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7:06:08作者:百科
[拼音]:zhongguo diangong jiaoyu
[外文]:education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in China
中国的电工专业教育开办得较早,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开办北洋西学学堂(北洋大学前身),设有电学、机械、工程、矿务等专门课程。这是中国电学专业教育的开端。随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于1902年、京师高等实业学堂于1903年也开设电学课程。1908年,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开设电机专科,设电学、电机、电器等14门课程,学制3年;1911年,山西大学堂设立电气学科。这是中国最早设置电机专科的两所学校。
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提出“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的主张,进行教育改革,公布了新学制,除了在一些原有的大学(如南洋大学堂、北京工业专门学校、北洋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山西大学等)中设置电机科系外,又在新设的同济医工学堂(同济大学前身)、方言学堂(武汉大学前身)、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前身)等学校中设置了电机科系。截至1936年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设置电机科系的高等学校有14所(见表)。
交通大学在早期的电工教育中就重视实验与实习,四年学制期间,实习时间长达400学时。中国著名电工专家朱物华、钟兆琳等均为20年代交大毕业。浙江大学是较早设置电机科系的大学之一,当时曾按美国工科学院体制组织教学。中国电工专家王国松、蔡昌年等为该校20年代毕业生。著名电工教育家顾毓琇在浙江大学执掌电机科系后,又去清华大学创建电机系,并曾聘请控制论创始人N.维纳于该系讲学。清华大学于1933年所建电机工程馆装备了交、直流电机,电报,电话及无线电实验室,还设有电机制造实习车间和高电压实验室,在中国当时颇具特色。中央大学于1928年设立电力实验室,抗日战争期间迁重庆后,成为当时后方设备最完善的实验室。抗日战争中,中国的大学都先后迁至云南、贵州、四川、陕西等地,在极艰难的条件下继续办学。
1945年,资源委员会与美国西屋电气公司等签订技术合作合同,选派了数百名技术人员到西屋电气公司培训,1948年,培训人员绝大多数回国,成为中国电力工业和电工制造业的技术骨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中国的电工教育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经过1952年全国范围院系调整,全国工科院校由28所增加到43所,其中半数以上设有电机系,对电工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50年代,电力工业部门兴办了东北电力学院、华北电力学院、武汉水利水电学院等高等专业学校及北京电力学校等一批中等专业学校。机械工业部门也兴办或接办了合肥工业大学、哈尔滨电工学院等高等院校及上海电器制造学校、上海动力机器制造学校、湘潭电器制造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上海市成立了上海工业大学、北京市成立了北京工业大学,两校也都设有电工专业。50年代中,不仅兴办了一批电工类的高校和中专,还在原有高等院校中新设了若干电工类专业,电工科方面共设置了近40个专业。到1957年止,电工类在校学生达2万多人。在1957~1965年期间,全国工科院校共培养了4.5万余名电工科毕业生和一批高水平的研究生。
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电工类各专业都拓宽了专业面,加强了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的理论教学,更新了专业课的内容,增加了技术发展的新内容,普遍设置了电子计算机等有关新技术课程,增添了新的实验设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加强系统的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验、生产实习和设计能力等实践训练,因此,毕业生都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并有能力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成为中国电工事业发展中的合用人才。
1978年,许多高校恢复了研究生培养工作,1980年国家颁布了学位制和研究生培养制度。到1990年止,中国共设置了电工类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点108个,博士研究生点31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培养了一批高层次的电工科学技术人才。80年代,中国各地还开展电工继续教育,其中包括电大教育、函授大学教育等,电工技术人员的进修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形成高级、中级、初级电工人才配套的局面。
各重点高等学校的电工科系还普遍开展了科学研究工作,结合国民经济发展及国家建设的需要,进行了电工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承担了一大批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建立了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为电工科学和电工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