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鸣禽亚目的总体介绍、分类介绍

更新时间:2023-02-08 19:20:03作者:百科知识库

鸣禽亚目的总体介绍、分类介绍

总体介绍

颈椎15枚。鸣肌发达。包括83科。

分类介绍

百灵科

有19属91种。小型鸣禽。体型及多数种类的羽色略似麻雀,适应于地栖生活,腿、脚强健有力,后趾具1长而直的爪;跗跖后缘具盾状鳞;喙短而近锥形,适于啄食种子。以植物种子、昆虫等为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雄鸟鸣啭洪亮动听,求偶炫耀飞行复杂,能“悬停”于空中。世界性分布,但80%以上的种类在旧大陆的草原、荒漠、半荒漠等地;新大陆较少,南美仅1种。

燕科

有14属90种。世界性分布,北方者有迁徙。我国有4属10种。体型轻小,活动敏捷,擅长飞行而著称,善于在高空疾飞啄取昆虫。喙短而宽扁,基部宽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极深,嘴须不发达。翅狭长而尖,擅长在空中捕捉飞虫;尾呈叉状,形成“燕尾”,脚短而细弱,趾三前一后。雌雄羽色相似,体羽大多黑色或灰褐色。在沙岸洞穴中筑巢(沙燕)或在建筑物等处砌泥巢。

??科

(??读音jīlíng)有5属62种,广布于全球,我国产3属20种,包括??和鹨(liù)。小型鸣禽。体型较纤细。喙较细长,先端具缺刻;翅尖长,内侧飞羽(三级飞羽)极长,几与翅尖平齐;尾细长,外侧尾羽具白,常做有规律的上、下摆动;腿细长后趾具长爪,适于在地面行走。栖息于湿地附近,在洞穴中筑巢,产5~7枚卵,雌鸟孵化约15天。在高纬度地区繁殖者有迁徙。

山椒鸟科

有6属82种。布于旧大陆的温、热带地区。我国有4属10种。包括山椒鸟和鹃?、林?等。中、小型鸣禽。体型较纤细;喙短宽,先端下弯,微具缺刻;翅中等,较伯劳稍尖长;尾细长;腿较短弱,适于树栖。体羽松软,腰羽羽干竖硬。以昆虫为主食,在树上筑碗状巢,产卵2~5枚,由两性或仅由雌鸟孵化。有迁徙行为。代表种赤红山椒鸟Pericrocotus flammeus,雌雄异型。

鹎科

(鹎读音bēi)有20属130种。分布于亚洲南部、东南亚、非洲等热带地区。我国有4属20种。中、小型鸣禽。喙形较细尖,先端微下弯;翅短圆;尾细长,方尾或圆尾;腿短,跗跖 短弱,大多被以靴状鳞;体羽柔长而松软,后颈见有纤羽。树栖性,以果实为主食,兼吃昆虫,夏季育雏期间捕食大量昆虫;在树上编碗状巢,产卵4~5枚;由双亲孵化,孵化期12~15天,雏期约15天。善鸣。

叶鹎科

仅1属8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3种,包括蓝翅叶鹎Chloropsis cochinchinensis、金额叶鹎Chloropsis aurifrons、橙腹叶鹎Chloropsis hardwickii,见于云南。一般栖息于海拔约1600米以下的开阔常绿阔叶林,在森林上、中层沿枝条找食昆虫。常加入混合鸟群。悦耳鸣声,如流水般升降有致的颤鸣,音调似鹎;或模仿其他鸟的叫声;或包括许多粗哑哨音。

雀鹎科

仅1属4种。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我国有2种,仅见于云南。栖于公园、红树林、开阔林地及次生林。通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在多叶小树的枝间跳动,极隐蔽。

丝?科

仅1属4种。分布于中美洲地区。多树栖,以浆果为主食,兼食昆虫。

太平鸟科

仅1属3种。分布于古北界及新北界。我国有2种。体羽松软,头部有一簇柔软的冠羽,嘴短,略呈钩状。喜群居,多树栖,以浆果为主食,兼食昆虫。

连雀科

仅1属1种。分布于伊拉克及其邻近地区的半旱的开辟地和耕地,非繁殖季节飞往远处,到印度、阿富汗南部,很可能到非洲。体细长,淡灰色,具羽冠。翅黑色,末端白色。喙短厚而颇宽,尾中等长度。

