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06:19:53作者:百科知识库
搜集整理了读《成长》有感、红旗飘飘引我成长读后感(755字)、人这样成长读后感(755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我们)在阳光下成长》读后感(756字)、读《一只蜘蛛和三个启示》有感(756字)、《成功的第三个人》读后感(758字)、《热爱生命》读后感(758字)等700字、8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6篇,供您参阅。
五星红旗翩翩飘扬在中国领土的空中,荡漾在我们中国人民的心田,驱使人们走向成功。历史的辉煌,祖国的复兴,让中国人的心灵汹潮澎湃。历经了重重困难:红军长征、抗日战争、土地革命……新中国成立了!读了《红旗飘飘引我成长》这本书,我深有体会。
《红旗飘飘引我成长》讲述了一段无数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而壮烈牺牲,到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再到改革开放,最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史诗。
有了壮烈牺牲,才有今天繁荣富强的中国。很多壮士死在保卫国家的战场上,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方志敏出生于1899年,逝世于1935年。1934年11月初,由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闽浙皖赣边区,与红十军组成红十军团。方志敏任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有余,被七倍于己的敌军重重围困在怀玉山区。他带领先头部队奋战脱险,但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冒着雪雨和危险,复入重围,寻找部队,终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于1935年1月29日被俘。被俘时,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除一块怀表和一只钢笔,没有一文钱。方志敏在南昌转为中国共产党员。他写下了一句话“共产党员——这是一个极尊贵的名词,我加入了共产党,做了共产党员,我是如何的引以为荣啊!从此,我的一切,直到我的生命都交给党去了。”方志敏是多么伟大啊!
除了方志敏,还有很多战死沙场的英雄。如:在抗美援朝时,为了不暴露埋伏地点,双手插入烈火中,一声不吭,直到壮烈牺牲的邱少云;在上甘岭战役中,用身体挡住枪口的黄继光等。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极其来之不易的。虽然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不能像他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但他们为了民族独立而不怕牺牲、坚贞不屈、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当代人学习。
成语弹尽援绝:作战中弹药用完了,援兵断绝了。也比喻处境非常困难。如:宋·杨万里《钤辖赵公墓志铭》:“公挺身与兵,屡捷。七年,粮尽援绝,势不能复支,遂率所部数千人南归。”又如:迄今晨三时,敌弹尽援绝,全线动摇。——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
成语一声不吭:一句话也不说。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八章:“玉厚还是一声不吭。他现在已经懒得再说他女婿的长长短短,他心里只是为他的女儿和两个外孙难受。”又如:方方一声不吭地从人群中挤上来,用手里的砖朝这孩子的颅顶使劲一拍。——王朔《动物凶猛》
这是一本让人哭又微笑着、痛并快乐着的书,但不管你是欢喜还是流泪,这本书都会让你迷恋上人的成长。
书中提到传统的课堂是对人的生命的遮蔽,传统的课堂只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重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而忽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像我们经常提到的“填鸭式”教学与灌输式教学都没有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而只是用一把尺子去要求学生,更不用说注意了因材施教。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教师应从关注学生智力的高低转向关注学生智力的类型,“多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班级中不是缺少“聪明”的学生,缺少的是善于发现他们的眼睛。为什么身边有些教师的课堂如此精彩,不仅仅是因为她的个人素质高,更重要的是她的课堂很具生命活力,她关注了每一个小生命的发展。
激活课堂,挖掘生命潜能。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经验丰富的小学数学老师,对课后的某道习题找出了三种解决方法。但当他把用作讲解的时间留给学生的时候,在二十分钟不到的时间里,孩子们居然找到了七种答案,其中有的甚至是老师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未想到过的。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为过去种种自以为是的给学生毫无保留的讲解所谓的标准答案而痛苦。在一次又次的“教答不教问”的课堂中,我真的不敢想象:有多少孩子的思考被无情的偷走,有多少生命的潜能被残酷的埋藏?没有了自我的发现,没有了得到赏识的机会,在老师匆匆的讲解中,又淹没了多少生命拔节的声音呢?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维,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师反复的把自己的观点灌输给学生,久而久之,学生就不愿意动脑筋。我在上课向学生提问题时,发言的总是少数同学,好多同学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这显然是教师包办过多的后遗症。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成语因材施教:因:根据;材:资质;施:施加;教:教育。指针对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如:《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又如:教师应当注意学生各方面的差异,以便因材施教。
成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如: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又如: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做法是行不通的。
在儒家传统文化里强调“舍生取义”,其意义就是为了国家利益,扞卫国家主权,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家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的政权,扞卫自己的根本利益。而爱自己的政权与爱共产党又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共产党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领导人民建立新政权,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以爱国与爱党是统一的。而我则认为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爱国这个字眼儿,在一年级时,就开始接触了,那时,总觉得十分遥远,渐渐地,也就淡忘了;到了三年级时,老师又再一次提起爱国,并告诉我们什么叫爱国,那时,有点懂了,但又并不是很理解,渐渐地,又淡忘了;现在,老师又提起了这个字眼,忽然觉得,爱国好像并不是什么难事,试试吧!,结果一试就试出了味道原来爱国就是如此简单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想法,一种精神,渐渐地,爱国刻在了我的心中!
