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褐耳鹰的物种属性、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致危因素、相关报道、亚种分化

更新时间:2023-02-08 18:31:02作者:百科知识库

褐耳鹰的物种属性、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致危因素、相关报道、亚种分化 褐耳鹰的图片

褐耳鹰(学名:Accipiter badius,英文名:Shikra)是鹰科鹰属的鸟类。

褐耳鹰(读音:hè ěr yīng)又称为褐耳苍鹰 ,属于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活动于林缘和稀树草坡。食物为鼠类、小鸟及直翅目昆虫。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中文学名:褐耳鹰

拉丁学名:Accipiter badius

英文俗名:Shikra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鹰属(Accipiter)

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 广泛分布, also s 古北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83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物种属性

褐耳鹰 褐耳鹰

中文学名: 褐耳鹰

拼 音:hèěryīng

中文目名:隼形目

中文科名: 鹰科

中文属名: 鹰属

同物异名: Falco badius Gmelin , 1788,

中文俗名: 褐耳苍鹰棕耳苍鹰

拉丁文目名: 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 Accipitridae

拉丁文亚科名: Accipitrinae

拉丁文属名: Accipiter

拉丁文种名: badius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8)

英文俗名: Shikra

外形特征

褐耳鹰 褐耳鹰

描述:中等体型(33厘米)、色彩甚浅的鹰类。

雄鸟:上体浅蓝灰色与黑色的初级飞羽成对比,喉白并具浅灰色纵纹,胸及腹部具棕色及白色细横纹。

雌鸟:似雄鸟,但背褐色,喉灰色较浓。

亚成鸟:灰褐色具棕色鳞状纹,下体具褐色棕纹及黑色羽干纹;与雀鹰亚成鸟的区别在下体具棕纹,与松雀鹰亚成鸟的区别为上体色淡,尾部横纹较窄。虹膜-黄至褐色;嘴-褐色;脚-黄色。 叫声:通常无声。于繁殖地发出似笛声的kyeew。 分布范围:非洲至印度、中国南方、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cenchroides在西藏极西部有记录。poliopsis为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及海南岛的罕见低地留鸟。 习性:喜林缘、开阔林区及农田。由栖处捕食,追逐其他鸟,有时在天空中盘旋。

褐耳鹰的体形比苍鹰要小得多,为小型猛禽,体长为31—44厘米,体重217—325克。头部灰白色,颊部灰色而缀有棕色,虹膜金黄色,嘴石板蓝色,尖端黑色,基部较淡,嘴角黄色,蜡膜亮黄色到橙色,脚和趾黄色,爪黑色。上体为蓝灰色,后颈有一条红褐色的领圈。喉部白色,具有灰色的中央纹,其余下体具有淡红褐色和白色横斑;4枚中央尾羽为淡灰色,具黑色亚端斑和白色尖端,其余尾羽具灰色和黑色横斑和白色端斑。飞行时从上面看,黑色的初级飞羽和淡色的翅膀和体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下面看淡红褐色的下体与白色的喉和黑色的翅尖也很醒目。 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斯里兰卡。

地理分布

褐耳鹰 褐耳鹰分布图

主要分布省份:广东 广西 海南 贵州 云南 新疆 台湾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茂兰 茂兰 吊罗山 尖峰岭 坝王岭(昌江、白沙)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五指山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山地 帕米尔高原 吊罗山 伊犁谷地 南部天山山地 塔河上游平原

生活习性

褐耳鹰 褐耳鹰

活动于林缘和稀树草坡。常在林区外围及平原的空旷地带盘旋,时而轻轻鼓动两翼。视觉敏锐,一旦在空中发现林间和地面猎物,就以箭般速度扑击,用利爪抓住猎物再度起飞,到僻静处撕食,食物为鼠类、小鸟及直翅目昆虫。

褐耳鹰栖息于山地和平原森林中以及在有稀疏树木的农田、草地、草原和荒漠地带,常在林中或林缘河流、湖泊等水边地带活动,有时也见在公园、果园、村庄、甚至出现在城市的上空。白天活动,常单独在天空中翱翔,叫声短促而清晰,不断重复不止。主要以小鸟、蛙、蜥蜴、鼠类和大的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多在林缘和农田边缘上面的低空中飞行,发现地面上的猎物后马上俯冲下来捕食,但很少追捕飞行中的鸟类。

营巢于大树杈上,距地面5—15米高,有时也利用喜鹊和乌鸦的巢。巢的结构极为粗糙,主要树木的枯枝构成,内垫树叶和小树枝。每窝产卵3一4枚,偶有少至2枚和多达7枚的。卵的颜色为蓝白色。

生理周期 褐耳鹰 褐耳鹰濒危信息1.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 生效年代: 1997 2.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3.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 20034.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 19966.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7.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致危因素

过度捕猎: 猎捕是导致其濒危的主要原因。

相关报道

褐耳鹰 褐耳鹰2001年4月3日,一只受伤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褐耳鹰在合肥市内河中被一位市民发现,并被及时送往合肥野生动物园救护。这只罕见的褐耳鹰在合肥完成了一次“幸运之旅”。

亚种分化

褐耳鹰新疆亚种(学名:Accipiterbadiuscenchroide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新疆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褐耳鹰 褐耳鹰

褐耳鹰南方亚种(学名:Accipiterbadiuspoliopsis)。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北部。

本文标签:级效率  jixiaolü  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