棕榈科

仅1属1种。体型似鸫,喙侧扁,先端具钩;翅短圆;尾较长,呈方形;腿健壮,具长趾和爪。两性羽色相似,背羽灰褐,翅、尾绿色,下体白,具黑纹。主要以小型果实为食,也吃叶芽、花粉。以树枝等在棕榈树顶部编筑大型群巢(公共巢),巢室以细草等衬里,每窝产2~4枚白色卵,可能喂两性孵化。分布于西印度群岛中的小岛上。

河乌科

仅1属5种。中、小型鸣禽。喙长而直,先端下弯;鼻孔被盖膜覆盖;翅短而圆;尾短,常上翘;腿较长而健壮;趾、爪长而有力,适于在水边奔走。雌雄羽色相似,大多为褐或黑色。在山溪急流地带活动,捕食水生生物,能潜水追捕小鱼、虾等。在石缝间以植物纤维等编成球状巢,产卵4~5枚,孵化期16天,双亲育雏3周。在欧、亚、美洲呈分散的不连续分布我国有2种。

鹪鹩科

有16属79种。分布于美洲,但鹪鹩Troglodytes troglodytes分布也包括亚欧大陆至非洲西北部。我国仅1种。小型鸟类,也是我国体型最小的鸟类之一。喜欢栖息于潮湿的地带,在森林下部活动,以苔藓,昆虫为食。鸣声清脆响亮。迁徙。

岩鹨科

有1属13种。广泛分布于古北界。我国有1属9种。体型似麻雀但稍大。为高山鸟,栖息于2200~3100米的高山针叶林带及多岩地带或灌木丛中,冬天下降至溪谷中栖息。常在岩石附近及灌木丛中寻食。食物以昆虫为主,辅以植物果实。

鸫科

有59属335种。除南极洲外均有分布。我国约18属80种。中小型鸣禽,体型和生活方式有一定差异,有些在地面栖息,善于奔跑,也有些善于飞行及树栖,嘴短健,上嘴前端有缺刻或小钩,善于鸣叫。其中乌鸫Turdus merula和红胸鸲Erithacus rubecula分别是瑞典和英国的国鸟,而新疆歌鸲Luscinia megarhynchos则是熟知的夜莺。

扇尾莺科

有14属111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少数种类分布至亚欧大陆和大洋洲。我国有3属10种。小型,体多为褐色。常在农田、开阔草地及河流岸边的灌丛中捕食昆虫。其种山鹛Rhopophilus pekinensis为我国北方特有种。

莺科

有48属281种。小型鸣禽。体型纤细,是我国体型最小的鸟类之一;喙细尖,上喙先端多有缺刻;翅短圆;尾短至中等;腿短而细。羽色以灰、褐及橄榄绿为主,雌雄羽色相似。多栖息于灌木或稀疏林内,以昆虫为主食,鸣声清脆、多变、悦耳。广布于旧大陆,但主要在欧亚、澳洲。我国有约18属82种。包括树莺、林莺、柳莺、苇莺等。

戴菊科

仅1属6种。分布于古北界,从欧洲至西伯利亚及日本。我国2种,其中台湾戴菊Regulus goodfellowi为我国特有种。体型似柳莺。雄鸟头顶具金黄色或橙红色的顶冠纹并两侧缘以黑色侧冠纹。常见于多数温带及亚高山针叶林,独栖于针叶林林冠下层。以昆虫为食。声尖细而高。

蚋莺科

有3属15种。分布于美洲。

?科

有17属116种。小型鸣禽,善在空中飞捕昆虫。口裂大,喙宽阔而扁平,一般较短,上喙正中有棱嵴,先端微有缺刻;鼻孔覆羽;翅一般短圆,飞行灵便;腿较短,脚弱;尾一般中等,方形或楔形,少数种类中央尾羽特长。雌雄羽色相似或不同。以昆虫为主食,常伫立于枝头等处静伺,一旦飞虫临近即迎头衔捕,然后又回原地栖止。遍布旧大陆,以非洲、印度、东南亚及澳洲种类最多。我国有9属34种。

疣眼?科

有6属31种。分布于美洲。包括疣眼?、饰眼?和蓬背?等。

扇尾?科

有1属43种。原产于南亚、东南亚至纽西兰。我国有3种。因时常摆动并扩展其长长的圆尾而得名。栖息于森林空旷地、河岸和海滩。筑杯状小巢,精致地包以蛛丝。鸣声短促悦耳,有时在夜间鸣叫。

