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7:34:39作者:百科知识库
四川山鹧鸪(学名:Arborophila rufipectus,英文名:Sichuan Partridge)是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
四川山鹧鸪(读音:sì chuān shān zhè)为雉科山鹧鸪属的鸟类,俗名荀鸡、砣砣鸡,是中国的特有物种。脊索动物门,鸟纲,鸡形目,为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是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中文学名:四川山鹧鸪
拉丁学名:Arborophila rufipectus
英文俗名:Sichuan Partridge
命名作者:Boulton, 1932
中文目名:鸡形目(Galliformes)
中文科名:雉科(Phasianidae)
中文属名:山鹧鸪属(Arborophila)
繁殖区:东洋界 :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2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四川山鹧鸪(拼音:sìchuānshānzhè)属鸟纲、鸡形目、雉科。拉丁学名为Arborophilarufipectus。四川山鹧鸪体长约30厘米左右。雄鸟额部为白色,头顶呈棕栗色。颈后部为赭橙色,并缀有黑色的斑纹。背部至尾部、中小覆羽和三级飞羽为茶绿色,并具有蠹状纹。耳羽为棕黄色,眉纹上缘为白色。喉上部具有黑纹,上胸及肋部为灰色,并缀有栗斑。下胸及腹部均为白色。雌鸟头顶呈橄榄绿色,背部为茶褐色。翅上覆羽呈茶绿色,颏部及喉部具有黑点,上胸及两肋为棕灰色。嘴呈黑色,脚为赭褐色。
四川山鹧鸪通常栖息于海拔1300~1800米的林下灌木丛、竹丛地带。主要以植物的叶、茎和果实为食,也吃小型的昆虫。喜在地面筑巢,巢穴呈椭圆形球状。每年4~6月进入繁殖期,每窝可产卵3~7枚。在世界上仅分布于中国西部的四川省境内(甘洛、屏山、马边、攀枝花市等地)。
四川山鹧鸪在产地也被叫做砣砣鸡或笋鸡。雄鸟体长29—32厘米,体重350—470克。前额白色,头顶栗棕色。眉纹和两颊黑色,耳羽栗色。上体以暗绿色为主,具较宽的黑色横斑和不规则的细纹。喉白色,上喉具黑色纵纹。上胸和两胁灰色,杂以栗斑。胸部的栗斑连成一大块栗色的胸带。下胸和腹白色。尾羽茶绿色,具4—5道黑色横斑。
雌鸟的额基和眉纹黑色,具浅黄色纵纹,头顶和枕部橄榄褐色。上体橄榄褐色,具黑色横斑,上喉淡黄色,具卵圆形黑色端斑,下喉淡赭橙色。胸棕灰色。腹白色。两胁灰色,具窄的灰白色和锈栗色纹。虹膜灰褐色,嘴黑色,腿、脚赭褐色。
四川山鹧鸪常单独或组成5—6只的小群活动。性情机警,善于藏匿。在地上奔跑迅速,受惊后常静伏不动或以奔跑逃避敌害,仅在危急和迫不得已时才起飞,但飞不多远又落下,很快钻入草丛、灌丛或竹丛中逃跑。通常在林下落叶层较厚的地方刨食。主要食物有栎、胡颓子、悬钩子等。白天常在地面上觅食,夜间在竹枝或灌丛上过夜。
李桂垣等(1974年)曾剖检9个鸟胃.其内含物有:蜗牛(1次)、蛞蝓(2次)、蜈蚣(2次)、蚂蚁(1次)、鞘翅目昆虫(1次)、鳞翅目昆虫(1次)和栎(4次)、胡颓子(3次)、荚迷(2次)、悬钩子(3次)等植物种子和果实。
平常时期:四川山鹧鸪在领域内发出各种鸣声主要是提高该物种的广义适合度,使该种群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更好地繁衍。鸣声酷似“ho-wo, ho-wo”,受惊时边跑边发出“sheer,sheer”“ka-ka-ka-ka”的鸣叫。
繁殖期:在繁殖期,领域内最常见为单音节鸣声,鸣声持续时间长;其次是双音节鸣声,持续时间一般;最后是多音节鸣声,持续时间较短。但是警戒鸣声除外,因为警戒鸣声的持续时间长短与外界干扰和天敌压力有关。
(1)四川山鹧鸪在繁殖期一旦领域确定,雄性在领域内鸣叫,用以警戒和保护领域不受干扰,防御同种和在资源利用上有竞争的异种个体进入领域,从而保证整个繁殖期内有足够的空间和食物资源。
(2)求偶鸣声可以使雌体容易定位雄体位置,提高配对率。研究中录制四川山鹧鸪的一种频次较快的求偶鸣声,在不同领域内回放,发现均有雌体向鸣声方向靠近的现象。雄性上树前后,下树前后均发出单音节和双音节啼叫声,犹如雄性公鸡。
繁殖繁殖期为4—6月,营巢在海拔1300—1500米之间的山地森林中的林下地面上,大多在被砍伐后的枯树椿的基部,由枯枝、树叶、竹叶等构成,近似球形,从侧面开口,看上去很像一堆烂树叶,很难被发现。
每窝产卵3—7枚,颜色为纯白色,大小为43—48×31—34毫米,卵重23—24克。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负责警戒。雏鸟孵出后不久即可随亲鸟活动。
四川山鹧鸪是分布区狭窄、数量非常稀少的种类,在数量最多的马边县数量尚不足1000只,在典型栖息的密度也仅有每公顷0.01只左右。人类经济活动是四川山鹧鸪致危的重要因素,特别是过度地砍伐森林,已严重破坏了它的栖息环境。此外,人为捕杀是其数量下降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川山鹧鸪BenKing等(1988,1989)曾多次考察,发现有些历史上有记录的适宜栖息地内已无分布。徐照辉等(1994)在马边县黄连山林区进行冬季数量统计在4km2原始林内发现11只,平均2.75只/km2;而在人工和自然更新林内12km2内仅见9只,平均0.75只/km2。四川山鹧鸪主要栖息的黄连山区的原始阔叶林面积仅为800hm2;其他栖息地内四川山鹧鸪也呈零散分布,数量十分稀少。
