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适应又改造了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建立了高度关联和深刻认同。
2023-02-05
更新时间:2023-02-06 00:45:03作者:百科知识库
搜集整理了读《群山回唱》有感、丢失的自己——《群山回唱》读后感(399字)、群山回唱读后感(1079字)等400字、600字、700字、1100字、1600字左右的读后感范文6篇,供您参阅。
一个分隔重洋的家庭,一种遭受坎坷的悲欢离合,一次无私却不为人知的选择……许许多多的不同人生都交织在卡勒德·胡赛尼的精巧新作《群山回唱》中。由六十年无数变故组成的生活,在父子兄妹间化成别样的命运。他们经历了千万回悲伤与痛苦,也看到过偶然而至的一缕希望之光。合上书页,我不禁开始沉思一个问题:那个被我们在踉跄前行中丢失的“自己”,到底在哪儿?
曾经的我们,根本不会去顾虑家庭、未来、事业……我们从来不会垂头丧气,只会乐观积极地向上看。然而在前进中,在行走中,我们被生活折磨得半死不活。那个总是笑着的自己,已然不知在何时何地闭上开心的嘴,转而默然地无用挣扎。似海水般袭来的不幸将我们“倏”地淹没,须臾之间便已屈服在命运脚下。其实我们又何必如此?只需要紧紧抓住曾经的自己,用永不言败的高尚意志去面对未来,面对现实就好。
有顽强,有希望,就能重拾丢失的自己。踉跄前行中,你总能在它们身上找到过往的影子
成语须臾之间:须臾:片刻。指极短的时间。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6回:“须臾之间,只见那些不中选的诗,纷纷的飘下楼来。”又如: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6回:“须臾之间,只见那些不中选的诗,纷纷的飘下楼来。”
成语许许多多:很多数量的人或物。如: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有许许多多的工作要做。”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二章:“当然,许许多多的所见所识他都还不能全部理解。”
一口气读完,酣畅淋漓,虽然第七、八两章显得有些突兀,但无碍于故事的精彩。
这本书里头有大时代的浩荡变迁,有小人物的悲哀沉沦,有足迹的辗转流浪,也有灵魂的纷飞飘荡。萨布尔在开篇给孩子们讲的那个故事以及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唱的那首摇篮曲似乎就是一道宿命的诅咒,从前到后,一代连着一代。书里讲了逃离,纳比不想为双腿瘫痪的姐姐所累,逃离了村庄;妮拉不想为丈夫、父亲和风俗所累,逃离了阿富汗;伊德里斯不想为遭逢惨祸沦为孤儿的罗诗所累,逃离了承诺;马科斯不想为母亲和那一方小天地所束缚,逃离了小岛;玛达丽娜不想为面部残损的女儿所累,与人私奔,逃之夭夭。同时,书里也讲了不离不弃,如纳比之于瓦赫达提先生,如萨丽雅之于奥蒂,如帕丽之于阿卜杜拉。然而,书中最为复杂的还是如萨布尔之于帕丽及帕尔瓦娜之于马苏玛,那是让人分不清是牺牲还是背叛的选择,直拷人心。当然,也还有如纳比的忏悔,如萨丽雅的执着,如阿卜杜拉的念念不忘。但是,有些选择我们无法逃避,再难也得面对;有些责任我们无法推脱,再累也得背起;有些人我们也无法忘却,就像镌刻在灵魂深处。最后,在阿卜杜拉的病榻之前,小帕丽对姑姑说:“我常把我俩想象成两片树叶,从同一棵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而姑姑帕丽则说:“对我来说,情况正好相反,我体会到的却只是一种缺失。一种没来由的模糊的疼痛。我就像一个病人,跟医生讲不清什么地方疼,只是觉得疼。”我们都没有忘情水可饮,曾经的过往回忆,藏得再深,总会在心里纠缠,如群山回唱,经久不息。
成语逃之夭夭:逃之夭夭[táo zhī yāo yāo],意指“逃之夭夭”之“逃”,典源作“桃”。比喻逃跑得无影无踪。语本《诗经·周南·桃夭》。[源]《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典故]“逃之夭夭”这句成语是从《诗经·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中的“桃之夭夭”转用过来。本来“桃之夭夭”是形容桃树的花、叶茂盛美丽。“夭夭”是美丽茂盛的样子,所以底下一句“灼灼其华”,强调了桃花开放得鲜艳明亮的样子。这两句是《诗经》非常有名的句子,後来又因为“桃”和“逃走”的“逃”同音,所以有人就开玩笑地将人逃跑了的这件事,借用了“桃之夭夭”来比喻,更将“桃花”的“桃”改成“逃走”的“逃”,於是就成了“逃之夭夭”这句成语,此处的“夭夭”已经不具原来的意思了。