王?科

有17属98种。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太平洋诸岛。包括包括寿带、王?、阔嘴?等。我国有2属3种:黑枕王?Hypothymis azurea、寿带Terpsiphone paradisi、紫寿带Terpsiphone atrocaudata。

鸲?科

鸲读音qú。有10属40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包括小?、鸲?、薮?、杂色?等。

啸?科

有11属54种。分布于东南亚、南亚和大洋洲。包括啸?和??等。

岩鹛科

仅1属2种。分布于西非洲。头部裸露无羽毛,背弓。

画眉科

有47属263种。多数种类集中在东洋界,少数分布在非洲、大洋洲、欧洲甚至北美洲(1种)。我国有29属131种,是我国鸟类中最大的一科,其中有13种为我国特有种,素有“画眉的王国”之称。多善鸣叫和模仿,脚强健,善跳跃,不善飞翔,喜结群活动。画眉Garrulax canorus是我国最常见的笼养鸟之一。

弯嘴鹛科

仅1属5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

鸦雀科

有3属20种。分布于亚洲。我国有3属19种,其中4种为特有种。体型似山雀,但与画眉科更近缘。常结小群栖于竹林,有时于灌丛及高草丛,有时与其种类混群。常头朝下进食。鸣声有特色的似松鼠的唧唧声。

刺尾鸫科

仅1属2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

鹑鸫科

有6属15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

细尾鹩莺科

有5属25种。小型鸣禽,仅分布于澳洲。大致特征与莺科近似,但多数尾较长,栖止时像鹪鹩一样尾羽上翘,故称鹩莺。以无脊椎动物为主食,也吃草籽。雌雄异色,雄鸟羽色华丽;有些类群为社会性繁殖,一优势雄鸟的巢可有许多雄鸟帮忙,若此雄鸟意外,立即从群中产生另一优势雄。

细嘴莺科

有16属68种。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

澳科

有6属15种。小型鸣禽。喙细尖,先端稍下弯;翅尖,尾短而平;舌尖有3簇刷状突。雄鸟大多比雌鸟羽色华丽。地栖或半地栖生活。主食昆虫。两性筑巢、孵化及育雏;在地面或灌丛中筑碗状巢,通常产卵3枚。分布于澳大利亚。

攀雀科

有5属25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的古北界。我国有2属3种。体型介于?与山雀之间,善于攀树。巢为囊状,悬挂在树枝梢上,有出入口,以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

长尾山雀科

有3属9种。主要分布于欧亚大陆北部和北美洲。我国有1属5种,其中银脸长尾山雀Aegithalos fuliginosus为我国特有种。体型很小而尾较长,头顶羽毛长而松。在树枝间筑巢,呈囊状,侧开口。

山雀科

有3属55种。除南美洲,大洋洲和极地外,几乎遍及全球。我国有3属19种,其中3种为我国特有种。性情活泼,常在枝头跳跃,喜群居,以昆虫为食,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巢呈蝶形。

?

?读音shī。有1属24种。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大洋洲。我国有11种,其中滇?Sitta yunnanensis为我国特有种。体小,头颈短,尾短。常在树干、树枝、岩石上等地方觅食昆虫、种子等。在洞中筑巢,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是唯一能头向下尾朝上往下爬树的鸟类。

澳?

仅1属2种:黑澳?Neositta miranda和杂色澳?Neositta chrysoptera。雌雄异色。分布于东南亚和大洋洲。

旋壁雀科

仅1属1种。分布于亚欧大陆。体型略小,灰色,尾短而嘴长。在岩崖峭壁上攀爬,两翼轻展显露红色翼斑。冬季下至较低海拔,甚至于建筑物上取食。鸣声为尖细的管笛音及哨音。

旋木雀科

有2属7种。主要分布于全北界及非洲,个别种可见于北美洲。我国有1属4种。嘴细长下弯,尾为很硬且尖的楔形尾,似啄木鸟,后趾和爪特长,擅长攀树,在树干上捕捉昆虫,在裂开的树皮缝隙中筑巢。