2000年后,中国政府颁布的长江上游禁伐令全面执行。当地的森林工人改行在森林植被被破坏的陡峭山坡上重新种植树木,绿化率已经达到25%(中国日报,2000年1月20日)。少数土地种上了Cryptomeria之类的商业植被和其它松柏科的树种,但大部分山地则种播了本地的阔叶树树种,其结果是阔叶树次生林重新回到了山坡,四川山鹧鸪在这些次生林地带数量上升。
保护级别: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
2.《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列为濒危种
3.IUCN1994年列为濒危种
4.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
5.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
麻咪泽成功救护一只四川山鹧鸪
2006年2月麻咪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长河乡政府成功救护一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四川山鹧鸪,并将其放归自然。由于长时间的大雪封山,动物觅食困难,2月12日约5、6只野鸡在离村民较近的长河乡民主村溪流边树叶间觅食时,被2个小孩在溪流边玩耍遇见,其中一只被两个小孩捕捉到,回家途中遇见村民吉觉拉石,吉觉拉石看见这只野鸡色彩浓艳,很像保护区宣传图片上的四川山鹧鸪,就和两位小孩一起将野鸡送到长河乡政府,并讲明了情况。乡政府领导对这个情况非常重视,立即电话通知保护区派人进行识别。
保护区工作人员通过仔细观察,确认这只野鸡是中国特有鸟类四川山鹧鸪,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型长24厘米、雄性、体重500克,身上无明显伤痕,身体状况良好。保护区工作人员、长河乡党委书记黑来木呷一行将这只四川山鹧鸪送到原发现处,将其放归自然,并用GPS进行定位记录:海拔1404米,东经:0338002,北纬:3137428。
四川山鹧鸪是产于中国西南地区的珍稀特有雉类,分布区域十分狭窄,仅局限于川南小凉山等地,在麻咪泽自然保护区见于麻咪泽、长河林区海拔1200-2300米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及次生阔叶林内,2005年CI保护项目四川山鹧鸪巡护、监测过程中多次收集到四川山鹧鸪鸣叫声证明了四川山鹧鸪在保护区的存在,但未见到活体拍到照片是较大的遗憾,此次的发现,为保护区了解四川山鹧鸪的种群分布及数量变化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为促进区内四川山鹧鸪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及栖息环境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分布地极其狭小而被视为全球极危物种的四川山鹧鸪(Arborophilarufipectus),最近发现在四川南部的攀枝花市有分布。这一群体的发现,意义相当重大,给缓解四川山鹧鸪的受威胁状况带来了新希望。
据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何芬奇先生介绍,四川山鹧鸪是中国特有鸟种,是与大熊猫、朱属同一保护级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往所知,四川山鹧鸪仅在四川中部甘洛、峨边等几个县的狭小范围内分布,东西不超过150公里、南北不超过100公里,而且种群数量稀少,因而被国际上视为极危物种。高度关注四川山鹧鸪濒危程度与生存现状的国际鹑类专家组主席西蒙·道威尔博士?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00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严群笕卫椿鬃粤斓级运拇ㄉ金佯车囊巴饪疾旃ぷ鳌?/p>
在攀枝花市发现四川山鹧鸪的分布地,基于1999年四川省林业厅组织的野生动物调查。当时调查组于攀枝花市盐边县国胜乡购得一只当地称为“跎跎鸡”的鸟,制成标本带回成都后鉴定为四川山鹧鸪。为此,今年3月,何芬奇先生作为国际鹑类专家组中国地区代表专程赴攀枝花市寻找四川山鹧鸪,虽是一个短期调查,但在国胜乡见到了一只活的雄性成年个体,进一步确认了这一珍稀鸟种在攀枝花的分布。
四川山鹧鸪以往所知的分布区域远离攀枝花,因而新发现的分布地对这个物种的分布范围有重大启示:两分布地之间乃至周边更大区域内都有四川山鹧鸪存在的可能。这一珍稀物种的生存前景由此增添了一个新亮点,使得道威尔博士“给四川山鹧鸪一个更为光明的未来”的期望有了更现实的基础。攀枝花市野生动物主管部门正积极筹划为四川山鹧鸪建立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