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凤头蜂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8:16:30作者:百科知识库

凤头蜂鹰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凤头蜂鹰的图片

凤头蜂鹰(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英文名:Crested Honey Buzzard)是鹰科蜂鹰属的鸟类,又名东方蜂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型猛禽,全长620~650毫米。头顶往后至枕部有短羽形成的“冠”。头、翼、尾和整个背面几乎一色暗褐;尾圆,尾羽上有3~5条宽阔的黑色横带,羽端白缘。腹面白色,布有黑色条纹。凤头蜂鹰又叫蜜鹰,因为蜂鹰嗜食蜜峰、胡蜂及其幼虫,也吃鼠、蛙、蜥蜴和蛇类等。

中文学名:凤头蜂鹰

拉丁学名:Pernis ptilorhynchus

英文俗名:Crested Honey Buzzard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1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蜂鹰属(Perni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e 古北界, 广泛分布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58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凤头蜂鹰:形态特征图 凤头蜂鹰:形态特征图

体型略大(58厘米)的深色鹰。凤头或有或无。两亚种均有浅色、中间色及深色型,各似鹰鵰鵰及。上体由白至赤褐至深褐色,下体满布点斑及横纹,尾具不规则横纹。所有型均具对比性浅色喉块,缘以浓密的黑色纵纹,并常具黑色中线。飞行时特征为头相对小而颈显长,两翼及尾均狭长。

虹膜-橘黄;嘴-灰色;脚-黄色;近看时眼先羽呈鳞状为特征性。

叫声:响亮悦耳的高音四音节叫声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凤头蜂鹰,香八拉人2011-05-11日摄于北京。

地理分布

凤头蜂鹰:地理分布图 凤头蜂鹰: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古北界东部、印度及东南亚至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具长羽冠的亚种ruficollis数量稀少,见于四川南部及云南,部分鸟作区域性迁徙。古北界东部具短羽冠的亚种orientalis繁殖于黑龙江至辽宁,冬季经华中及华东至台湾、东南各省及海南岛。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森林并不罕见。

国外分布于西伯利亚、朝鲜、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马来西亚、苏门答腊和爪哇等地。

生活习性

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

栖息于森林地带,多见单个在林缘活动。飞行具特色,振翼几次后便作长时间滑翔,两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袭蜜蜂及黄蜂巢的怪习。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类和小型爬行类及昆虫等。常单独活动于森林边缘,到村庄农田、果园等处觅食。特别爱吃蜜蜂、胡蜂,也吃蜂蜜、蜂蜡及其它昆虫,有时还捕食鼠、蛙、蛇等小型动物。一般在高大的乔木上搭窝,有时也利用苍鹰的旧巢。

生长繁殖

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

每年5—6月产卵。卵呈灰黄色而带红褐色斑点,每窝2—3枚。孵卵期32天左右,育雏期则为40—45天。

保护现状

凤头蜂鹰 凤头蜂鹰

CITES濒危等级: 附录II;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易危。

栖息地破坏:森林砍伐致使营巢场所受到一定的破坏,以及迁徙期的乱捕滥猎是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