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乌灰鹞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7:49:27作者:百科知识库

乌灰鹞的外形特征、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乌灰鹞的图片

乌灰鹞(学名:Circus pygargus,英文名:Montagu’s Harrier)是鹰科鹞属的鸟类。

乌灰鹞为脊索动物门,鸟纲,隼形目,鹰科鹞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英国。中国国家重点二级保护动物。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中文学名:乌灰鹞

拉丁学名:Circus pygargus

英文俗名:Montagu’s Harri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鹞属(Circus)

繁殖区:古北界 : w, c

非繁殖区:非洲, Ind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81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乌灰鹞 乌灰鹞

乌灰鹞Montagu'sHarrier,雄鸟:中等体型(46厘米)的灰色鹞。翼尖黑色,体型比白尾鹞略显细小而轻盈。与白尾鹞及草原鹞的区别为次级飞羽上有一条、下有两条黑色条带。腰部色浅,但不如白尾鹞清楚。雌鸟褐色,与白尾鹞及草原鹞区别于无浅色领环,飞行时翼下次级飞羽两道暗色横纹间隔较宽。幼鸟比白尾鹞幼鸟两翼显长而细,与草原鹞的区别在飞行时翼尖全深色。虹膜、嘴、脚黄色。

外形特征

乌灰鹞为中型猛禽,体形大小与草原鹞差不多,体长43~50厘米,体重258~380克。上体暗灰色,初级飞羽黑色,下体仅下胸和腹白色,具棕色纵纹。翅膀的上面有一条黑色横带,下面则有2条黑色横带,飞翔时极为明显,可以同其他鹞类区别开来。虹膜黄色,雌鸟为黄褐色;幼鸟褐色。嘴黑色,蜡膜黄绿色,跗跖和趾黄色。

生活习性

乌灰鹞 乌灰鹞乌灰鹞

乌灰鹞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以及森林平原地区的河流、湖泊、沼泽和林缘灌丛等开阔地带,有时也到疏林、小块丛林和农田地区活动。常单独或成对在白天懒散而悠闲地滑翔在空中,或者在草地和沼泽地上空轻轻地煽动两翅进行鼓翼飞翔。休息时多在地面上或土堆上,很少象其他猛禽那样栖息于树上或电线杆上。平时不善鸣叫。主要以鼠类、蛙、蜥蜴和大的昆虫为食,也吃小鸟、雏鸟和鸟卵。主要在地上捕食,通过地面上方的低空飞行进行巡猎,发现猎物后就如“空降兵”般急速地落下,对于比较小的动物就立即吃掉,对于体形稍大的猎物则需要带到附近的土堆上啄食。

叫声:雄鸟炫耀叫声为尖厉的kek,kek,kek声。雌鸟在告警时发出快速的jick-jick-jick声。

生长繁殖

繁殖期为5~8月份。通常营巢于水域附近地上的草丛中或干的芦苇丛中。巢主要由细的灌木枝条、芦苇和草构成,内垫有干草。每窝产卵3~6枚,卵白色,通常无斑,偶尔带有褐色斑点。通常每间隔24小时产1枚卵,偶尔间隔3~4天才产一枚卵。如果卵遭受损失,通常还会补充一窝。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27~30天。雏鸟为晚成性,由亲鸟喂养35~42天才能出巢。

地理分布

乌灰鹞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古北界的西部及中部、印度、中亚、欧洲西部,非洲,亚洲中部、东部,在中国分布于山东、福建、广东、新疆等地,繁殖于新疆西部天山地区,在山东、长江沿岸省份、福建及广东有零星越冬记录。但各地均极罕见,其中在新疆天山为繁殖鸟或留鸟,在长江流域等其他地区均为迁

乌灰鹞 乌灰鹞乌灰鹞 徙期间或越冬期间偶见的迷鸟。春季迁到繁殖地的时间为4月初,离开则在9~10月间。分布状况:罕见季候鸟。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1.列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列入CITES附录II

2.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3.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环境压力

草原鸟类面临着草原开荒种地和草原干旱,栖息地的破坏威胁种群生存。这些都是环境压力造成各群数量减少的原因。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