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鸮形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鸮形目分类、鸮形目进化、保护现状、鸮形目大全

更新时间:2023-02-08 17:56:02作者:百科知识库

鸮形目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鸮形目分类、鸮形目进化、保护现状、鸮形目大全 鸮形目的图片

鸮形目(学名:Strigiformes)为鸟纲的一目,俗称猫头鹰。为夜行猛禽。喙坚强而钩曲。嘴基蜡膜为硬须掩盖。翅的外形不一,第五枚次级羽缺。尾短圆 ,尾羽12枚,有时仅10枚。脚强健有力,常全部被羽,第四趾能向后反转,以利攀缘。爪大而锐。雏鸟为晚成性。尾脂腺裸出。无副羽,间或留存.耳孔周缘具耳羽,有助于夜间分辨声响与夜间定位。营巢于树洞或岩隙中。在中国,所有猫头鹰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鸮形目鸟类体形大小不一,大者如雕鸮体长可达90厘米,小者如东方角鸮体长不及20厘米。

鸮形目鸟类头宽大,嘴短而粗壮前端成钩状。相对于头部硕大的双目均向前是本目鸟类共有且区别于其它鸟类的特征,头部正面的羽毛排列成面盘,部分种类具有耳状羽毛。双目的分布,面盘和耳羽使本目鸟类的头部与猫及其相似,故本目鸟类俗称猫头鹰。

鸮形目鸟类的耳孔位于头部两侧且分布和形状均不对称,这有利于他们在黑暗中准确定位声音的来源。

鸮形目鸟类瞳孔很大,使光线益于入眼,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觉色素,即视紫红质能辨明暗,不能辨细节和颜色)非常丰富,却不含视锥细胞(在强光刺激下方会被激活,有三种视觉色素,能辨细节和颜色),以至眼内成圆柱状(而非球状),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

由于柱状的眼球有坚硬的巩膜环支撑,所以眼睛并不能向不同方向转动,要望不同方向时,需转动整个头部。也因此本目的鸟有着灵活的颈骨,颈部可旋转270度。另外,眼中有3张眼睑,上眼睑会于眨眼时放下,下眼睑会于睡觉时盖上,而中眼睑是一线状组织,会于眼面上下移动清洁眼面。不同于其它鸟类,双目向前,视区重叠,可因此分辨距离。本目鸟类翅形不一,一般短圆,初级飞羽11枚,次级飞羽缺第五枚,尾短圆,尾羽12枚,部分种类10枚。

鸮形目鸟类腿强健有力,爪强锐内弯,部分种类如雕鸮,整个足部均被羽,外观及其强悍。本目鸟类趾形均为转趾足,即第四趾可以前后转动。

鸮形目鸟类全身羽毛柔软轻松,羽色大多为哑暗的棕褐灰色,柔软的羽毛有消音的作用,使本目鸟类飞行起来迅速而安静,加上哑暗的羽色,非常适合夜间活动。

生活习性

鸮形目鸟类大多栖息于树上,部分种类栖息于岩石间和草地上。

鸮形目鸟类绝大多数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白天隐匿于树丛岩穴或屋檐中不易见到,但也有部分种类如斑头鸺鹠、纵纹腹小鸮和雕鸮等白天亦不安寂寞,常外出活动;一贯夜行的种类,一旦在白天活动,常飞行颠簸不定有如醉酒。

鸮形目鸟类鸣声多变,嘶哑刺耳者有诸,悦耳如乐音者亦有诸。

鸮形目鸟类均以动物为食,包括昆虫、蚯蚓、蛙、蜥蜴、小型鸟类和哺乳动物等。体形较大的鸮类如雕鸮、雪鸮多以中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为食,体形较小的鸮类如红角鸮则以昆虫为食;亦有部分种类如渔鸮属的鸟类,以鱼类等水生动物为食。本目鸟类常将猎物整个吞下,待消化后将不能吸收的皮毛骨头几丁质等杂物混成团状吐出,称为唾余,通常通过分析唾余中的残骸可以准确地了解一种鸮类的食性。中国古人很早就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但错误地认为唾余是鸮类吞噬父母后吐出的骸骨,因而认为鸮是一种不孝之鸟。大的猫头鹰也会捕食其它小体型种属的猫头鹰。特别是对于雕鸮,灰林鸮和长耳鸮是它不可忽视的食物来源。

