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高中一年级读后感范文大全1000字

更新时间:2023-02-06 01:44:28作者:百科知识库

高中一年级读后感范文大全1000字

本文整理了《龙族3黑月之潮》读后感(1000字)、小王子读后感(969字)、抬起头来做人读后感(1001字)、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989字)、活着读后感(1039字)、复活读后感(1050字)、《简爱》读后感(1034字)、论鱼我所欲(977字)等1000字左右的高中一年级读后感范文8篇,供您参阅。

《龙族3黑月之潮》读后感_1000字

最近看了《龙族3黑月之潮》这部书,我有颇多的感想。虽然这部书笑点很多,但是非常的伤感,源稚生和源稚女只对双生兄弟,最终还是逃不过宿命,拥抱含笑而死,绘梨衣被赫尔佐格博士杀死,路明非再次与路鸣泽交换生命,内容为打败新一代的白王赫尔佐格。实际上,源稚生是一只平塔岛象龟,他与最后一只平塔岛象龟孤独的乔治一样,是白王血裔,是日本黑道的皇帝,他和路明非他们一行人是好友,也是日本分部执行局局长,可是,他只想去其他国家,可是这个梦想却离他很远很远,他一生中杀死的第一个猛鬼众的鬼就是他的弟弟源稚女,十几年以后。源稚女再次现身,与源稚生大战,可是,这对难兄难弟却逃不过宿命,双双重伤,最后互相拥抱含笑死去。还有上杉绘梨衣,他喜欢路明非,是一个血统等级比源稚生还要高的怪物,她把源稚生当哥哥,血统等级太高容易失控,只能在家里面玩游戏,看动画片,就算已经21岁了,都不能说人类的语言,只能说龙族的语言,可是,因为路明非的出现,路明非带着她逃离了源氏重工,可是路明非却将她送回了蛇岐八家,哪怕在最后她即将被杀死时也一直念着路明非的名字。看到这一幕,我的心揪着揪着的疼。是的,绘梨衣已经喜欢上了路明非,这种依赖,她就如同一个小女孩一般,可是她死了。她的死让路明非暴怒,最终路明非杀掉了赫尔佐格,可是绘梨衣不会回来了,是的,这个小说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悲剧,打从一开始路明非身边的人都会一个接一个死去。04.24,和Sakura去东京天空树,世界上最暖和的地方在天空树的顶上。04.25,和Sakura去明治神宫,有人在那里举办婚礼。04.26,和Sakura去迪士尼,鬼屋很可怕,但是有Sakura在,所以不可怕。Sakura最好了。这个女孩拥有的世界就这么大这么多,她第一次把这个世界跟别人分享。她只拥有你和她的玩具们。路明非,你答应会保护这个孤独的小怪兽,帮她把正义的奥特曼杀死,可是你答应了,却没有做到小怪兽最终会被正义的奥特曼杀死。可夏弥,可绘梨衣,为什么?她们那么善良她们是多么好的女孩子,她们为什么就不能好好活着为什么就不能拥有幸福?她们就是孩子啊!最后的最后,只剩下箱子里失去的主人的橡皮鸭,还有那句“绘梨衣&Sakura”。看了这句话我痛哭流涕,孤独与悲伤一瞬间充满我的心灵。路明非走的摇摇晃晃,像个要将发条用尽的人偶。是啊,命运这种东西生来就是要被践踏欲脚下的,如果还未有力量去反抗他,只需怀着勇气等待。

成语难兄难弟:难兄难弟[ nán xiōng nán dì][nàn xiōng nàn dì][源]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成语痛哭流涕: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如:《汉书·贾谊传》:“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宋史·胡铨传》:“而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可为痛哭流涕长太息矣。”又如:我怎能忍心告诉他,使这个老人痛哭流涕呢?——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

小王子读后感_1000字

昨天看完了圣艾修伯里的《小王子》,很短的一个童话故事。语言朴素又平实,而背后隐含的道理和智慧却如此深刻。小王子,那个永远不回答别人的问题、自己所问的问题没有答案就会一直问下去的小王子,那个有着金黄色头发、面带无邪微笑的小王子,那个来自外星球、有着忧郁而明净纯洁眼神的小王子,帮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的世界和我们自己。

