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8:59:41作者:百科知识库
棕颈曲嘴鹪鹩(学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英文名:Rufous-naped Wren)是鹪鹩科曲嘴鹪鹩属的鸟类。
棕颈曲嘴鹪鹩属小型鸟类。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鼻孔裸露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12枚。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羽被柔软厚密,为褐色或灰色,翅膀和尾巴有黑色条斑。喜欢居住在潮湿的地方,在森林下部活动,主要以昆虫和蜘蛛为生。
中文学名:棕颈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英文俗名:Rufous-naped Wren
命名作者:Lesson, 183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鹪鹩科(Troglodytidae)
中文属名:曲嘴鹪鹩属(Campylorhynchus)
繁殖区:中美洲 : c Veracruz, Mexico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中文名称】棕颈曲嘴鹪鹩 棕颈曲嘴鹪鹩棕颈曲嘴鹪鹩
【拉丁学名】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命名时间】Lesson, 1838
【英文名称】Rufous-napped Wren
【科属分类】鸟纲、雀形目、鹪鹩科、曲嘴鹪鹩属
棕颈曲嘴鹪鹩棕颈曲嘴鹪鹩 棕颈曲嘴鹪鹩是一种鸣禽,身长15-19cm,体重36g。成人具醒目的黑冠,肩栗褐色布满黑色和白色的对比纵向条纹,背部是中等棕色,比咖啡色略浅。双翼呈深灰色、浅黄色和红色。有外螺纹,尾巴覆有褐色。尾部羽毛黑底上有三道白色斑纹。中央尾羽为灰褐色,有5或6条波纹。白眼眉十分粗宽,从鸟喙到耳后覆盖直到后脖颈。眼先和眼睛均是黑色;耳羽灰白色;下巴和喉咙显示白色色调;胸部白色有深褐色点斑;脸颊苍白色;腹部为浅黄色;虹膜是红褐色;嘴蓝黑色;脚蓝板岩色。嘴长直而较细弱,先端稍曲,无嘴须,即有也很少而细。鼻孔裸露或部分及全部被有鼻膜。翅短而圆,初级飞羽10枚。尾短小而柔软,尾羽大多12枚,亦有8或10枚者。跗蹠强健,具盾状鳞,趾及爪发达。
棕颈曲嘴鹪鹩棕颈曲嘴鹪鹩分布图 分布于中美洲(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栖息地仅限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适应仙人掌生存的环境、农场附近、被遗弃的牧场。在海拔800米到1200米的范围均有分布。性活泼,见人临近隐匿起来。栖止时,常从低枝逐渐跃向高枝。鸣声清脆响亮。取食无脊椎动物,特别是小昆虫,幼虫和蜘蛛等昆虫。也摄取植物果实,其中有浆果。
雌鸟和雄共同营巢,巢20至25厘米大小。用草,秸秆和植物纤维、羽毛等物交织而成,呈深碗状或圆屋顶状。通常放在仙人掌,灌木丛中,位于离地面约1.5至10米高空。这些卵白色或浅黄色,有棕色、黑色或淡紫色的大小斑点。每次产4至5枚卵。双亲共同喂养雏鸟。产卵期在3月至7月,高峰期是4月至6月。
(6种)
1.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humilis 分布于墨西哥西部。
2.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rufinucha 分布于墨西哥东部。
3.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nigricaudatus 分布于墨西哥南部和危地马拉西部。
4.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castaneus 分布于危地马拉东部、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
5.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capistratus 分布于太平洋岛国萨尔瓦多和尼加拉瓜南部和哥斯达黎加西北海岸。
6.Campylorhynchus rufinucha nicoyae 分布于尼科亚半岛,哥斯达黎加西北。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8年鸟类红色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