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9:49:16作者:百科
[拼音]:jiyou
[外文]:philately
以收集、鉴赏和研究邮票为中心内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集邮可以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艺术鉴赏能力,保存历史研究资料,并给人以健康的娱乐;还可以增进各个国家、各族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集邮”一词,最早出现于法文“philatélie”,意思是爱好邮票,是法国人海尔宾于1865年根据希腊文philos(爱好)和 ateleia(原意是免税,这里指免费凭证,即邮票)组成的。在“集邮”一词出现之前,英语国家使用stamp collecting(邮票收集),法国则用timbromanie(邮票迷),philatélie一词出现后,timbromanie一词被淘汰,stamp collecting一词仍在英语国家与philately一词并用。
集邮起初只是收集、整理和研究邮票,后来逐步扩大到同邮票和邮政业务有关的实寄封、首日封、首航封、邮资信封、明信片、邮简、邮政日戳、邮政单式签条以及邮政和集邮史料等许多项目。集邮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研究集邮的意义和对象、集邮活动、集邮方法、集邮服务、邮票贸易、集邮史、邮票史、邮政史和古代邮驿史等为内容的集邮学。在这方面有所创见和著述的称集邮学家。有的集邮学家同时也是集邮家。
集邮活动是随着邮票的诞生而出现的。1840年5月1日世界上第一种邮票在英国发行的当天,不列颠博物馆的J.格雷博士特地到邮局买了邮票留作纪念。他后来编写了英国早期的邮票目录,倡导集邮活动。J.格雷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集邮者。1841年伦敦一位年轻妇女在《泰晤士报》上刊登广告,征求用过的邮票,用以裱糊她的梳妆室。随后英国出现了“邮票热”。到19世纪50年代,已有20多个国家发行邮票,邮票种数增多,集邮盛行起来。1852年比利时一位地理学家首次举办个人集邮展览,展出88种邮票。当时一些学校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各国邮票贴在地图上,以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60年代,英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和美国都出现了一些活跃的集邮家。早期最著名的集邮家是居住在巴黎的费拉里。他收集到当时世界各国已发行邮票种数的70%,包括多种珍贵邮票。1861年法国出版了第一本邮票目录《邮票》,载有邮票约500种。同年英国伦敦出现了街头邮票交换点。1862年10月,第一种集邮杂志《新知月刊》在英国出版(只出了3期)。同年12月,另一种集邮杂志《广告月刊》出版,次年改名为《集邮家评论》,持续发行了大约两年。1865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集邮组织。1890年比利时皇家集邮俱乐部联合会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集邮组织。由于集邮活动的发展,邮票在集邮活动中成了商品。1856年英国吉本斯开设了专门经营邮票的商店。1862年法国开始出售第一本贴有邮票的集邮册。随着集邮活动的扩大,1878年在法国巴黎举行了第一次国际集邮会议,有20个国家代表参加。会后出版了《国际集邮会议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集邮文献。同年,在比利时的安特卫普举办了世界上最早的国际邮展。1926年国际集邮联合会在巴黎成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集邮活动在全世界范围迅速发展,专题集邮兴起。
中国的集邮活动大约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1880年上海清心书馆出版的《花图新报》上发表了短文《各国信馆之印图》,介绍了集邮对儿童启蒙的意义。1918年2月,中国最早的中文集邮杂志《邮志界》发刊。1922年神州邮票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次年出版了一期会刊,这是中国第一个有影响的集邮组织,1924年改组为上海邮界联欢会,1925年改名为中华邮票会,并出版会刊《邮乘》。1925年新光邮票会在杭州成立,1926年起先后出版会刊《邮票新声》和《新光》。1934年甲戌邮票会在郑州成立,出版《甲戌邮刊》。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性的集邮活动有了进一步发展,1955年《集邮》杂志创刊。80年代初,集邮活动在全国各地的工矿企业、学校、机关、团体、部队以至农村广泛开展起来,并相继成立了各省、市、自治区的集邮协会。1982年1月30日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成立。同年8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了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83年6月25日中国集邮出版社在北京成立。
集邮活动内容广泛。围绕着邮票的收集、鉴赏和研究,形成了各种集邮社团,出版了有关书刊,举办集邮展览,并开展各种形式的集邮品交换活动。