到底以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呢,用世俗的权力、金钱、和理论教条,还是用纯真的童心和善良的人性,小王子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日夜忙碌,我们追逐名利,我们行色匆匆,我们关心得失,我们却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象文中所说得那样“风把他们吹散了,他们没有根,活得很辛苦。”我们很难再像孩子那样容易快乐、容易满足,我们用欲望埋葬了自己孩童时丰富的想象力和单纯的心地。

而文中最让我动容的是狐狸与小王子的一段对话。当小王子以为他的玫瑰花是独一无二的,而却发现在地球上有无数这样的花朵时,他是那样伤心,觉得自己受了欺骗,狐狸却告诉他,通过“驯养”会使人们建立起关系。狐狸是这样说的“对我而言,你只不过是个小男孩儿,就像其他千万个小男孩儿一样。我不需要你,你也同样用不着我。对你来说,我也不过是只狐狸,就跟其他千万只狐狸一样。然而,如果你驯养我,我们将会彼此需要。对我而言,你将是宇宙间唯一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了。”小王子明白了,他的那朵玫瑰花虽然和别的玫瑰长得很象,但是她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瑰,因为他驯养了她,她是他的玫瑰花,“她只要一朵就胜过你们全部”。狐狸还告诉小王子,“只有用心灵才能看得清事物的本质,真正重要的东西是肉眼无法看见的。”“必须对那些你所驯养的东西负责,你必须对你的玫瑰花负责。”

小王子明白了,记住了。在那一刻,我也明白了,记住了,这就是爱的真谛,世界那么大,他是那么平凡,但却是唯一的,独一无二的,因为这种“驯养”的关系,付出,负责,才会给对方带来幸福,自己才会得到幸福。

小王子为了回去陪伴他的玫瑰花,舍弃了肉体,看到这里,我的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他找到了自己真正追寻的东西。“我会住在这其中的一颗星星上面,在某一颗星星上微笑着,每当夜晚你仰望星空的时候,就会像是看到所有的星星都在微笑一般!”

情不自禁的走到窗前,抬头望着星空,小王子就在那上边,所有的星星都在温柔的笑……

成语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如: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又如: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成语行色匆匆:行色:出发前后的神态。行走或出发前后的神态举止急急忙忙的样子。如:唐·牟融《送客之杭》:“西风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暂留。”又如:又是在行色匆匆里,一两天要到新汉寿。——冰心《寄小读者》

抬起头来做人读后感_1000字

偶然间看到了一则为《把头抬起来》的故事,便饶有兴趣地读了起来,却发现,这则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启示。

故事讲述了一个“贵族学校”让孩子们募捐钱,一个小男孩的母亲因家庭生活贫困,只给了他5元钱,还告诉他,学生应该做的事是学习,而不是比钱多,从此,小男孩无论做什么都抬起头。

妈妈的话深深的印在了小男孩的心里。让他懂得一个学生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比较一个人的价值也不是以金钱为标准的。因为他懂得,自己捐的东西是独一无二的,是别人不能拥有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富有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与普通人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股“攀比之风”也传进了校园里,很多同学根本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而是把心思放在什么花钱上,这样,大好时光就在指尖飘去。

其实,一个学生,最重要的是把书读好,把作业做好,学到真本领,能自己在社会上立足就好。贫穷不是你的错,因贫穷而失去尊严就是一种罪过了;但是,炫耀也不是你的资本。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未来。因此,我们应该为自己的独一无二而感到高兴,抬起头来做人。

这位母亲是一位物质上的穷人,但是一位精神上的富人。因为她懂得如何去保护自己孩子的尊严,让孩子挺起腰做人,所以,我们不必害怕贫穷,因为我们拥有巨大的价值,就是自我价值。

听过这样一句话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有些人可能会问: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穷人的孩子知道:自己的出身就比别人差,如果不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得不到和别人一样的工作,只有这样做,才能改变自己的未来。

我在网上看到了这样一则故事:用自己的小手悉心照料自己的奶奶,祖孙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异常清苦,却也开心。

