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离子注入掺杂工艺

更新时间:2023-02-03 10:58:59作者:百科

离子注入掺杂工艺

将加速到一定高能量的离子束注入固体材料表面层内,以改变表面层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工艺。在半导体中注入相应的杂质原子(如在硅中注入硼、磷或砷等),可改变其表面电导率或形成PN结。

离子注入需要有适用的离子注入设备。半导体掺杂用离子注入机的能量范围为20~400千电子伏。硼离子注入硅的注入深度一般在1微米以下,束流强度为几十至几百微安。离子注入机有先分析后加速和先加速后分析两种型式。在先分析后加速的结构中,离子源和磁分析器(分析磁铁)处于高电位,靶室处于地电位(图1)。离子源是离子注入机最重要的部件之一。微电子技术中常用的离子源电离物质为三氟化硼、磷烷和砷烷等。一般情况下,离子源提供的是单电荷离子。磁分析器起着提纯的作用,能将不需要的离子偏离掉,而只让所需的离子通过,经加速扫描后达到注入靶上。为了减小束流的传输损失,离子注入机通常采用单透镜和四极透镜进行离子束聚焦。此外,离子注入机尚需清洁的真空条件(无油污,整机真空度为1×10-4帕,靶室真空度为10-5帕)以及可靠而稳定的电源和控制系统等。

图

与热扩散掺杂相比,离子注入掺杂的优点是:

(1)离子注入可通过调节注入离子的能量和数量,精确控制掺杂的深度和浓度。特别是,当需要浅PN结和特殊形状的杂质浓度分布时,离子注入掺杂可保证其精确度和重复性。

(2)离子注入的杂质分布准直性好(即横向扩展小),有利于获得精确的浅条掺杂,可提高电路的集成度和成品率。

(3)离子注入可实现大面积均匀掺杂并有高的浓度。

(4)离子注入不受化学结合力、扩散系数和固溶度等的限制,能在任意所需的温度下进行掺杂。

(5)离子注入可达到高纯度掺杂的要求,避免有害物质进入半导体材料,因而可以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离子注入掺杂正在替代热扩散掺杂,成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的一项重要掺杂技术。

为了获得特定的注入浓度和杂质分布,需要正确选择注入剂量和能量,为此需要具备注入离子的射程分布知识。在注入靶上放置晶体样品时,以注入束为基准,必须偏离任何特征晶向5°~7°,以避免沟道效应(在沟道方向离子有很大的射程),即让离子沿着随机方向注入固体表层。这样,晶体靶(如硅单晶)可近似作为非晶靶处理。注入离子在样品表层中极为接近高斯分布。注入后离子的分布为

公式 符号

式中峰值浓度公式 符号;X=(xRp)/墹RpNs为单位表面面积内注入的总离子数(总额即剂量);x为离子注入表层的距离;Rp为离子投影射程;墹Rp为投影射程的标准偏差。图2为注入离子在非晶靶中的杂质浓度分布。

公式 符号例如,将能量为140千电子伏的硼离子(B+)注入到硅靶中,剂量为5×103/厘米2,则Rp=4289埃,墹Rp=855埃,Np=2.34×1018/厘米3,若衬底浓度N=2×1016/厘米3N/Np=10-2,则结深xj=Rp+3墹Rp≈0.688微米。

图

离子注入导致晶体的晶格破坏,造成损伤,必须经过加温退火才能恢复晶格的完整性。同时,为了使注入杂质起到所需的施主或受主作用,也必须有一个加温的激活过程。这两种作用结合在一起,称为离子注入退火。这种退火有两种方式。

(1)高温(约 900℃)热退火为常用的方式。在集成电路工艺中,这种退火往往与注入后的其他高温工艺一并完成。这些高温工艺会引起杂质的再一次扩散,从而改变原有的杂质分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离子注入的理想分布,例如使浅PN结展宽和分布发生侧向扩展等。高温过程也可使过饱和的注入杂质失活。

(2)瞬态高温退火是正在研究和推广的退火方式,能满足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对高浓度、浅PN结和很少侧向扩散的要求。这种方式包括激光、电子束或红外辐照等瞬态退火。这种方法虽属高温,但在极短时间内(小于几秒)加热晶体,既能使晶体恢复完整性,又可避免发生明显的杂质扩散。

参考书目
  1. G.Carter and W.A. Grant,Ion Implantation of Semiconductors,Edward Anord,London,1976.
本文标签:离子注入掺杂工艺  
上一篇:豆腐
下一篇:芍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