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7:13:25作者:百科知识库
岩鹭(学名:Egretta sacra,英文名:Pacific Reef Heron)为鹭科白鹭属的鸟类,俗名黑鹭。有两种色型——白色或灰色,灰色型较常见。分布于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海南、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主要生活于岩壁海岸或小岛上以及筑巢于岩壁或树上。岩鹭数量稀少,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岩鹭
拉丁学名:Egretta sacra
英文俗名:Pacific Reef Hero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鹈形目(Pelecaniformes)
中文科名:鹭科(Ardeidae)
中文属名:白鹭属(Egretta)
繁殖区:东洋界, 澳洲界 : Southeast Asia to New Zealand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537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体型略大(58厘米)的白色或炭灰色鹭。有两种色型:灰色型(dark morph)或白色型(white morph)。
灰色型较常见,体羽清一灰色并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颏在野外清楚可见。
白色型十分稀少,与牛背鹭的区别在体型较大,头及颈狭窄。与其他鹭的区别为腿偏绿色且相对较短,嘴浅色,习性也不同。
虹膜-黄色;嘴-浅黄;脚-绿色。
叫声:进食时发出粗哑呱呱的喉音,告警时发出更为粗哑的arrk声。
岩鹭:幼鸟 岩鹭:白色型岩鹭是典型的海岸鸟类,而且是一种留鸟,主要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沿海海岸一带,尤其喜欢栖息在多岩礁的海岛和海岸岩石上,只有非繁殖期才偶尔四处游荡。大多在白天活动,但以黄昏时分活动更为频繁。
性情羞怯,孤独好静,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单独活动,多在沿海边的岩礁上静静地觅食或者缓慢地走动,有时也伫立在较为隐蔽的水边岩礁上,身体呈驼背状,长时间站着不动。活动时通常极为小心谨慎,常常轻轻的、无声无响地移动和觅食。有时也在低空中飞翔于岩礁与浪花之间,飞行时颈部也缩成“S”形,两翅鼓动缓慢,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但当它受到威胁时,也能飞得相当快。
岩鹭主要以鱼类、虾、蟹、甲壳类、昆虫和软体动物等动物性食物为食。通常沿岸边岩石慢步行走觅食。觅食时身蹲得很低,缩脖驼背,轻轻的、甚至有点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猎物,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岩鹭还是一个很熟练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鸥类中间偷吃亲鸟带给雏鸟的鱼类等食物。
岩鹭每年4-6月繁殖,营巢于海岛岩壁的缝隙或平台上,也在树上或低矮的灌木上营巢。营巢时也成群,但并不象其他鹭类那样密集,而是在海岛的岩石上分散开来。它的巢也较为简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茎构成盘状。每窝产卵2-5枚,卵的颜色为淡青色或淡绿色。
分布范围:东亚和西太平洋沿海并印度尼西亚至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及新西兰。
分布状况:偶在海南岛、香港、台湾、澎湖列岛及南沙群岛繁殖。福建、浙江及广东沿海有候鸟。
岩鹭分布于亚洲东部、琉球群岛、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带,共分化为2个亚种,中国仅产指名亚种,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香港、海南等地。
岩鹭的数量也很稀少,据1990年和1992年国际水禽研究局组织的隆冬水鸟调查,1990年在中国仅见到3只,其中1只在台湾,1992年则仅在台湾见到10只,此外还在东南亚见到24只。
致危原因:环境污染与破坏,导致它们数量减少。
岩鹭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稀有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