在东东念小学时,有一次奶奶对他说:“东东,如果你这次期末考试成绩进入班级前五名,奶奶就带你去嘉兴南湖玩。”东东便暗下决心,发奋学习,终于在期末的考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三名的好成绩。奶奶也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带着东东去革命圣地南湖游玩。懂事的他还私下里带了一些干粮和纸笔,在游玩的过程中没向奶奶伸手要一分钱,并且把自己所见到的景物不时地记在自己随身带着的本子上,引来了游客们对他的啧啧称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东东正以此为自己的学习座右铭,在学习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迈进着。

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心。无论深处怎样的地位,我们都应该挺起胸膛做人!

成语饶有兴趣: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如:王朔《动物凶猛》:“看到米兰和留在亭子里的高家哥俩从容、饶有兴趣地聊起来,我感到欣慰。”又如:我在钓鱼方面饶有兴趣。

成语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如:晋·李密《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依为命。”又如:死而复生的只有这些杂乱的败草。永逝不返的却是我们相依为命的慈母。——郭沫若《棠棣之花》

在唐诗里孤独漫步读后感_1000字

孤独之花

“诗人是人间最孤寂者”。唐诗似来,撩起了时代的面纱。

248页纸张,47位诗人,夏昆笔下的种种都展现出真实生命的敞亮,一声钟声,对他最好的回应。提起张继,无数人顺嘴背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不可否认,留下的总共也就三十余首,《枫桥夜泊》从中脱颖而出,素称人间精品。这声钟,敲不醒装睡的人,却带来一句千年的呼唤。

钟,侧耳倾听,鸣中自有定数。闭上眼,夕阳辽远,默默诵出这名句,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勾画在眼前。他些许忧郁着,连史书都没有完整的身份介绍,不自雕饰,眼神沿转着祖国大好河山,自然也是孤独的。作为一名并不合格的“京漂儿”,在京城混了个一年半载的诗人,无官职,无妻儿,不屑于巴结权贵,只一身超然狂傲。就这样,他与寒山寺来了场美丽的邂逅,笑着饮着,挥一句感发人心灵深处的字字。这位“谜”一样的男子,可能万万没想到在一千二百年之后会有自己的姓名,流传于世。因为一首《枫桥夜泊》,从此让他和寒山寺,和枫桥,和苏州,再也分不开了,就此张继生命之中一朵孤独并绚丽的花朵盛开了,盛开在大唐,盛开在当今。

不知何时,寺院的晨钟暮鼓为钟声赋予了更新的含义,它不仅仅是时间的概念,是来不及传递的一种声音,仿佛在告诉我们什么。“张继到底考中了没?”在看《中国诗词大会》时注意过,北大女博士陈更也拜倒在这道题上,让人遗憾。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位进士,过程并无大大记载,让人记住他,无恐也就一首诗,又让人犯难似乎也是无大惊之举。也好,也让这位理工科女博士给我留下了深深印象,四次《中国诗词大会》的参赛经历,从容淡定,富有感情地诵出一句句唐诗宋词,这无疑是她个人一场场表演赛罢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终得冠军,对她最好的肯定。她是在对手眼中的“神”,但若是非要用一句话形容一下陈更,挺接地气的,碰到会的题,王者风范,是我们每一个人,碰到不会的题,猜,猜对了,会庆幸,是我们每一个人;猜错了,会懊恼,也是我们每一个人。是她让我觉得,诗词是凡人的东西,离我们很近很近。

张继,一夜无眠,给了我们一个千年不倦的吟诵。他在大唐诗坛上只是一闪而过,但留下许多遐想空间。陈更,快,快到白白丢分,从来手握命运而从不等待判决,又是多少人的女神啊。

一声钟,听得见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历史故事,模糊中清楚晓得真正有人在爱唐诗宋词。这不正是唐诗中的孤独之花,这世界的灵魂飞扬。

成语晨钟暮鼓:暮:傍晚。佛教规矩,寺里晚上打鼓,晚上敲钟。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如:唐·李咸用《山中》诗:“朝钟暮鼓不到耳,明月孤云长挂情。”又如:但见丹霞翠壁远近映楼阁,晨钟暮鼓杳霭罗幡幢。——宋·欧阳修《庐山高》诗