纹旋木雀科

仅1属3种。分布于菲律宾。舌尖刷状,常在花上逗留。

短嘴旋木雀科

仅1属7种。分布于澳大利亚和纽西兰。体型、体色、生活习性等均与旋木雀殊似,只是不具旋木雀的坚硬羽干的尾羽,是生态趋同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巢筑于树洞中,产卵3~4枚,由两性筑巢、孵化及育雏。

冠啄果鸟科

仅2属2种。分布于新几内亚。

花蜜鸟科

有14属130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南部、东南亚。我国有4属11种。体纤细;喙细长而尖,有的并下弯,先端有锯缘;舌管状,富伸缩性,先端分叉;翅短圆;尾型多样,有的短而平,有的中央尾羽特长;腿细长。雌雄异色。主要食花蜜或捕食昆虫。

啄花鸟科

有2属44种。主要分布于东洋界,少数分布于大洋洲。我国有1属6种。是旧大陆体型最小的鸟类。嘴小,先端有细小锯齿,羽毛色彩华丽而闪光。性情活泼,喜跳跃于开花树冠的上层,食昆虫、花蜜、果实等,有传粉作用,常被误认为大型蜂类。

绣眼鸟科

有14属94种。绣眼鸟分布于亚洲,非洲和澳大利亚。我国有1属3种,分布于南方各省。体型纤小,羽毛常为绿色,眼周有白圈,嘴小而尖,舌能伸缩,舌尖有两簇刷状突,可伸入花中捕食昆虫或采食花粉。除繁殖季节成对外一般成群生活。性活泼。

斑食蜜鸟科

仅1属4种。分布于大洋洲。

非洲食蜜鸟科

仅1属2种。分布于南非。

吸蜜鸟科

有38属174种。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及太平洋诸岛,是澳洲鸟类中种类最多、最常见的一类。羽毛多呈华丽色彩,尾形多样,有些种有长的中央尾羽。嘴细长而弯曲,舌能伸缩,尖端呈刷毛状,用以吸取花蜜。栖息于森林中,食物为昆虫,浆果和花蜜。

黄鹂科

有2属29种。主要分布在除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外的东半球热带地区。我国有1属6种。中型雀类,体色艳丽。主食昆虫,也吃果实和种子。树栖鸟,极少在地面活动,喜集群,常成对在树丛中穿梭。叫声悦耳。常见如黑枕黄鹂Oriolus chinensis,俗称黄莺,在我国为夏候鸟。

和平鸟科

仅1属2种。分布限于东洋界,从印度至中国西南部、东南亚、巴拉望岛及大巽他群岛。我国仅和平鸟Irena puella一种,见于西藏东南部近边境地区及云南南部的原始森林,高可至海拔1100米。体形似椋鸟,上喙微下弯或有钩。栖于高树顶,与其他鸟混群在结果的无花果树上找食。飞行呈波状。留鸟。常飞时鸣叫。雌雄异型。

伯劳科

有3属31种。喙粗壮而侧扁,先端具利钩和齿突,嘴须发达;翅短圆;尾长,圆形或楔形;跗跖强健,趾具钩爪。头大,自嘴基过眼至耳羽区有一宽的过眼纹。为“雀中猛禽”,停栖静伺而伏击猎物,以昆虫、蛙、蜥蜴等小动物为食,大型伯劳可捕食鼠类及小鸟。常将猎物挂在树枝上,有“屠夫鸟”之称。

丛?科

?读音jú。有7属43种。分布于非洲。

盔?科

有3属11种。主要分布于非洲,少数种类至东洋界,我国仅1种。

钩嘴?科

有12属14种。中、小型鸣禽。体型略似鹎类,但个头较大,体较粗壮,尾较短。喙形变异很大,基本形态是先端侧扁,上喙具钩;依次形态发展有巨型厚嘴、短嘴和似蜂鸟的弯嘴,分别适应不同的生活习性,占有特定生态位。以昆虫及其它小动物为主食,有的食树蛙及蜥蜴,有的专门吃花内及树皮缝内的昆虫。仅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

卷尾科

有2属23种。除须嘴卷尾Chaetorhynchus papuensis限分布于新几内亚外,其余种分布于非洲至东南亚和大洋洲的热带地区。我国有7种。中等体型,体羽多灰色或黑色,有些种类外侧尾羽向外向上弯曲,故名。以昆虫为食。护巢性强。善鸣叫。

