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8:57:49作者:百科知识库
棕腹仙鹟(学名:Niltava sundara,英文名:Rufous-bellied Niltava)属雀形目鹟科仙鹟属。中等体型(18厘米)而头大的鹟。上体蓝,下体棕色,具黑色眼罩。数量稀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中文学名:棕腹仙鹟
拉丁学名:Niltava sundara
英文俗名:Rufous-bellied Niltava
命名作者:Hodgson, 1837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仙鹟属(Niltava)
繁殖区:东洋界 : Himalayas to Thai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5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雄鸟:中等体型(18厘米)而头大的鹟。上体蓝,下体棕色,具黑色眼罩,头顶、颈侧点斑、肩块及腰部辉蓝。与蓝喉仙鹟的区别在喉黑,胸橘黄渐变成臀部的皮黄色。与棕腹大仙鹟的区别在体羽较亮丽,臀棕黄色较浓,额辉蓝色延伸过头顶。
雌鸟:褐色,腰及尾近红,项纹白,颈侧具闪辉的浅蓝色斑,眼先及眼圈皮黄而有别于除棕腹大仙鹟外的所有其他鹟的雌鸟,但臀部的皮黄色较重,翼较短。
虹膜-褐色;嘴-黑色;脚-灰色。
叫声:生硬似歌鸲的tic声,细薄的see声及轻柔的chacha声。鸣声可能为似喘息的zi-i-i-f-cha-chuk声。
棕腹仙鹟:雄鸟头部 棕腹仙鹟:繁殖期的雌鸟 棕腹仙鹟:幼鸟(雄性) 棕腹仙鹟:幼鸟(雌性)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棕腹仙鹟与棕腹大仙鹟的区别:棕腹大仙鹟体型较大,翅长多在90mm以上,上下体羽均较本种暗淡而少光泽。
棕腹仙鹟与棕腹蓝仙鹟的区别:棕腹蓝仙鹟颈侧无钴蓝色块斑,雄鸟喉部黑色与胸部橙棕色交接不平直,不呈一条直线,胸部橙棕色向喉部黑色突进呈尖形。
国内分布:国内分布于陕西南部秦岭,四川北部茂汶、中部成都、峨眉、都江堰、宝兴、西南部西昌、木里、会东、石棉、峨边、甘洛,贵州西北部威宁、中部贵阳、西南部罗甸,西藏南部聂拉木、错那、拉萨、甘马藏布河谷、东南部昌都地区,云南西北部贡山、丽江、维西、西部腾冲、龙陵、泸水、漾濞、潞西、怒江、永平、凤庆、永德、西南部沦源、西盟、南部西双版纳、绿春、东南部蒙自、中部昆明、新平、景东、东北部永善和湖北西北部;
国外分布:国外分布于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缅甸、老挝和泰国等地。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至中国西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亚种denotata繁殖于湖北西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四川、云南、贵州;指名亚种繁殖于喜马拉雅山脉至西藏东南部及云南西部。为海拔1500~3000米的开阔林地及丘陵森林中的不常见鸟。
主要以甲虫、蚂蚁、蛾、蚊、纳、蜂、蟋蟀等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繁殖季节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2500m 的阔叶林、竹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灌丛中,尤其喜欢湿润而茂密的温带森林。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地带,活动在山边和林缘灌丛与小树丛内,有时也到果园、耕地边和宅旁附近的小树林和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多在林下灌丛和下层树冠层中单独或成对活动。性较安静,常静静地停息在灌木或幼树枝上,当发现地上有昆虫时,则突然飞到地上捕食,有时也飞到空中捕食飞行性昆虫。
繁殖期5-7月。通常营巢于陡岸岩坡洞穴中或石隙间,也在天然树洞中营巢。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构成,内垫细的须根。每窝产卵通常4枚,卵淡黄色或皮黄色、被有粉红褐色或淡红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密,常在钝端形成一个环状。
卵的大小为16-19mm×12.9-14.2mm。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偶尔参与孵卵活动。雏鸟晚成性,孵化期12-13天,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棕腹仙鹟种群数量稀少,不常见。该鸟是一种美丽的小鸟,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森林保护中意义很大,应注意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