筋的大卡车挂倒了,啊!可恶的沉重的车轮从她身上轧了过去……

送葬那天,全村人都为她送行啊!哥哥们穿上了为父母送葬才会穿的孝衣,在灵柩前长跪不起,泣不成声……多好的姑娘啊!为了家人,她从未逃避过困难;为了爱,她一直在承受着艰难困苦,承担着家庭生活的重担。

我不得不发出感叹啊:爱是那样伟大!能使小春玲为家人而去拼搏,至死不渝;爱是那样伟大!令小春玲对家人不离不弃;爱是那样的伟大……

成语街头巷尾:指大街小巷。如: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一:“问:‘如何是学人转身处?’师日:‘街头巷尾。’”又如:上海的街头巷尾的老虔婆,一知道近邻的阿二嫂家有野男人出入,津津乐道。——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

成语大呼小叫: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如:元·无名氏《谢金吾》:“是什么人在门口大呼小叫,我去看咱。”又如:擎火把的都是年轻的农民,另一只手提着枪,也有拿镐的,大呼小叫的嚷嚷着。——杨朔《雪花飘飘》

传统美德格言读后感_527字

“志不强则智不达”是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一则格言,它的意思是说:志向不坚定的人,他的智力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史记》在文学和历史二方面都达到的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司马迁是在怎样的痛苦和耻辱中,坚持自己的信念,忍辱负重、自强不息,终于写成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过去经常因为学习不够努力而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往往会自己找来各种各样的理由来应付,读到这则格言,我才恍然大悟:过去学习那么被动就是因为自己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啊!要想在学业上取得一番成就,没有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志向是不行的,而这,也正是我所缺乏的。我挖掘出我的人生格言中的“自强”。

有了远大的目标和坚定的志向,我们还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

这就是我的人生格言中的“践行”。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每天的学习和成长,所做的每一份试卷、每一个实验,以及每一个微不足道的进步,都是对古人的这则格言最好地诠释。

爱国、自强、践行,这是我读《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最深的感受和最大的收获,通过这一读书过程,我也找到自己人生的目标和志向:在“爱国”中定位自己的责任;以“自强”为自己的信念;用“践行”来承担自己的责任。

成语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如:宋·徐度《却扫编》卷下:“而邓枢密洵武真以少保领院而不兼节钺,前所未有也。”又如:如此好令,真是酒席宴前所未有的,妹子恭逢其盛,能不浮一大白。——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

成语微不足道:微:细,小;足:值得;道:谈起。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如:《谷梁传·隐公七年》:“其不言逆,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又如:在草花中我们虽然是微不足道。但我们的花色却算是紫色代表。——郭沫若《百花齐放·单色蓳》诗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_537字

《朱子治家格言》为我们提供了人生处世的宝贵精神。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此句为格言首句。看似普通,做到却难,看似是家务清洁之事,其实是教导人勤奋向上。现在不少人追求舒适安逸的生活,不求上进,贪杯晚睡,吃喝玩乐,睡到太阳晒到屁股还不愿起床。其实我也一样,有过几次能“黎明即起”温书读课呢?不说早起闻鸡,就是连件衣服,鞋袜也要母亲洗晒。懒惰在我的身上越来越严重。一顿饭菜,没好吃的全都倒掉,一件衣服不漂亮的,也不穿,穿鞋袜要讲时髦。还学着别人穿戴首饰,饰发穿耳,哪里有想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教人以厚道待人,以礼仪处世,以勤俭持家,以诗书为高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教人不贪念:“莫贪意外之财”;教人正直从善:“勿恃势而凌逼孤寡,匿怨而用暗箭。”这些格言警句虽然离我们有一定远的时间,重了一点家庭色彩,但读起来并不过时,这就是中华美德,最能炼就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情操,最普通的人生美德。

读后《朱子治家格言》,我的理解甚为肤浅,要深入理解格言的内在含义,我认为不是一天、半天就能体会到的,对格言的教诲,不是一天、半天就做到的。还须坚持不懈从格言中吸取营养精华。为祖国的富强胸怀大志:为官心存君国。

成语坚持不懈:懈:松懈。坚持到底,一点不忪懈。如:《清史稿·刘体重传》:“煦激励兵团,坚持不懈,贼穷蹙乞降,遂复濮州。”又如:这些都证明我们对于加强统一战线实行革命政策来进行抗日战争的这种方针,是坚持不懈的。——毛泽东《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

成语物力维艰:物:物资;力:财力;维:是;艰:困难。指财物来之不易。如:清·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_549字

文/师瑶

我在“国学部家长群”里朗读的是《朱子治家格言》。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最为熟悉的一首诗,唐代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农民不畏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作,这是值得我们思索其中的道理的,要知道珍惜粮食,要懂得感恩,懂得惜福。

然而,现在的年轻人,东西不好吃就扔掉,活儿太累就不做,虚度光阴。暑假“活着”夏令营活动让我亲身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捡来的垃圾、废品换来一顿饭钱就没了。我们真的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从身边做起,从珍惜每一餐、每一粒米做起,从点点滴滴感化身边的人,不要以为这不能改变什么,这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联想:当洗手后,忘关水龙头时,你是否想过人类剩下最后一滴水将从哪里来?也许就是你的眼泪吧!当你把剩饭乱倒的时候,是否想过农民伯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汗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便是艰辛的又一真实体现。

所以,我们要懂得节俭,但是要适可而止,不可偏离。要把道理想通,学会感恩他人。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节约一度电、一张纸、一滴水,对我们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我们何不让此举成为一种习惯利己利人呢?