成语百年之后:死的讳称。如:《曹操集·卷二·军谯令》:“为存者立庙,使视其先人。魂而有灵,吾百年之后何恨哉!”元·武汉臣《老生儿》第三折:“俺女儿百年之后,可往俺刘家坟里埋也,去他张家坟里埋?”又如:您百年之后,安葬何处?——鲁讯《“题未定”草·五》

活着读后感_1000字

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着,怎么样地活?为什么而活?这样的问题,只有我在无聊的时候,才会突然从脑子里蹦出来。可是以我的资质,实在是想不透,想不明这么高深的问题。

看完了余华的《活着》,这样的问题仿佛有了微微清晰的答案。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主人公福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作者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而这叙说的语气也是平静的。

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接连遇上了。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好在到最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让我顿时觉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为县长的老婆因怀孕大出血,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度而死亡的片,所谓的医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活生生的将一个孩子抽血抽到嘴唇发青直到最后没了心跳,让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在看这篇小说的时候,我能隐隐约约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种种悲哀。从炼钢这一片段,可以凸显出,人们的无知。可见作者对当时的社会也是批判的。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时候,打击去不断的接踵而来,而且死的方式总是那么的突兀。在这样一个残忍的社会和渐进变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的生活勇气令人惊讶。最后的结局是买了一头牛和自己相依为伴。可能有些人面对这样的事真的是会找根绳子上吊算了。福贵没有这么做,他仍然选择活下去。他对生活还有期盼吗?他的内心是如此的强大,在苦根死后,他还安慰自己,说家里人全是自己送走的,这样很踏实。福贵的有一句话让我很印象深刻,他说:“做人还是平常点好,挣这个挣那个,挣来挣去赔了自己的命。”他是拿自己跟龙二和春生打比方,他们也只是风光了一阵子,到头来命都丢了。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常常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作者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财富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却渐渐的迷失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可是,当拥有了这些之后,他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

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包含这一种对生命的负责。当我们从竞争中得到生命的那刻起,就已经是一种生命。只有活着,你才可以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你才可以回顾昨天展望明天,你才可以感受亲情、友情、爱情的温暖。像福贵那样,到了年老的时候,可以静静地跟旁人讲述自己的过去点滴……

成语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如:《鹖冠子·环流五》:“阴阳不同气,然其为和同也;酸咸甘苦之味相反,然其为善均也。”又如:酸甜苦辣,各种滋味搅和在一起,索性任情地倾吐。(叶圣陶《微波》)

成语接踵而来: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如:《宋史·李显忠传》:“入城,宣布德意,不戮一人,中原归附者踵接。”又如:整个的“新饭碗”一时虽未找到,零碎的小事却接踵而来。——邹韬奋《经历·新饭碗问题》

复活读后感_1000字

这是一个苦命的女子和一个赎罪男人的故事。“复活”即是指男女主人公精神上的解脱与释放。

马斯洛娃是备受凌辱与损害的俄国下层妇女的典型。从年轻时的天真浪漫到如何一步步地被社会逼上绝路,但她同时又在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的唤醒下,得到了精神上的复活,从而成为了新女性的代表,这也表明了俄国民众的觉醒。

涅赫柳多夫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缘的人物。虽然年轻时对马斯洛娃犯下了不可磨灭的错误,但在法庭上再次见到马斯洛娃时,他的心没有片刻安宁,他开始走上了为自己赎罪的道路。他的许多举措,在旁人看来都是那么地疯狂,他要同马斯洛娃结婚,他要把她从牢房中救出来。他到底是为了弥补过错,还是内心真实的情感?我想两者都有,所以他才如此矛盾。他认为马斯洛娃现在所遭受的痛苦都应该由他来承担,是的,那是一个改变马斯洛娃一生的夜晚。但每每回忆起青年时他们,涅赫柳多夫又会激起异样的情感。

这一悲剧的造成,不仅是涅赫柳多夫一个人的过错,也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产物,而马斯洛娃正是这动荡社会下的牺牲者。

