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9:47:21作者:百科
[拼音]:Huayan Si
[外文]:Huayan Temple
在山西省大同市内,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前,按辽代习俗,面向东方。清宁八年(1062)扩建,放置辽代诸帝后的石像、铜像。大同为辽代西京,此寺有太庙性质。辽末保大之乱(1123),寺大部被毁,金天眷年间(1138~1140)依旧址重建。明中叶后分为上、下寺,分别以金建大殿和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薄伽教藏殿为下寺主殿,东向,建于1038年。薄伽意为世尊,教藏或称经藏,即贮藏佛经的书库。佛寺建经藏始于唐代,此殿则是现存最早的经藏。
殿面阔五间,长25.65米,进深四间八椽,宽18.46米,建在砖砌高台上,前有突出的月台。殿正面三间各装六扇格子门,其余用厚墙封闭,上覆单檐歇山顶。外观檐柱生起显著,屋顶坡度平缓,两山出际颇远,是典型的辽代建筑风格。大殿柱网沿周边布置为内外二圈,相距一间(两椽);两圈柱上为柱头枋、扶壁栱组成的铺作层(见斗栱),上设平棊;再上为屋顶草架,属于殿堂型金箱斗底槽构架,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上层相似。
大殿平面因结构分为内外槽。内槽设凹形佛坛,上有33尊佛和菩萨像,是辽塑的精品,三尊坐佛顶上各有斗八藻井。外槽沿外壁排列重楼式壁藏。壁藏共38间,分上下两层。下层为建在须弥座上的经橱,每间一橱,橱上为腰檐。腰檐上为上层平坐和勾阑,勾阑内建佛龛和行廊,间数和经橱相应。佛龛高于行廊,南北壁中间各一个,左右有挟屋(即耳房),西壁左右各二个,无挟屋,均为歇山顶。壁藏至明间处中断,悬空建三间两侧有一间挟屋的小殿,称“天宫楼阁”。它的左右有弧形的飞桥,称“圜桥子”,和两侧壁藏的平坐相连。佛龛和行廊高下起伏,翼角错落,表现中国木构建筑玲珑之美。小殿藏在殿内,未经改动,保存完好,可视为辽代建筑的精确模型,对研究辽代建筑风格和细部做法有重要价值。
此殿构架用材为24×17厘米,栔高10.5厘米,约当《营造法式》规定的三等材。殿身用五铺作出双抄华栱。
大殿即大雄宝殿, 为上寺主殿, 金代天眷三年(1140)重修,保存辽代特点较多。殿面阔九间,长53.90米,进深五间(十椽),宽27.50米,单檐庑殿顶,建在前有月台的高台上,是现存元代以前建筑中最大一座。梁架近于义县奉国寺大殿,内柱高于檐柱,彻上明造(现存天花为明代所加)。殿构架近于厅堂型“十架椽屋前后三椽栿用四柱”的形式。除外檐柱上有一圈铺作外,在前后两列内柱上和梢间以内一间横向内柱上也有用阑额、普拍枋和四层柱头枋组成的铺作。但与奉国寺大殿不同处是它们没有连成一圈,对保持构架整体性所起的作用较差,是这类构架趋于衰亡的表现,此后就不再出现这类构架的建筑。大殿采用这种构架,在殿内形成前、中、后三跨宽七间的三个敞厅,中跨宽度近12米,是现存元代以前建筑室内最高大宽敞的一例。
大殿构架用材为30×20厘米。栔高14厘米,约当《营造法式》规定的一等材。殿身用五铺作出双抄华栱,全殿内外檐共用八种斗栱,构造较简单。外观檐口曲线挺括,随构件的生起呈有弹性的曲线,起翘不明显,屋顶坡度较平缓,保存较多辽代风格。正脊上琉璃鸱尾高约4.5米,为金代遗物。
大殿内五尊主像为明代作品。四壁有清代后期壁画,面积之大,颇为罕见。
海会殿华严寺原有此殿,也是辽代建筑,已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