在有些人心中,爱国是一种美德,有的人却觉得是一种品质。而我则认为,爱国是一种习惯。捡起地上的一块香蕉皮,这是一种习惯,但同时,它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因为你保护了祖国的环境。有的人口头上说得十分起劲,实际上却随地扔垃圾,破坏环境;或许他只是为了逞一时之快,并没有什么想法,但这其实是在破坏我们的祖国;所以,爱国不是随便说说,而是真真正正的行动!
古今中外,在每一个人心中爱国的方式都不一样,但在他们的心中,千篇一律,目的都是一样的,始终都离不开“为国”二字。‘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多好的句子啊,是的,爱国要从小就养成习惯,但是现在也不晚!行动吧,中国会为你而改变!
成语舍生取义:舍生取义[shě shēng qǔ yì],意指“舍生取义”之“舍”,典源作“舍”。“舍”同“舍”。“舍生取义”指为正义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语本《孟子·告子上》。[源]《孟子·告子上》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於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典故]“舍生取义”原作“舍生取义”,这句成语出自《孟子》。《孟子·告子上》有一段话,提到孟子对利、义的辨别,他用“生”来代表私利,用“义”来代表公益。为了让世人了解有时候利、义是不能两存的,所以他用鱼和熊掌来做比喻,孟子说鱼和熊掌都是人们喜欢吃的珍馐,但是万一不能兼而有之,那只好舍鱼而取熊掌了。利和义也是一样,二者往往是相互冲突。这时候,孟子要世人注意公益是凌驾在私利之上的。生命虽然是私利的极致,但是为了国家社会的利益,也是可以舍弃的。对每个人来说,活着当然是大家的希望,但是有些事的重要性却超过生命,为了这些事,我们不应苟且偷生。死亡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厌恶的,但是有些事却更叫人厌恶,为了这些事,我们也应挺身除恶。儒家独善其身的目的在於兼善天下,修己的目的在於安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把群众利益摆在个人之上的一套修身哲学,所以孟子要人“舍生取义”的道理就不难了解了。成语中“义”字的内涵,可以扩大为仁义道德、美善真理、理想抱负等。
成语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张公虽复千篇,犹一体耳。”宋·苏轼《答王庠书》:“今程试文字,千人一律,考官亦厌之。”又如:她又开始说起千篇一律的恳求的话语来了。——沙汀《磁力》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书籍都落满了灰尘,偶然间整理发现了这样一个短文,使我感受很深让我受到了深深的启示。
一只蜘蛛艰难的向墙上破旧的网上爬去,由于墙壁湿滑,他一次次坠落,却又不放弃,于是,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人看到了,觉得蜘蛛很愚蠢,只会钻牛角尖,不会从多方面想问题,其实只要换一种思路去想,就会很简单,就像蜘蛛,只要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就能爬上去了。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二个人看到了,被蜘蛛屡败屡战的精神感动了,他佩服蜘蛛这种对事情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品德,赞扬它不肯放弃、坚持到底的美德和不半途而废的美好品质。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叹了口气,自言自语到:“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一样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显然这个人对生活并不乐观,在他的眼里,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灰蒙蒙的,他生活的并不快乐,他看不见春天的大地复苏,夏天的枝繁叶茂,秋天的果实累累和冬天的白雪皑皑,他觉得蜘蛛和他一样,看似整日忙碌,其实是无所事事,于是他日渐消沉。
短文看似简短,却意义非凡,让我看到不同的三个人看到同一件事物的感想。第一个人的变换角度想事,第二个人的精神鼓舞,第三个人的消极,我都看在眼里,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那是一个周末的傍晚,我坐在书桌前思考难题,左思右想都想不出来,我渐渐烦了,索性把笔一扔不写了,“什么呀!那么难!”我不满的说,“根本就不会嘛!”这是,我发现自己的思路不对,连忙换了一种思路去想,果然不一会就解出来了,我心里十分高兴。我若有所思的想着:“这不就是第一个人吗?只要换一下角度,问题就轻而易举了。
《一只蜘蛛和三个启示》的文章,不正像我们的生活吗?他对待每一个人都是大公无私的,关键是看你又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它。
成语半途而废:半途而废[bàn tú ér fèi],意指“半途而废”之“途”,典源作“涂”。事情没做成功就停止。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语本《礼记·中庸》。[源]《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典故]“半途而废”原作“半涂而废”。“半途”是半路的意思,即“中道”、“中途”,“半途而废”是指半路就停下来而不再前进,整句成语引申为事情没能持续下去就停止的意思。这个成语出自《礼记·中庸》,孔子认为君子遵循正道而行,假如半途而废,而他是绝不能中途停止的。充分显露出对圣人德行的向慕。“半途而废”就用来比喻做事情有始无终。