成语念念不忘:念念:时刻思念着。形容牢记于心,时刻不忘。如:《朱子全书·论语》:“言其于忠信笃敬,念念不忘。”又如:此吾所以感刻于心,而念念不忘者也。——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三
最近在书架角落里发现了一本“旧书”《群山回唱》,我对这本书也印象颇深,记得第一次拜读它还是在大学时期,自以为感触颇多,却意犹未尽,总想着有时间再细细品一次,但不知何时,这本书已经被挤到角落,现在终于再次重读。
说到这本书,不得不提到作者,胡赛尼,他的作品《追风筝的人》、《灿烂千阳》在国内外评价都颇高,《群山回唱》又达到了新的高度,正如《纽约时报》所评,《群山回唱》是胡塞尼最具信心、在感情上最扣人心弦的小说。在我看来《追风筝的人》写的是两个男人的故事,《灿烂千阳》写的是两个女人的故事,而《群山回唱》则写的是一群人的故事,这些人因为各种缘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给人的感觉很真实很立体。
从情感和内容上看,这本书穿插了亲情、爱情、友情、成长、背叛、原谅。这些情感或高尚或卑微,或勇敢或胆怯,或短暂亦或是恒久,缠绕在群山间,回唱在我心头。说说最让我牵动内心的故事吧,本书开头是一个父亲给妹妹讲的故事,一位生活困苦的父亲最爱的孩子被魔王掳走,父亲崩溃了,经历了艰难找到了魔王和他的孩子,然后在他发现孩子过得很幸福,享受着他给不了的生活,这位父亲选择了离开。
讲这个故事的父亲为了生活把妹妹送到了苏莱曼家,妹妹一直都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小丫头,她的哥哥则内向敏感。时间辗转60年,当兄妹重逢,妹妹想起了哥哥,哥哥却因老年痴呆忘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妹妹。对哥哥来说,如果不能重逢,那不如忘记,这样至少不会伤心。这种遗憾和缺失,是多么的无可奈何。
每个人都是茫茫众生中的一份子,经历孤独无助在所难免,或喜或悲的结局比比皆是,从书中我感受到了坚强、勇敢的重要,更感受到亲情的伟大。正是这些力量支撑着故事中的主人公顽强的生活下去,我想这些力量也必将指引我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安逸。
成语在所难免:免:避免。指由于某种限制而难于避免。如:清·李宝嘉《活地狱》第九回:“或者阳示和好,暗施奸刁的,亦在所难免。”又如:这本书不是方言调查统计,应收未收或不该收而收的词在所难免。——吴宗济《<简明吴方言词典>序》
成语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如:《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宋·包拯《请救济江淮饥民疏》:“年亢旱,民食艰阻,流亡者比比皆是。”又如:上自朝廷,下至草野,比比皆是。——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这个世界看不见你的内在,它一点也不关心你的希望,梦想,以及忧伤,它们都被皮肤和骨骼遮蔽着。这是如此简单,如此荒谬,又如此残忍。”我以书中一个外科整形大夫马科斯在从事多年整形工作之后,结合他的妹妹(由于脸被狗咬伤,从小被亲生母亲抛弃并寄养在大夫家长大,后来一直照顾陪伴大夫的母亲)亲身经历的感悟来作为我整片读后感的开头。
小说以一对阿富汗兄妹因贫困从小骨肉分离,最后又重新相聚为主线索,牵引出在分离的六十余年里一场接一场的战争给阿富汗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和灾难。
书中有几处让我记忆犹新,一处是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爱着他的管家纳比,但迫于无奈不得不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这让我联想起柴静在《看见》一书中深入剖析了同性恋患者的痛苦和身不由己,其实他们本事弱势群体。当管家得知此事之后,虽然感觉很不齿,可是他仍旧没有抛弃因脑溢血而无法自理的瓦赫达提先生,一直照顾他终老,他对他是爱情,它回馈他以友情,亲情,战火之中,彼此陪伴。