成语适可而止:适可而止[shì kě ér zhǐ],意指指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就该停止。语出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乡党》。[源]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乡党》《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朱熹·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典故]朱熹(西元1130~1200)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高宗绍兴十八年进士,累官至宝文阁待制。他平日致力讲学着述,曾重建修复白鹿洞书院,为讲学之所。晚年筑草堂於云谷山,因此又号云谷老人。光宗庆元二年,韩侂胄为相,朱熹遭弹劾去职,并被视为“伪学逆党”,不久病死。卒諡文,後世尊称为朱子或朱文公。朱熹治学以居敬穷理为主,集宋代理学的大成。着述丰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诗集传》和《四书章句集注》,後者为元、明、清三朝科举的标准本。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乡党》中叙述孔子的生活规律,有“不多食”这一项,朱熹作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意思指吃东西吃到适当的程度就该停止,不要贪心吃得过多。後来“适可而止”被用来指事情做到恰到好处就该停止。

成语虚度光阴:时光白白地度过。指没有好好地利用时间。如:唐·元稹《羡醉》:“也应自有寻春日,虚度而今正少年。”又如:我虽然帮不上您什么忙,但是每次谈一谈翻译,就觉得在这里的生活也是充实的,没有虚度光阴……(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十章)

朱子治家格言读后感_694字

这是我迄今为止读的唯一的一部治家格言。初读时就觉得朱子的思想迥异于现代人,当细细品读真正走近先贤时,才感悟到圣贤的智慧与伟大。此格言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作息、饮食作客、用具、交友等诸多方面,是如何做人的行为规范,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很衡定在了道德水准较高的基础上。

朱子是儒(理)学大师,自然就把他的思想写进了家训。勤俭、尊卑、宽容、孝道、顺时听天等理念蕴含其中,施惠勿念、不生妒嫉、忍耐三思等美德洋溢字间。读尽格言,未发现一点让子孙光宗耀祖、添产置业的想法,有的却是谆谆的教诲和告诫。

朱子对子孙的爱,是大爱是真爱,爱在了根本。人生在世德为先,有德的人福寿才会绵长,有德的家庭,才会人财兴旺。无德之人,与人为恶、造业甚多、不会久常。倘若我们能按照朱子的家训去规正自己一言一行,那么人心就会向善,家庭一定和睦,社会才能和谐。

当今社会,很多人的本性丧于世俗、良知失之贪婪。尔虞我诈,强取名利成为了“时尚”,宽容,友爱的理念荡然无存,贪婪和欲望把人变得疯狂。如果这种状况不能改变任其发展,我们社会的未来将是怎样的丑陋不堪啊。

我们不妨霸气的与朱氏子孙分享朱子留给后人的那份真爱,让她在心灵安家,让她融入生命,让这爱的阳光温暖每一个人,并使之成为我们民族的一种精神力量,以此带动道德的回升,复兴传统文化,诚若如此,我想朱老夫子绝不会对我们的无理稍有愠色,反而大加赞赏,因为这正是他殷切期望的。

如果此治家格言能够成为人类的行为指南,那么我们的生命即使不能像群星那样熠熠生辉,也会偶有光明闪烁。伟哉,朱子。我由衷地感谢您,感谢您对后人满怀希望的忠告,感谢您告诉了我们怎样做人。

成语尔虞我诈:尔虞我诈[ěr yú wǒ zhà],意指彼此互相诈骗。语本《左传·宣公十五年》。後用“尔虞我诈”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源]《左传·宣公十五年》夏,五月,楚师将去宋,申犀稽首於王之马前,曰:“毋畏知死而不敢废王命,王弃言焉。”王不能答。申叔时仆,曰:“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从之。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华元为质,盟曰:“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典故]春秋时,楚庄王率领大军攻打宋国,包围宋国的都城。双方相持了几个月,楚国一直无法攻下宋国。宋国城内粮食的供应也将近匮乏,又听说楚国将要在宋国内建造房屋,打算长期屯兵,因此宋国人民都非常害怕。宋国因此派大夫华元进入楚营,请求退兵。华元在一天夜里来到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中,威胁说:“我们宋国现在的情况,已经到了交换孩子来充饥,拿死人骨头当柴火来煮饭的地步了,尽管如此,我们宁愿战死,也绝不接受城下之盟。如果楚国能退兵三十里,那宋国对於楚国将会唯命是听。”子反听了也很惊恐,只好和宋国签订盟约,同意退兵三十里。宋国和楚国因此讲和,并以华元为人质,盟约中明白地写着:“我不欺骗你,你不必对我猜忌。”说明两国必须以诚信相待。後来“尔虞我诈”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形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猜疑,玩弄欺骗手段。典源中的“我无尔诈,尔无我虞”,用的是倒装句,它的语意其实是“我无诈尔,尔无虞我”,後来用其反意,而成为“尔虞我诈”这句成语。

成语筑室反耕:筑:建造;反:通“返”,归返。指部队做长久驻扎的打算。如: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筑室反耕者,宋必听命。”又如:匡困补乏,以悦天下,何图筑室反耕哉! ——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臧洪传》

本文标签:读后感作文  名著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