成语左思右想:多方面想了又想。如: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八回:“左思右想,欲求自脱之计。”又如:如此左思右想,一时五内沸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多数人并非没有梦想,而是缺少面对梦想的勇气。
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有一种鹿叫做花腹鹿,它们的腹部有着美丽花纹,但花纹并不像斑马的花纹一样与生俱来,而是经过磨难才形成。当它们还是幼鹿时,被父母带去跳跃荆棘丛,矮小的幼鹿在跳跃时腹部被荆棘划,伤口纵横交错,而伤口痊愈后交织的疤痕却成了美丽的花纹。纵横的伤口都能形成美丽的花纹,这不能不让人们惊奇。在漫长的人生中,人和小鹿一样,同样会遭遇许多挫折,面对挫折与其选择回避不如鼓起勇气正视它、迎击它。但凡成功的人没有谁不遭受磨难,只有经历了磨难才可能更接近成功。即使命运刺了你一刀,仍然鼓足勇气去面对和搏击,伤口同样也能绽放出另一种美丽。就像成功也不是唾手可得的|
文章中的第一个人第一个人连走都没走几步就退下了,什么都没看到,来干什么呢?从此事可以看出,第一个人是只愿一步登天而懒惰的人,他只会一事无成。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第二个人虽然有勇气,但半途而废,说明他没有恒心和毅力,而毅力就是坚持,毅力就是努力|所以他也没能登上顶峰。
第三个人有恒心,有毅力的人的人,纵使失败过,也能盼到成功的时刻。因为有恒心的人,他的那颗心是无止境的。你会看到他的毅力,和另一个境界,那是用汗水夺得的…有恒心的人,纵使伤痛过,也能抹掉心中的泪水,因为有恒心的人,懂得快乐来之不易,他明白如果看不到太阳而流泪,那么也不会看到群星。所以他抹掉了心中的泪水,为的就是不再错过群星…有恒心的人,纵使气馁过,也能重新站起来,因为有恒心的人,不会轻易放弃。因为他清楚问题总会有解决的方法。只看你愿不愿意做而已…有恒心的人,纵使成功过也不曾骄傲,因为有恒心的人,知道骄傲会使他失败,所以他成功了|||||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才会成功|品尝胜利的成果|
成语一事无成: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如: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又如: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成语天下无难事:只要下定决心去做,天下没有不能达成的事。如:宋·秦观《李训论》:“天下无难事,得其人则易于反掌。”清·刘璋《斩鬼传》第三回:“正是:但知天下无难事,不信乾坤有细人。”又如:俗语说的:‘天下无难事’。只怕死求白赖,或者竟拦住他也不可知。——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
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应该如何去热爱生命,我直到读了英国杰克伦敦写的《热爱生命》才真正了解到。
《热爱生命》的故事虽然短小,但却深刻地讲述了一个人对生命的热爱、渴望。主要讲的是一个赌博的人在去淘金的路上,经历了千心万苦,在生死间徘徊不定,那么长时间,他一直靠着一个意念慢慢地前进,哪个意念就是:我不能死,我要活下去。
生命就像蜡烛人,也许不能确定自己生命的蜡烛会烧多长。但谁都可以决定自己是否拥有热爱生命的权利。如果一只蜡烛在燃烧到一半快要熄灭时,你可以选择随缘,也可以通过各种办法,让它继续烧下去。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对夫妇住在山沟沟里,他们已经穷得不能再穷了,有一顿没一顿的,即使这一顿也只是泡饭加白糖;平常能不穿鞋就不穿鞋,大部分时间都是打赤脚。他们家的衣裳几乎是用一块块补丁缝起来的。穷困的家境使得他们唯一的一个孩子由于得了病没钱医治而离开了他们。妻子想到自己现在的困境,又想到离开的孩子,悲痛得不得了,无奈之下,花钱买了砒霜,放在泡饭里,想和丈夫一起吃砒霜好一了百了,丈夫听后,十分气愤,把饭倒了以后,生气地对妻子说:“如果我们都放弃了生存的希望,不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我们还有什么奋斗可言!”就从那一天起,丈夫和妻子决定走出山沟。他们来到农村向别人借了钱买了一丁点儿土地,开始辛勤劳作,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汗珠摔八瓣。渐渐的,他们开始有了收获,由原来的一丁点儿土地慢慢地扩展开来,收入也慢慢地增长,他们已不再是以前哪个山沟沟里穷困潦倒的夫妻了。
这对夫妻就凭着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残酷地对待他们,他们始终能坚持下来了。因为他们看到了千分之一生存的希望,也把握住了这个希望,尽管希望很渺茫。正由于他们对生存的渴望,对生命的热爱,所以他会最终脱离险境。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何不珍惜、热爱这一次呢?
成语穷困潦倒: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如: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又如:破了房县,又有一些穷困潦倒而没有出路的读书人参加了他的义军。——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三章
成语一丁点儿:形容极少或极小。如:王朔《我是你爸爸》:“他就一直没有过哪怕是一丁点儿小鸟依人的惹人疼样儿。”又如:只要她能给我一丁点儿爱,我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