一个叫罗诗的女孩的命运,牵扯出一对堂兄弟完全不同的人格,在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堂兄伊德里斯那里看到很多人的缩影,心地善良但又不是真正的无私,答应回美国后尽快帮罗诗联系医生治疗那个因为被叔叔砍在头部的一刀而溢出的脑积液,但是回国后只顾忙着自己的事情而不再想去管那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女孩,就连联系院长免费治疗都是在护士阿姆拉一再的催促下去做的,无论成功与否,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释然罢了,他完全可以拿那个重新装修客厅的前去资助罗诗,可是他却去追求自己生活的舒适,我们不能否认他心底的善良,可是他给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么大的希望,然后又是无尽的失望,真的是很残忍。直到很多年以后,小姑娘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而且头上看不到丝毫疤痕时,在她的新书签售会上,他才明白,这么多年,一直是她的堂弟(他一直认为他的堂弟铁木尔对妻子不忠,而且是个爱炫耀的人)在资助这个女孩走出阿富汗治疗,读书,直至成为作家。铁木尔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聪明活泼,和护士阿姆拉一同改变了那个全家都被叔叔杀害的女孩罗诗的命运。
哥哥阿卜杜拉和妹妹帕丽之间的兄妹情,六十多年来,妹妹由于年纪小,可以享受遗忘,但是哥哥就不得不承受这份伤害,阿卜杜拉把自己女儿起名叫帕丽,思念从未间断,可是战争却让重聚更加渺茫。直至在阿富汗当志愿者的大夫马科斯将纳比的信告诉妹妹帕丽之后,帕丽才把这么多年的空白串联起来。可是,此时的阿卜杜拉已经不认识她这一生都在思念的妹妹了,严重的老年痴呆已经让他不能自理,可是这份亲情依旧,因为还有他们的子女,他们子女的子女,血脉相连,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成语亭亭玉立:亭亭:高耸直立的样子。形容女子身材细长。也形容花木等形体挺拔。如:明·张岱《公祭祁夫人文》:“一女英迈出群,亭亭玉立。”又如:花型小,比起亭亭玉立的荷花远逊。——郭沫若《百花齐放·睡莲》
成语乐于助人:很乐意帮助别人。如: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康同璧的乐于助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又如: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最后的贵族》:“康同璧的乐于助人,在一定程度上是受了家庭的影响。”
胡塞尼的第三部小说《群山回唱》依旧是那么温情、动人,沉淀着岁月蹉跎后的理解与感悟。这也是一直最迷醉我的地方。
小说的开头以魔王进村收孩子的童话作为引子,魔王一进村,所有的村民都躲了起来,只要谁一被他看见就会被吃掉。魔王一叩房屋,该家就必须交出一个孩子供魔王收进他在山间的城堡,如果不交,魔王将灭其全家。故事里的父亲纠结了很久,最后交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小儿子。暴风雨中,儿子无助地在门外哭喊着父亲的名字,父亲在门里心如刀割般地面对失去儿子的痛苦。有一天傍晚,父亲彻夜失眠,他起身来到了魔王的城堡,准备与他一决高下。魔王把他领到一个房间,透过玻璃窗,他看见了儿子正和其他孩子在草地上玩耍,过着富足安康幸福的生活。魔王说,你可以把他带走,但他将永远不能回来,只能继续做农民的的孩子,过着食不果腹的穷苦生活。父亲没有把他带走,他不相信自己能颠覆命运,给予孩子幸福的未来。
这个魔王童话是父亲萨布尔在将女儿帕丽送往喀布尔(送给舅舅的主人家作女儿)的路上讲述给孩子们(帕丽和阿卜杜拉)的故事,它就像是小说的一根针线,引向现实的那颗珠。现实中,萨布尔也因贫穷养不起孩子,无奈地将女儿送给别人抚养。而帕丽和亲哥阿卜杜拉却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痛苦。