马斯洛娃入狱后,涅赫柳多夫经常去看她,并同她讲:我要娶你,不管结果如何,哪怕你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我也会跟随着你。马斯洛娃对此态度很冷淡,她不太相信涅赫柳多夫会一直遵守他的诺言,因为涅赫柳多夫是伯爵,而她只是一个入狱的苦命女子,但她又不拒绝他对她的好,也许是在她生活的那个圈子呆久了。

涅赫柳多夫不仅为马斯洛娃的案子奔走,依马斯洛娃的要求,也帮助了许多狱中其他的犯人。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长时间,马斯洛娃对涅赫柳多夫的态度也逐渐有了好转,但马斯洛娃的案子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最终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涅赫柳多夫把自己的土地交给了农民,这在当时是一个先进的思想,他认为土地不该由个人所有,之后他就准备前往西伯利亚。

马斯洛娃在去往西伯利亚的火车上认识了一个男子西蒙松,他也是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的囚犯,西蒙松爱上了马斯洛娃,虽然他知道她与涅赫柳多夫的关系,但他还是提出了要与马斯洛娃结婚,涅赫柳多夫知道后也很震惊,但他还是想要征求马斯洛娃的意见。与此同时,由于之前涅赫柳多夫的努力,马斯洛娃最终被释放了,但她还是同意和西蒙松结婚,虽然她真正爱的并不是他,可是她不能跟涅赫柳多夫结婚,因为她不想让他永远活在赎罪的阴影里,只有这样做才能让他们两个得到解脱。

马斯洛娃结束了原来的妓女生涯和牢狱生活,在新的环境里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希望。

马斯洛娃的“复活”就是对涅赫柳多夫的最大宽恕,也是他的“复活”。迎接他们的都将是新的生活。

成语不可磨灭:磨灭:消失。永远消失不了。指事迹言论等将始终保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如:宋·欧阳修《记旧本韩文后》:“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又如:但是我又不知道这是不可磨灭的事实。——巴金《春雨》八

《简爱》读后感_1000字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中以温柔美丽的女子做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写出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的命运抗争的故事。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她从不因为自己的一个地位低贱的家庭教师而在罗切斯特面前感到自卑,相反的,她认为他们是平等的不应该因为她是仆人,而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使得罗切斯特为之震撼的是她的正直,高尚,纯洁,心灵没有受到世俗社会的污染。并把她看做了一个可以和自己在精神上平等交谈的人,而慢慢地深深爱上了她。他的真心,让她感动,她接受了他.而当他们结婚的那一天,简.爱知道了罗切斯特已有妻子时,她觉得自己必须要离开,她这样讲,“我要遵从上帝颁发世人认可的法律,我要坚守住我在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疯狂时所接受的原则”,“我要牢牢守住这个立场”。这是简爱告诉罗切斯特她必须离开的理由,但是从内心讲,更深一层的东西是简爱意识到自己受到了欺骗,她的自尊心受到了戏弄,因为她深爱着罗切斯特,试问哪个女人能够承受得住被自己最信任,最亲密的人所欺骗呢?简爱承受住了,而且还做出了一个非常理性的决定.在这样一种非常强大的爱情力量包围之下,在美好,富裕的生活诱惑之下,她依然要坚持自己作为个人的尊严,这是简爱最具有精神魅力的地方。

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如何赢得了男贵族爱情的平民女子的灰姑娘的故事,而是勇敢的走出了灰姑娘的童话,迈向一个有着新女性、真女性的文学道路的起步。简爱藐视财富,但她却认为,“真正的幸福,在于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纯洁的心灵”。我尊重作者对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严+爱,毕竟在当今社会,要将人的价值=尊严+爱这道公式付之实现常常离不开金钱的帮助。人们都疯狂地似乎为了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很少有人会像简这样为爱情为人格抛弃所有,而且义无反顾。《简爱》所展现给我们的正是一种化繁为简,是一种返朴归真,是一种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觉,是一种不计得失的简化的感情,它犹如一杯冰水,净化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简爱》的结局是美好的,她的一生是她内在宝库不断丰富的过程。人的苦短,在我们短暂的一生中,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尊自爱,去感受爱与被爱,用爱去包容他人。

