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8:49:43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胸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英文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是秧鸡科苦恶鸟属的水鸟,又名白腹秧鸡。繁殖栖息于亚洲南部的沼泽、池塘、沟渠和河岸,从印度、斯里兰卡横跨到中国南部和印度尼西亚,身长约32厘米,在上述地区皆为留鸟,筑巢在沼泽植被的干燥地点,一巢约6~7个蛋。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中文学名:白胸苦恶鸟
拉丁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英文俗名:White-breasted Waterhen
命名作者:Pennant, 1769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苦恶鸟属(Amaur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体型略大(33厘米)的深青灰色及白色的苦恶鸟。头顶及上体灰色,脸、额、胸及上腹部白色,下腹及尾下棕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红色;脚-黄色。
叫声:单调的uwok-uwok叫声。黎明或夜晚数鸟一起作喧闹而怪诞的合唱,声如turr-kroowak, per-per-a-wak-wak-wak 及其他声响,一次可持续15分钟。
栖息于长有芦苇或杂草的沼泽地和有灌木的高草丛、竹丛、湿灌木、水稻田、甘蔗田中,以及河流、湖泊、灌渠和池塘边,也生活在人类住地附近,如林边、池塘或公园,在湖泊周围村落附近水域的水草中,普遍有白胸苦恶鸟活动,也见于近水的水稻田、麦田、紫穗槐和野蔷薇丛中。
栖息地的海拔高度从低地到1500米,在中国云南省为300~2700米。一般成对活动。性机警、隐蔽,白天在植物茂密处或水边草丛中活动。善于步行、奔跑及涉水,行走时头颈前后伸缩,尾上下摆动。平时很少见其飞翔,受惊后多奔跑隐入草丛中或短距离飞行。飞时头颈伸直,两腿悬垂,起飞笨拙,急速搧翅。发情期和繁殖期常彻夜鸣叫,鸣声似“苦恶、苦恶”,单调重复,清晰嘹亮。
杂食性,动物性食物有昆虫(甲虫、蚱蜢等)及其幼虫、龙虱幼虫、鞘翅目成虫、螟蛾及其幼虫、蚂蚁、鲎虫、蜗牛、螺、鼠,蠕虫、软体动物、蜘蛛、小鱼等;也吃草籽和水生植物的嫩茎和根。其中植物性食物有苕子种子、野荸荠籽、稗、瓜子、谷、大麦、小麦、植物种子和芦苇茎;另有砂砾取食。
繁殖期为4~7月。
营巢于水边或近水岸边草丛或灌木丛中。巢主要由枯草构成,结构较简单,形状为碗状。通常置巢于离地数厘米或十多厘米的灌丛或草丛上,也有直接置巢于草丛中地上。巢非常隐蔽。
每窝产卵4~8枚,卵的形状为椭圆形,颜色为白色或皮黄白色。卵的大小为31~45×25~32毫米,平均40×30毫米。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承担。
白胸苦恶鸟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至巴厘岛与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努沙登加拉群岛、西南群岛、摩鹿加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中国分布 白胸苦恶鸟:地理分布图分布范围:印度、中国南部、东南亚、菲律宾、苏拉威西岛、马鲁古群岛及马来诸岛。
分布状况:亚种chinensis繁殖在中国北纬34°以南低地。越冬于云南、广西、海南岛、广东、福建及台湾。偶见于山东、山西及河北。为适宜生境下的一般性常见鸟,高可至海拔1500米。
关于苦恶鸟的中国民间传说,是说这种鸟为一个苦媳妇所化,被恶家姑折磨虐待而死,化为怨鸟,所以叫起来总是“姑恶、姑恶”。苏东坡、陆放翁等人都有咏姑恶诗,可见宋朝已经有了这传说。南宋诗人范成大在诗序曰:“姑恶,水禽,以其声得名。世传姑虐其妇,妇死所化。” 苏东坡诗云:“姑恶,姑恶,姑不要,妾命薄”。这里所说的“姑恶”,应该是现在所谓的“苦恶鸟”之名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