垂耳鸦科

仅2属2种。中型鸣禽。本科最显著特征是在嘴角附近具有鲜艳色泽的肉垂,蓝色或橙色。喙细尖、长而下弯,体羽大多为具闪光的蓝灰或黑色。以昆虫为主食。分布于新西兰。叫声像柔和圆浑的歌声,所以当地人也称之为“风琴鸟”和“铃鸟”。

鹊鹩科

仅1属2种。中小型鸣禽。体型似鸦但喙形多样,体羽黑、灰或斑驳的杂色。主要特征是均在树上砌造坚固的碗状泥巢,与其它鸟类显著有别。每个巢由几只鸟合作筑成,在一个巢内可有2只或更多的雌鸟产卵。产卵3~8枚,由双亲孵化17~20天,雏期21~28天。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澳鸦科

仅2属2种。分布于澳大利亚。

燕?科

有1属11种。分布于印度至中国南部及东南亚。我国仅1种,见于云南。中等体型,体长18厘米,似燕。嘴厚。栖于裸露树枝或其他栖处,作盘旋巡猎飞行以捕捉昆虫,有时飞行于水上,飞行常作燕式冲滑。常群鸟紧贴栖于一处,相互整理羽毛或一道晃尾。敢于围攻鹰类及乌鸦。

棘头?科

仅1属1种。分布于婆罗州岛。为濒危物种。

钟鹊科

仅4属12种。广泛分布于澳洲大陆和塔斯马尼亚岛,新几内亚岛也有分布。称为“澳洲喜鹊”。鸣声洪亮的似金属音,羽色黑白相间似喜鹊,故名。尾短。在开阔地捕食蜥蜴、蛇和大型昆虫。富侵略性,尤其在繁殖季节,会攻击较大的鸟类甚至人。有复杂的社会结构。

极乐鸟科

有17属44种。主要分布于新几内亚及其附近岛屿,少数种类见于澳大利亚北部和马鲁古群岛。爱顶风飞行,所以又称“风鸟”。大多数种类雄鸟有特殊饰羽和色彩艳丽的羽毛,体态华丽,故又称“天堂鸟”、“女神鸟”等,是世界著名观赏鸟。以果实为食,也吃昆虫、蛙、蜥蜴等。鸣声粗厉。多单个或成对生活。

圆丁鸟科

有7属20种。分布于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包括园丁鸟和亭鸟。中型,体羽光亮。食昆虫和果实。叫声似一系列玲声。雄鸟在求偶时用树枝搭建“凉亭”,并用色彩鲜艳的小物品如锅牛壳、羽毛、花朵或真菌类植物等装饰其间。雌鸟交配后独自营巢产卵。

鸦科

有23属117种。除南美洲和南极洲外,广布于世界各地。我国有11属27种,其中黑头噪鸦Perisoreus internigrans为特有种。包括鸦和鹊。体壮,喙短粗,体长23~71公分,是最大的雀形类。羽衣可为单色的,或有对比明显的花纹,通常有光泽。叫声刺耳、响亮。大多群居,群组织程度发达,互助是重要特性。有些种类智力极高。雌雄的结合牢固,或终生配对。雄鸟帮助营巢,有时多数巢成一大群。在雌鸟孵卵时,雄鸟饲喂雌鸟。杂食性。

椋鸟科

有28属114种。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中部和南部、非洲和东南亚。我国有8属18种。大中型的雀类。大多为地栖性。叫声变化多段,善模仿。常见如鹩哥Gracula religiosa、八哥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家八哥A. tristis、粉红椋鸟Sturnus roseus、丝光椋鸟Sturnus sericeus、灰椋鸟Sturnus cineraceus等,既是著名益鸟,也是常见笼养鸟。

雀科

有4属35种。广布于除马达加斯加、澳大利亚和亚洲最南部以外的世界各地。我国有3属12种。与?科比较相似,但闭嘴时上下嘴间没有缝隙。雌雄鸟羽毛的颜色常有区别。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常见如麻雀(树麻雀)Passer montanus、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等,是我国城乡常见鸟类之一,曾被错误地列为“四害”,肆意捕杀;两者主要区别是麻雀颊部有黑斑,而后者无。