这部小说是由多条人物线索组成,小说中的每一个章节都以一个人物为中心记录下他们的童年生活,成长故事。有以第一人称、第三人称叙事,也有以书信体的形式来诉说,这是小说最具有特色的地方,多种叙事手段将读者引入不同角色的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虽然一开始读起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通过故事的展开,我们会发现人物一点点地串联起来。小说的时空跨度也非常大,因为贫困和战争铸成六十年的悲欢离合,以阿富汗为中心,跨越了巴基斯坦、美国、希腊、巴黎等地,父子兄妹、表亲继母,他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学会去爱、牺牲和理解。即使是背叛,我们也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命运的捉弄,生活的不易,顿悟他们的无奈之选。
小说承载着丰富的母体,有姐妹之爱,主仆之爱,也有父爱。魔王的故事就是一个考验父亲的故事,我想到了另一部互动电影《暴雨:折纸杀手》,讲述多名孩子被绑架,父亲为了赎回孩子必须通过折纸杀手设计的重重考验,杀手为什么要拿孩子开刀,为什么要策划让父亲们通过考验?原来折纸杀手小时候缺少父爱,父亲的冷漠致使他的弟弟死于意外,内心积压的愤怒与不平迫使他拿其他孩子的父亲开刀,测试父亲能为孩子牺牲多少。最终我们发现,父母所有的牺牲都出于让孩子快乐地活着。
除了亲情外,也有以孩童视角为笔调,探讨成人世界的虚伪,贫富悬殊而造成的人生而不等的主题,贫民窟,富人区,就连天真的孩子也能感觉到生活在同一片土地却与自己的小伙伴生活在远远相隔的两种人生里,实际上,它展现出来的只有一口痰的距离。胡塞尔对中东风情的描述让我回想到自己在印度生活的两个月,大城市里随处可见用不堪一击的塑料纸搭起来的帐篷,几口之家在肮脏破败的空间里生活,他们在路边用手抓着被苍蝇叮咬过的食物。小孩们穿着残缺的衣服,拿着石头往天上抛,乌鸦倏地炸黑了电线群,和烟肺一同被抛弃。贫民窟的路根本不是路,而是帮助我们认知底线纵身而下的悬崖,是看不清方向的烟雾。
最后我想说说胡塞尼,我觉得他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内科医生,也是一个心术高超的心理医生。要讲一个动人的故事,需要天真的口吻,善良的心灵,好奇的视角,审视的姿态,他也许并不是一个孩子,只是在娓娓道来的时候我们错怪了他的身份。一个好的故事可以讲给任何人听,并且让任何人找到故事中自己的影子。我觉得,单从这点来看,胡塞尼做到了。
群山回唱,这个让人浮想联翩的词就是延绵生命之旅的隐喻,人生就像蜿蜒的山路,一步一景万物生,一得一失竟相似,当我们在山间高喊时,隔一会又聆听到了山谷的回音,生命就是失而复得用爱归音的过程。
成语浮想联翩:浮想:飘浮不定的想象;联翩:鸟飞的样子,比喻连续不断。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如:晋·陆机《文赋》:“浮藻联翩。”又如: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序》
成语失而复得:指失去而后又得到。如:宋·王安石《原过》:“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又如:陆先生摹拟那失而复得的快感,想象那过度劳作之后得以坐下来透一口气似的乐趣。——叶圣陶《得失》
卡勒德?胡塞尼这样说道:“《群山回唱》这书的写作始于家庭这概念。事实上,我的写作不断涉及的最重要的主题是家庭。抛开了家庭这个线索,你几乎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周围的人,无法弄明白整个世界中自己的位置。”
如果不了解作者这样的写作意图,《群山回唱》蛛丝网结的人物故事会让你觉得枝丫漫散,歧路重重。我们每个个人通过家庭这个基本细胞存在于世界这个大机体中。细胞与细胞之间结合,碰撞,渗透衍生出人与人之间或近或远的联系,牵绊,纠缠,生发出各种各样的爱恨情仇。
