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兀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物种威胁

更新时间:2023-02-08 17:28:33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兀鹫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分类地位、生活习性、物种威胁 白兀鹫的图片

白兀鹫(学名:Neophron percnopterus,英文名:Egyptian Vulture)属鹰科,自成一属,又名埃及秃鹫。是一种细小的秃鹫。它们分布在欧洲西南部及非洲北部至南亚。它们的翼底呈黑白色,尾巴呈楔状。它们有时会用石头敲破鸟蛋,是小数懂得使用工具的鸟类之一。在温带繁殖的群落会向南迁徙过冬,而在热带的多是留鸟。它们的数量于20世纪有所下降,而在岛屿中的群落则特别濒危。2012年,新疆记录到白兀鹫,成为中国鸟类新纪录。

中文学名:白兀鹫

拉丁学名:Neophron percnopterus

英文俗名:Egyptian Vulture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鹰形目(Accipitriformes)

中文科名:鹰科(Accipitridae)

中文属名:白兀鹫属(Neophron)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东洋界 : w 非洲 to India, s Spain to c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尚未收录,是中国鸟类新纪录!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濒危物种

Endangered(EN)

有灭绝危机的物种!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兀鹫:形态特征图(张瑜绘) 白兀鹫:形态特征图(张瑜绘)

白兀鹫的羽毛是白色的,飞羽黑色。它们的身体有时有些泥色是与其习性有关。喙幼长,上颔端有钩。鼻孔很长。颈部羽毛很长,双翼很尖,当中以第三主羽最长。尾巴呈楔状。爪子直而且长,第三及第四趾有小蹼。

指名亚种的喙是黑色的,而印度亚种N.p.ginginianus的则较为淡色或黄色,但这种变化仍需更多证据支持。

面部皮肤是黄色的。雏鸟是黑色或深褐色的,有黑白色的斑。

成年的白兀鹫全长85厘米,翼展1.7米。它们重约2公斤,但N.p.majorensis则平均重2.4公斤。

地理分布

白兀鹫广泛分布在南欧、北非、西亚及南亚。它们主要栖息在干旱平原。它们有时也会流浪到斯里兰卡、欧洲北部及南非。欧洲群落会向南迁徙3500-5500公里到达非洲,有时单日的旅程长达500公里。在法国曾有一只白兀鹫出生第三天就已经向南迁徙。意大利的群落会横跨马雷蒂莫(Marettimo)及潘泰莱里亚,经西西里岛到达突尼斯。

分类地位

白兀鹫 白兀鹫

白兀鹫属只有白兀鹫一个物种,现存的最近亲是胡兀鹫,有些学者更建议将它们分类到新的胡兀鹫亚科之中。

白兀鹫属的属名是取自希腊神话的涅俄佛隆(Neophron)。涅俄佛隆是Timandra的儿子,而Timandra则是Aegypius的情妇。涅俄佛隆将Aegypius的母亲幻化成Timandra,欺骗他与其母同寝。他母亲醒来后欲夺走他的眼睛,但宙斯却将涅俄佛斯及Aegypius变成秃鹫。种小名则是指其黑色的双翼。

N.p.percnopterus:指名亚种,其分布最广,包括南欧、北非、中东、中亚及印度次大陆。它们在温带地区繁殖,并会向南过冬。

N.p.ginginianus:体型最细小的亚种,喙呈淡色。它们分布在印度次大陆的大部份地区。其名是衍生自印度南部的京吉(Gingee)。

N.p.majorensis:体型最大的亚种。它们分布在加那利群岛,群落数量最少及最受限制。于2002年才确立为一个亚种,它们的基因较为接近N.p.percnopterus,而疏于N.p.ginginianus。它们不是候鸟。其名字是衍生自富埃特文图拉岛的古代名字。

生活习性

白兀鹫 白兀鹫

白兀鹫经常会随热流上升。它们吃多种食物,包括哺乳动物的粪便(尤其是人类)、昆虫、尸体、植物及细小的猎物。研究显示它们吃哺乳动物的粪便可以帮助它们摄取类胡萝卜素色素,令其面部皮肤呈鲜黄及橙色。

白兀鹫是群居的,鸟巢会不断再用。它们一般较为寂静,但若受到骚扰则会发出高音的叫声。它们很多时都是单独或成对的行动。它们是一夫一妻制的,夫妻的关系可以维持多于一个繁殖季节。成年雄鹫在雌鹫生蛋前后很多时都会留在其身边。它们会在峭壁、建筑物及树上筑巢。N.p.ginginianus及N.p.majorensis也会在地上筑巢。印度群落的繁殖季节是于2月至4月。双亲都会孵蛋,孵化期为42天。3-5天后就会孵化第二只雏鹫,但时间越长,其生存率就越低。在鸟巢紧迫的地方,雏鹫有时会走到其他鸟巢寻找食物。西班牙群落的幼鹫会在90-110天大时换羽及离开鸟巢。幼鹫离开鸟巢后会到远达500公里以外的地方。到了4-5岁大时,它们就会拥有成鸟的羽毛。饲养的白兀鹫寿命可达37岁。

天敌 白兀鹫懂得使用工具 白兀鹫懂得使用工具

成年白兀鹫并没有很多天敌,但很多时却死于电缆、污染及中毒。幼鹫会被金雕、雕鸮及赤狐掠食。从峭壁上掉下的白兀鹫也会被胡狼所捡走。

技能

指名亚种是懂得使用工具的。它们会用喙将大卵石掷向大蛋,将其敲碎。不过在N.p.ginginianus中却看不见这种行为。研究发现这种行为并非学习得来的,而是天生的。科学家用一个鸵鸟蛋或仿造品来观察一白兀鹫的本能反应。结果它看到蛋以后会立即采取行动,不需要任何指点。它知道如何使用工具来敲破鸵鸟蛋。而且,这并不是它对付鸟蛋的唯一方法,因为科学家曾见过它在面对鸡蛋时,改变了做法。它很清楚自己是否需要使用工具,以及如何使用工具。专家放一个鸡蛋在那儿,这颗蛋显得很小。接下来,他们把白兀鹫放到地上,看看它会采取什么行动。结果发现白兀鹫把鸡蛋丢了出去。

保加利亚群落也有使用树枝来卷起羊毛,用以制作鸟巢。

物种威胁

白兀鹫在大部份分布地中都正经历严重的衰落。在欧洲及中东大部份地区,其数量只有20年前的一半;在印度及非洲西南部,它们的数量也大幅减少。于1967年至1970年,在德里附近地区就估计只有12000-15000只白兀鹫,平均密度为每10平方公里约有5对。在南欧,它们的衰落也与铅中毒、使用杀虫剂和触电有关。西班牙的研究发现吸收抗生素会抑制它们的免疫系统,造成较易的感染。

加那利群岛群落与欧洲及非洲的群落分隔了一段颇长时间,而且大幅下降。它们以往广布在戈梅拉岛、特内里费岛、大加那利岛、富埃特文图拉岛及兰萨罗特岛,但现已只限于富埃特文图拉岛、兰萨罗特岛和两个最东的岛屿。它们的数量于2000年估计约有130只,共25-30繁殖对。这些岛屿群落特别容易受到感染。在吃腐肉的时候,它们积聚了大量的铅,令其骨头矿物化。现时有措施提供安全及没有污染的食物,不过缺点是会吸引其他掠食性动物,增加对雏鹫的危害。

本文标签:弹簧钢  tanhuanggang  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