织雀科

有16属114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我国有1属3种,仅见于云南南部。大小似麻雀,嘴强健;第1枚飞羽较长,超过大覆羽;大多数雄鸟一年有两种羽色,非繁殖季节雄鸟羽色似雌鸟。主要活动于农田附近的草灌丛中,群集生活,常结成数十以至数百只的大群。性活泼,主食植物种子,繁殖期兼食昆虫。在繁殖期中,常数对或10余对共同在1棵树上营巢,巢呈长把梨形,悬吊于树木的枝梢,以草茎、草叶、柳树纤维等编织而成。红嘴奎利亚雀Quelea quelea是世界上数量最多的鸟,常集群破坏农作物。

梅花雀科

有28属140种。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我国有3属5种。体型小,嘴圆锥形而常有鲜明的色彩。有些种类羽色极其华丽。常在地面集群觅食,主要以种子为食。包括梅花雀、文鸟、鹦雀、草雀、禾雀、火雀等。常见如白腰文鸟Lonchura striata等,而原产于爪哇的禾雀(灰文鸟)Padda oryzivora和七彩文鸟Chloebia gouldiae因羽色鲜艳而常被作为笼养鸟饲养,野生种群数量受到威胁。

维达雀科

有1属19种。主要分布于非洲热带。全是巢寄生者,每一种寄主相对稳定,主要是梅花雀科的鸟类。

莺雀科

有4属52种。小型鸣禽。喙似莺但较厚,上喙先端下弯并具微钩尖;腿短,前3趾基部连并;上体大多绿或灰色,下体白或黄色。主食昆虫,于枝端伺机飞捕。在水平枝杈间筑深杯状巢,产卵2~3枚,两性或雌鸟孵化。分布于美洲,有迁徙行为。

燕雀科

有20属135种。世界性分布。我国有17属56种,2个特有种。包括燕雀、岭雀、松雀、朱雀、朱顶雀、金翅雀、丝雀、灰雀、锡嘴雀、蜡嘴雀、沙雀等。有些种类鸣唱动听,是常见笼养鸟,如金丝雀Serinus canaria。主食坚果、种子和芽,兼食少量昆虫。喜集群。

管舌雀科

有12属23种。喙形多样;腿脚较长而健。分布于夏威夷群岛。形态、习性差异极大,几乎包括所有雀形类特征。为距今约五百万年扩散后代,许多高度变异种类的快速进化成为鸟类适应性辐射最为突出的例子,其程度远胜于加拉帕哥斯群岛上裸鼻雀科达尔文雀类。

绿森莺科

仅1属1种,即橄榄绿森莺Peucedramus taeniatus。分布于北美洲。

森莺科

有25属116种。小型鸣禽。大多为橄榄色或灰色,在繁殖季节头部出现黄、橙、红色或蓝色;喙细尖;腿脚弱;初级飞羽9枚。分布于美洲。

曲嘴森莺科

仅1属1种,即曲嘴森莺Coereba flaveola。分布于南美洲。

裸鼻雀科

有63属256种。分布于美洲,大部分种类见于南美,以安第斯山脉地区为多。

?科

(?读音wú)有72属321种。小型鸣禽。一般主食植物种子。喙大多为圆锥形,与雀科相比较为细弱,上下喙边缘不紧密切合而微向内弯,因而切合线中略有缝隙;种类众多,在栖息地、食性、行为和羽饰上有各种各样的变异,有些种类为雌雄异色。分布在古北界的典型种类,体羽大多似麻雀,外侧尾羽有较多的白色。非繁殖期常集群活动,繁殖期在地面或灌丛内筑碗状巢,产卵4~6枚,一般由雌鸟孵化12~13天,雏期约等于孵化期。遍布全球。

拟鹂科

有24属97种。中、小型鸣禽。喙近圆锥形,直而尖,上喙尖端不具缺刻;翅适中或尖长,初级飞羽9枚;尾常为圆形;腿、脚长健,适于奔走;体色多为带金属反光的黑色或其它鲜艳色泽。杂食性,有的主食昆虫或果实。巢为袋状,由雌鸟建造;有些种类具寄生性繁殖习性;产卵3~8枚,孵化由雌鸟担任,11~14天;雏期变异大,多者可达37天。广泛分布于美洲,有迁徙行为。

美洲雀科

有13属43种。分布于美洲。大多体色艳丽,是北美地区常见庭园鸟。以浆果、花蕾、种籽、谷物和昆虫为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