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脱胎漆器

更新时间:2023-02-03 10:17:20作者:百科

脱胎漆器

用生漆将丝绸、麻布等织物糊贴在泥、木或石膏制成的内胎上,裱贴若干层后,形成外胎;然后脱去内胎,以中心空虚的外胎作为胎骨,经过上灰、涂漆、打磨、装饰等工序制成的漆器。中国传统漆器品种之一。

中国脱胎漆器古称夹纻。战国时有以纻麻为胎骨的漆器,如湖南长沙左家塘三号墓出土的黑漆杯和彩绘耳杯(酒器)。在历史上,夹纻这一名称的形式,经历较长的过程。河北满城刘胜墓出土的西汉夹纻上刻有“褚”字,据考证,它是“纻”的借用字。西汉后期夹纻的铭文中才出现“纻”字。东汉有“侠纻”、“纻”、“夹纻”等名称。东汉佛教盛行,佛像既要高大,又要体轻,便于车载游行于街上,供市民礼拜,于是出现了夹纻佛像。东晋杰出的雕塑家戴逵(字安道),曾为洛阳招隐寺造王尊夹纻佛像。这时,夹纻由造型简单的器物发展成为体态复杂的神佛造像,是漆器工艺史上的一大进步。南北朝至隋唐,夹纻佛像更为流行。传世实物有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唐代坐佛像。五代画家滕昌祐兼作夹纻的玩物,随类傅色,宛有生意。元代夹纻造像的技法又称脱活、搏换,并以雕塑家刘元为最著名。约在清代中叶,脱胎漆器的名称流行,而夹纻、搏换等名称已不再被使用了。清代制作脱胎漆器以福州沈绍安最著名。他改革传统技法,糊贴胎骨不用粗厚的麻布,而用极细的丝绸或夏布,由于质薄,所以能不失内胎原形,作品生动。人物则眉目秀朗,衣带飘举,顾盼有神;花果则萼妍实硕,枝叶掩映,鲜美动人。沈绍安采用前所未有的以金箔或银箔粉末调漆,制出鲜艳明亮的漆色,使作品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沈氏漆器世家从沈绍安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7代,从业人数达20多人;近200年来,技法也有不少改进。

现代脱胎漆器主要产于福州。髹饰技法主要有彩绘、描金、晕金、勾填、印锦、嵌锡贴花、雕填、镶嵌、针刻等。其中嵌锡贴花(俗称台花)是继承金银平脱的传统技法,将锡箔贴在漆器表面,用刀参照纹饰刻镂,剔去余箔,再涂上退光漆,经打磨,显出原刻镂的锡箔纹样。它是李芝卿创制的。印锦是在生漆、白土等制成的锦料上,用锦模印出锦地纹样,加以修饰后,贴在漆器上,再以金色或彩色髹漆,成为金锦、彩锦,是福州脱胎漆器的独特技法。

脱胎漆器品种繁多,有装饰品,也有日常生活用品,如仙佛、人物、花瓶、果盘、盒、酒具、茶具、餐具、家具等。

本文标签:脱胎漆器  tuotaiqiqi  
上一篇:滚装船
下一篇:行程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