成语坚强不屈:屈:屈服。坚韧、刚毅,毫不屈服。如:《荀子·法行》:“坚强而不屈,义也。”又如:盖刚是坚强不屈之意,便是卓然有立,不为物欲所累底人。——宋·朱熹《朱子语灯》卷八

成语返朴归真: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如:西汉·刘向《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也。”又如:他讨伐的不是白话的‘反而难懂’,是白话的‘鲁里鲁苏’,连刘先生似的想白话‘返朴归真’的意思也全没有。——鲁迅《花边文学》

论鱼我所欲_1000字

鱼我所欲也,孟子所写,大体意为人要有仁义,为了实现【义】可以付出性命。可是,真的是这样吗?生命难道就如此不值钱吗?义就一定大于命吗?道义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这是我所认为,一个人如果连生命都可以放弃,还谈什么道义?还有什么资格资本去谈论道义,所以,第一件应做好的事便是珍惜好自己的命。文天祥,他讲义,他有义,他宁死不屈。是的,这是表面看来,他为了可以留名青史,为了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好名声,让宋朝失去了一员大将,元气大伤。导致以后几场战役军心不稳,连连败仗使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不是义,这只是面子,为什么不能放下面子呢?真是可悲可叹啊。而姜维,他便大有不同了,他假意投降,其实是在暗暗地计划如何拯救蜀汉。他是知道的,蜀汉只能靠他了。不经让人感叹。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啊,不惜留下骂名,只为国尽一生忠诚。史书只是一部分人眼中的史书,而真正的史书,却是在明眼人心中的。孟子在文章前部分说得堂而皇之,要遵守自己的【义】,而在后半段却接受了万钟之财,孟子人称他为【亚圣】,仅次于圣人,可是他不是也因为种种原因接受万钟之财了吗?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乞人不食嗟来之食?可笑,当一个人为了活下去,什么都可以做出来,何况只是抛弃你那小小的义呢?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这是许许多多人都如此认为的。再来说说一个有义的人吧,他有的义,是仁义,他曾凭借他这【仁义】召集了一群有能力的人来投奔他,大家对他都很熟悉,他是刘备,刘玄德。刘备他有他的义,他的义是仁义,因为他的仁义、兄弟情义,才去攻打东吴,才让士兵树下扎营……呵,火烧连营,多少人葬身火海,又有多少在家门口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接到死讯?这,只能说是悲剧,由仁义造成的——一场悲剧。孟子说的义真的存在吗?只是为了抓住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却抛下大好年华,甚是可悲,若为了义抛弃生真是不值。人若是只讲义,生死可以置之度外,可若无生死,又何来仁义?活着,才能有义。为何我不曾在史书中看到舍生取义的历史记载?为何孟子的记载中并没有舍生取义的情节?而又为什么还要将义挂在嘴边却不付诸于实际?想必,孟子也只是说说罢。

孟子的道义,与鱼我所欲也的道义真的是真正的义吗?为何人人都将飘渺的义挂在嘴边,却始终无法理解感悟真正的义?为何要抛下自己的年华与其他已经成为现实的东西?比起义,我更加在乎自己是否活着,难道,义,真的是能比生命更重要?

成语虚无缥缈:虚无:空虚;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如:唐·白居易《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又如:这都是虚无缥缈的事,那里有甚么神仙鬼怪!我却向来不信这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

成语自相矛盾:自相矛盾[zì xiāng máo dùn],意指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後无法呼应,互相抵触。◎典出《韩非子·难一》。[源]《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韩非子·难势》客曰:“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典故]矛是攻击的兵器,而盾是用来防御兵器攻击的器具。在《韩非子·难一》中,举了一个故事说:有个楚国人在市集上卖矛和盾。刚开始时先是夸赞他的盾说:“我这面盾非常坚固,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破它。”过了一会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这只矛是最锋利的,没有什麽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这时,有人紧接着问说:“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那结果会是怎样呢?”这一问,让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对。典源又见《韩非子·难势》。後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自相矛盾”,用来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後无法呼应,互相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