生长繁殖

鸮形目鸟类通常一雄一雌配对,但个别种类如鬼鸮的配对是一雄多雌和一雌多雄。

鸮形目鸟类的繁殖一般从3月至5~6月,有的种类较早,1月就已经开始繁殖。

除个别种类之外,本目鸟类在繁殖过程中不营巢,而是利用树洞、岩穴或其它鸟类合适的弃巢孵卵育雏。

鸮形目鸟类一窝产卵数量不定,体形较大者产卵较少,而体形较小的种类产卵通常较多。孵化期约一月左右。孵卵一般仅由雌鸟完成,育雏则雄雌共同承担。

鸮形目鸟类均为完成雏,孵化后体被绒羽,耳目紧闭。鸮类产卵孵卵周期较长,在同一个巢内由于产卵时间和孵化时间的差异,雏鸟体形大小常有巨大的差异,个别种类如雪鸮在食物萧条的年景会出现较大雏鸟残食幼小雏鸟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并不普遍。

鸮形目鸟类寿命不长,如仓鸮寿命平均三年半左右,只有少数猫头鹰寿命能够达到9年。

鸮形目分类

目下分3科:原鸮科、草鸮科和鸱鸮科。原鸮科已灭绝;草鸮科世界有10种,中国有3种;鸱鸮科世界有126种,中国有24种,如雕鸮、鸺鹠、长耳鸮等。中国鸮形目的所有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草鸮科(Tytonidae)

草鸮科头骨狭长,面盘心形似猴,常被称为“猴面鹰”,腿较长。草鸮科有2属12~17种,我国2属3种。其中栗鸮属仅2种,分别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南部,草鸮属10~15种,其中很多种分布于偏僻的岛屿上以及澳洲等地,另一些则分布广泛,其中仓鸮在世界各个大陆都能见到,但在我国境内分布局限,我国境内更常见的是草鸮。

鸱鸮科(Strigidae)

鸱鸮科头骨宽大,腿较短,面盘圆形似猫,常被称为“猫头鹰”。鸱鸮科种类较多,体型大小不一,习性也较多样化,有些以鱼为食,有些则白天也出来活动。有些种类有耳簇,如长耳鸮,有些种类面盘不显著或缺失,看上去似鹰,如各种鹰鸮。鸱鸮科在澳洲仅以各种鹰鸮为代表,其中猛鹰鸮是体型最大的一种,也是澳洲唯一特有的鸮,性情比较凶猛,可以捕食较大的动物。鸱鸮科从北极到热带都有分布,约28属133种,我国有11属23种。

鸮形目进化

我国至今还没有发现过鸮形目鸟类的化石,世界其他地方发现的也不多。到目前为止第一个可靠的记录是距令大约为6000—4000万年的始新世。也有人推测鸮形目发生的时间比这还要早,可能是在距今7000—6000万年前的古新世,甚至更早到中生代的后期,但现有的资料还不能充分地说明中生代鸮形目鸟类的早期进化过程,也不能确定其祖先到底是哪一种鸟类。

在中生代白垩纪末期时,开花植物已经占统治地位,动物中的大型恐龙也将近灭绝,就在此时出现了可能是鸮形目祖先的一种鸟类,发现于罗马尼亚境内的上白垩纪淤积层中。它在1913年曾被鉴定为鹈形目的种类,但最近重新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化石标本具有许多鸮形目鸟类的特征。如果这个新的见解可以成立,那么它就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鸮形目鸟类的祖先。

此后,在北美洲的始新世地层中,发现了原鸮的化石,归属于原鸮科,计有5种。在法国的中新世地层中发现有草鸮的种类,在德国的中新世地层中曾见有角鸮属的化石。雕鸮属的化石发现于法国上始新世或下渐新世及中新世的地层中。林鸮属的最早化石也见于德国和北美洲的中新世地层中。最早的耳鸮属化石则在法国的上始新世或下渐新世被发现。

到距今300—1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气候大大变冷,世界进入了冰川时期,但这一段时间寒冷的气候并未完全笼罩全球,使地球变成一个大冰砣。实际上,很多地区并没有遭受冰川的袭击,即使受到影响的地区也是常常是冷暖交替的。这个地质年代阶段的鸟类化石记录明显增多,共有46种鸮形目鸟类的化石在世界各地发现,鸱鸮科鸟类有40种,其中10种已经灭绝;草鸮科有6种,其中5种已经灭绝,而大部分种类都延续至今,说明这时鸮形目鸟类开始进行适应辐射,分化为大量的不同种,并且向全世界扩散。这个时期近代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已经确立,在新出现的草原和森林里,出现了很多夜晚活动的小型兽类,于是,作为以它们为主要食物的鸮形目鸟类也就因此逐渐变成了夜行性的鸟类。

保护现状

我国鸮形目的所有种,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鸮形目鸟类大全

草鸮科鸮形目:草鸮科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Tytonidae 鸱鸮科鸮形目:鸱鸮科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学名:Strigidae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