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2 17:06:57作者:百科
[拼音]:shuiyin
汞的俗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液银”。《史记》记载:“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丹穴”即汞矿,可知战国时已有采汞的矿业。又记载秦始皇陵墓中有大量水银。出土文物的检测表明,春秋末战国初期已有用汞齐鎏金的技术。炼汞的原料是硫化汞(HgS),古称丹砂、硃砂或辰砂。硫化汞在空气中加热即能分解成汞,其关键在于如何使生成的汞蒸气不被氧化并有效地冷凝收集。宋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邕人炼丹砂为水银,以铁为上下釜。上釜盛砂,隔以细眼铁板;下釜盛水,埋诸地。合二釜之口于地面,而封固之。灼以炽火。丹砂得火,化为霏雾,得水配合,转而下坠,遂成水银。”清康熙年间田雯所撰《黔书》记贵州提炼水银的方法:“灶有大小,釜亦如之。大者容砂二十升,离而为十层,次八之间,以稃粃布陈汞灰于其上。治以杓,中凹而围凸。覆以釜,差杀之,揉盐泥而涂其唇筑之。乃煅之。凡一昼夜而汞成;滴滴悬珠,滉漾熣灿,皆升于覆釜之腹。”这种炼汞设备很多地区一直采用。操作过程为:先将矿石敲碎,经过手选以提高品位,然后放入下面生铁锅中(俗称“地锅”),下面烧火,上面覆以另一锅(俗称“天锅”),两锅之间须密封,以防止汞蒸气逸出。天锅顶上筑一泥胆,向上通至“银钵”(即冷凝器)。银钵系陶质小缸,为提高冷凝效率,可在其上淋洒冷水。汞蒸气在钵内冷凝成小珠,附着于内壁。为防止汞珠坠落,可先在钵内用水和桐油的混合物涂抹,以增加吸附能力。“银钵”须不断更换,否则小汞珠将逐渐汇集成大珠,重新落入地锅。取下的“银钵”待冷却后,用毛帚仔细刷下汞珠。
明代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关于炼汞的记载颇详并有附图(见图)。在天锅上引出导管,将水银蒸气导入冷凝容器中,凝聚成水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