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9:05:08作者:百科
[拼音]:Quanzhou Kaiyuan si
[外文]:Kaiyuan Temple, Quanzhou
在福建省泉州市,创建于唐垂拱二年(686),后屡毁屡建,现存宋建双石塔和明建大殿。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在开元寺大殿前东西两侧,都是五层楼阁型八角石塔。双塔是可以登临的同类型石塔中做工最精细的,其建筑细部较忠实地反映南宋时福建地区的木构建筑的风格(见彩图)。
寺庙前方建双塔盛于唐代。开元寺东塔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为9层木塔。宋天禧年间(1017~1021)改为13层;绍兴年间(1131~1162)又易为7级砖砌。嘉熙二年(1238)改建石塔,淳祐十年(1250)建成,称镇国塔。
开元寺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年间(915~920),为7层木塔,称无量寿塔。宋政和年间(1111~1117)改称仁寿塔。绍兴年间毁于火,改建为砖塔。绍定元年(1228)改建石塔,至嘉熙元年(1237)竣工,建成时间较东塔早13年。西塔高44米,全部石砌,每层由塔壁、回廊和塔心柱组成。塔下有八边形须弥台座,其圭脚和束腰较高,角柱作力士状,束腰以间柱划分,刻莲瓣及佛教故事。台座上环以石勾阑,勾阑尽端无抱鼓石,踏跺四出。底层塔径约14米,每面一间,四角置圆形倚柱,下用覆盆柱础,柱间上有阑额,下有地栿。四正面在阑额、地栿间立槏柱,中辟券门,四斜面设佛龛,门和龛两侧雕刻天王、护法神、普贤、文殊等像。一、二层阑额下另置雀替。斗栱五铺作,双抄偷心造,第二跳华栱直接承橑檐枋,无令栱。耍头雕作福建特有的曲线昂嘴状。栌斗及交互斗下雕出皿板。由于使用石材,塔檐伸出很短,但屋角起翘甚高,檐口仍呈曲线,垂脊端置力士一尊。从二层起,各层均设平坐勾阑。各层之门、龛上下交错,除可补强垂直面的结构外,在立面上也产生了变化。塔内回廊架设石雕的角乳栿,劄牵、蜀柱,反映出当时木塔的内部构架情况。塔内不设扶梯或蹬道,仅在靠塔心柱的一侧留出方孔,便于架梯。塔顶坡度较一般宋塔平缓,正面于塔刹座下留有一检修孔。塔刹由刹座、覆钵、宝珠、仰莲、相轮、花盘、宝瓶等组成,再以铁链悬于屋角。
东塔镇国塔高48米,其平面、结构、外观都与仁寿塔基本相同。两塔都经后世修缮,配补构件。
大殿现大殿是元末毁后于明洪武初年重建的,明清两代作过多次修缮,构架尚保存很多宋代做法和地方特点,是长江以南少数几座大型木构殿宇之一。大殿是重檐歇山顶建筑,殿身面阔七间,进深五间十六椽,周围是深一间的副阶,构成下檐。以后又把前、后副阶向外加宽一间,形成现状。殿身沿进深分三跨,用二排金柱。前跨为六椽栿;中跨为七椽栿,前端压在前跨六椽栿上,后尾插入后金柱柱身;后跨为三椽栿,外端压后檐柱头铺作上,梁尾也插入后金柱柱身。梁均为月梁。前跨和中跨中央五间装平棊,梢间和后跨不装。殿柱均为石柱,做六面海棠瓣形,有的是宋代原物。殿身中央五间用补间铺作两朵,梢间一朵。柱头、转角、补间铺作下都垫一莲台,其间连以月梁形柱头枋,上放栌斗。铺作内外都出四跳华栱,扶壁栱以泥道重栱承柱头枋为一层,重叠二层。殿身构架、斗栱基本是宋代做法。副阶梁柱斗栱则是晚明或清代样式。
此殿虽记载为明初重建,但略去明以后的花纹雕饰,通过其粗矮的柱身,劲健的月梁和疏朗高耸的斗栱,尚可大体推测宋代原构的面貌。铺作下垫莲台的做法见于泰宁甘露庵,也属宋代福建地方风格。前跨下层华栱雕做飞天形,则是仅见孤例。上檐外檐斗栱被遮,副阶构件均属明清特点,故外观已不具宋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