集邮社团集邮是一项社会性的群众活动,随着集邮的盛行,出现各种集邮社团。集邮者通过这些组织互相观摩和交换收集品,召开专题讨论会,举办展览,请集邮家、集邮学家讲演以及对青少年集邮者进行辅导等。各个基层组织联合起来组成地区性的以至全国性的集邮协会。国际集邮联合会就是在这种基础上成立的。专题集邮兴起之后,专题性的学会也纷纷成立,有些集邮协会内设各种专题研究会。有些国家还有集邮作家协会、集邮记者协会、集邮商协会(常常与钱币商结合在一起)。
集邮出版物包括邮票目录、集邮报刊、集邮图书和新邮报道等。
邮票目录又称邮票图鉴,是收集、鉴别和研究邮票的重要依据。大多数国家都有本国的邮票目录。有些国家出版世界邮票目录。著名的有英国《吉本斯邮票目录》、美国《斯科特标准邮票目录》和《明库斯新世界邮票目录》、法国《香槟邮票目录》等。一部完整的世界邮票目录收录邮票在25万种以上。中国最早的邮票目录《中国邮票汇编》出版于1926年。1944年出版了《中国邮票图鉴全集》。1947年出版了《国邮图鉴》。1957年出版了单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1981年出版了彩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
集邮报刊种类繁多,但大部分发行范围较窄。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集邮报刊是中国的《集邮》月刊,其次是美国的《林氏邮票新闻》周报。历史较久的有19世纪创刊的德国《米歇尔邮票新闻周刊》、美国《美国集邮家》、英国《伦敦集邮家》和法国《集邮学回声》等。中国全国性的集邮杂志还有《集邮研究》、《少年集邮》和英文《中国集邮》。
集邮图书有普及读物和集邮学专著。1874年英国人J.铁番尼出版的《集邮图书馆》一书,是他私人收藏的集邮文献目录,这些文献后由不列颠博物馆收藏。英国收藏集邮图书最多的是皇家集邮学会图书馆。德国慕尼黑集邮图书馆的收藏也很丰富。美国纽约的集邮家俱乐部图书馆、洛杉矶图书馆、费城公共图书馆和奥克兰集邮研究会图书馆都以收藏集邮图书闻名。在各国的邮政博物馆中,大都有集邮图书馆。
新邮报道一般由各国邮政部门或集邮服务部门出版,介绍新发行或即将发行的邮票的资料。通常包括每套邮票的名称、全套种数、每种图案内容、设计者、印刷者、印刷数量、印刷方法、齿孔度数、发行日期、发售方式和期限等。新邮报道一般都附有邮票的彩色或黑白图谱。有的还介绍邮票的发行目的和提供图案内容的背景材料。
集邮展览包括对邮票等集邮品的观摩、交流和评比,是集邮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许多国家的集邮组织每年都举行集邮展览并颁发奖品。国际集邮联合会经常赞助会员国举办大型国际邮展。最初的邮展只是集邮者向同好们展示自己的收藏品,如今已成为集邮者的盛大聚会。展览会期间开展贸易活动,组织专题讨论,举办学术报告以及交换邮票等等。国际邮展的展品一般出自国家级邮展中的获奖者。国际邮展的奖品通常以金、银镀金、银、银铜、铜等不同质地的奖章来区分获奖等级。最高奖是国际大金奖。中国在1948年为庆祝首届邮政纪念日,曾在南京、上海举办了中国邮票展览。1959年在北京举办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邮票展览。1979~1983年,先后在香港、北京和意大利、日本、法国举办了大型“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展览”。展品中包括许多罕见的珍品和原图、原版、邮政文物等。1983年在北京举办了全国性的大型个人集邮藏品展览,并颁发了奖章。(见彩图)
集邮品交换集邮者为了完成具有一定水平的集邮成品,必须通过交换,互通有无。最初的交换大都是在街头无组织地进行的。随着集邮社团的成立,有组织的交换得以发展,并在集邮品交换中形成共同遵守的准则。有些集邮报刊还刊登交换广告,使交换范围进一步扩大。
许多国家的邮政部门都设有专门机构向公众提供集邮服务。包括向国内外集邮者和邮票商出售邮票,印制首日封,加盖首日戳,提供新邮报道等。中国于1955年成立中国集邮公司,主要任务是提供集邮服务。1966年停止营业。1972年成立了中国邮票出口公司,开始恢复对国外的业务。1978年改名为中国邮票公司,全面恢复国内外业务。在这个基础上,1979年成立中国邮票总公司,统一经营邮票设计、生产和向国内外提供集邮服务。中国的许多城市还设有地方性的邮票公司或集邮门市部,有的还办理邮票预订业务、邮购业务和委托收购业务。
邮政部门提供的集邮服务是有限的。许多国家还通过商业途径满足广大集邮者的需要。邮票商通常是以零售和邮购方式向集邮者提供邮票。有的邮商拥有几万以至几十万个固定的订户。一些较珍贵的邮票通常是以拍卖的方式进行交易。第一次邮票拍卖于1865年在巴黎举行。中国于1912年在苏州曾出现邮票商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邮票贸易逐步统一由国营集邮公司和邮票公司经营。
主要有三种:
(1)传统集邮。基本上按国家和时间顺序收集,也包括对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区、某一类或某一种邮票的收集。
(2)专题集邮。又分三种:一是把图案内容同类的邮票作为一个专题;二是把为了同一个目的发行的邮票作为一个专题;三是按主题收集,集邮者先确定一个主题和它的内容情节,然后选择能说明这些情节的邮票,按照内容要求的顺序排列出来。
(3)小品集邮。不要求有系统,也没有严格的规定,内容和形式可依个人的意图和爱好确定。
集邮常用的工具是邮票目录、镊子、放大镜和集邮册。集邮册分插册和由活页贴片合成的贴册两种。正规的邮票保存方法是把邮票(或邮票外加护邮袋)用胶水纸固定在贴片上。贴片上邮票的排列和注释是衡量集邮水平的标准之一。为了测量邮票齿孔的度数,集邮者还需要备有一把量齿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