作者“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背景就是阿富汗贫穷和战争不断的六十年。这样苦难的一个大背景,寻常的家庭面对着必然是更深刻的人生悲欢离合。因为家庭贫困,生活艰难,乡村农民萨布尔不得不将小女儿帕丽送给喀布尔的富人瓦赫达提,从而改变了小女儿帕丽的一生。
和萨布尔青梅竹马的马尔苏,因为妹妹的嫉妒,从树上坠落而瘫痪,负疚的妹妹帕尔瓦纳照顾不能自理的姐姐耗费了青春,最后嫁给自小心仪的萨布尔为后妻,并照看他的三个孩子。
貌和神离的瓦赫达提夫妇,虽然家境优裕,夫妻却各有各的隐秘和不为人道的痛苦。瓦赫达提意外中风,妻子携养女帕丽远走巴黎,暗恋女主人的司机纳比因为责任和良心继续守护着中风的男主人,无意中发现男主人原来一直无望的暗恋着自己。纳比开始排斥着这种在阿富汗社会难以启齿的感情,却在日复一日照顾瓦赫达提的生活中渐渐发现了生活的乐趣,目标,成就了相濡以沫的亲密伴侣。
瓦赫达提的邻居伊德里斯和表兄铁木尔因为家庭富裕,在战争前逃往美国并安家立业。战争后二人回到阿富汗结识了可怜的阿富汗女孩罗诗,伊德里斯看不惯铁木尔帮助别人时的高调,为铁木尔做好人好事广而告之的行为感到不爽,他认为做好事不留名,高风亮节,这样才值得称道。于是他立志要帮助受到亲戚伤害的罗诗到美国接受治疗。可是回到美国以后,忙碌的工作和生活把他在阿富汗的经历化作了看过的一场悲情大片,激动之后,发现自己对罗诗的承诺变成了买完东西就后悔的感觉。六年后,痊愈后的罗诗在美国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传记并在题记上感谢帮助她重生的铁木尔。在签售书时,罗诗认出了伊德里斯,报以的却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微笑,“别担心,里面没有你!”罗诗在给伊德里斯的签名书里写到,真可谓意味深长。
《群山回唱》前半部故事精彩,曲折传奇。相比之下,后半部略显散乱。在童年被命运之手扭转方向的帕丽在巴黎成长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大学教授,但深埋在记忆里生命最初的根脉却无法拔去。因为缺失了生命的开头部分,帕丽和继母妮拉的关系并不融洽,直到她最后找到自己的哥哥,人生的拼图才算完整。一生都在寻找妹妹帕丽的阿卜杜拉,在和帕丽重聚时,却已经失去了所有的记忆。失忆前,他留给妹妹一封信“他们告诉我,我必然要走入水里,很快就将沉没。出发之前,我把它留在岸上,给你。我恳求你找到它,妹妹,所以你一定会知道,在我沉入水中时,心中想着什么。”
帕丽同父异母的弟弟伊克巴尔延续着自己生来的宿命,先是躲避战争流亡到伊朗的难民营,战争后回到家乡,却发现家园早被阿富汗的军阀霸占。其儿子吴拉姆和军阀的儿子阿德尔有一段淳朴的友谊,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巨大的人生分歧出现,一个一日为雄,至死为雄。一个将在艰苦的营生中耗尽青春,腰身佝偻扶犁而立。
帮助帕丽找到亲人的希腊人马科斯,演绎出另外一段看似无关的故事。母子关系,母女关系,信任,抛弃,叛逆,理解,爱,是人类共同面临的课题。家庭就如同一颗大树,个人是它上面的树叶,树叶从树上飘落,被风吹散,相隔数里,却仍然能找得到深深纠缠的树根。
个人觉得《追风筝的人》胜在单纯,心无旁骛,更感人至深。一套降龙十八掌,练到极致,便是天下第一。《群山回唱》人物纷繁,枝节蔓延,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尤其后半部分,总觉得欠些淬炼,有些散乱。
成语高风亮节:高风:高尚的品格;亮节: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都很高尚。如:宋·胡仔《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一:“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又如:蓝先生不佩服世界史中的任何圣哲与伟人,因而也就不去摹仿他们的高风亮节。——老舍《四世同堂》二十三
成语相濡以沫: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如:《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又如:或低首下心,求其民之相濡以沫。——清·梁启超《外债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