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7:07:39作者:百科知识库
须浮鸥(学名:Chlidonias hybrida,英文名:Whiskered Tern)为鸻形目鸥亚目鸥科浮鸥属的鸟类。繁殖期顶冠黑色且下缘水平,胸腹部深色。栖息于开阔平原湖泊、水库、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泽地带。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水面上空振翅飞翔。飞行轻快而有力,有时能保持在一定地方振翅飞翔而不动地方。叫声为沙哑断续的kitt或ki-kitt声。须浮鸥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面和沼泽地上。有时也吃部分水生植物。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俄罗斯。
中文学名:须浮鸥
拉丁学名:Chlidonias hybrida
英文俗名:Whiskered Tern
命名作者:Pallas, 1811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浮鸥属(Chlidonias)
繁殖区:非洲, 古北界, 东洋界, 澳洲界 : 广泛分布
非繁殖区:非洲, 东洋界,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46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体型略小(25厘米)的浅色燕鸥。腹部深色(夏季),尾浅开叉。
繁殖期(夏羽):额黑,胸腹灰色。
非繁殖期(冬羽):额白,头顶至后颈黑色,具白色纵纹。顶后及颈背黑色,下体白,翼、颈背、背及尾上覆羽灰色。
幼鸟:和冬羽相似,但背、肩黑褐色而具宽的棕褐色横斑。翅下覆羽和尾下覆羽也具暗色斑。
虹膜-深褐;嘴-红色(繁殖期)或黑色;脚-红色。
叫声:沙哑断续的kitt或ki-kitt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非繁殖期须浮鸥与非繁殖期白翅浮鸥区别:须浮鸥头顶黑,腰灰色,无黑色颊纹。
须浮鸥在中国繁殖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东北部、宁夏、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江西等地。迁经福建、广东、云南东南部、香港和台湾。国外繁殖于欧洲南部、北非、中亚、西西伯利亚南部,往东一直到俄罗斯远东。越冬于非洲南部,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
须浮鸥普通亚种(学名:Chlidonias hybrida swinhoei)。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内蒙古、东北、宁夏、山西、河北、河南、江苏、江西、福建、广东、云南、新疆等地。
须浮鸥栖息于开阔平原湖泊、水库、河口、海岸和附近沼泽地带。有时也出现于大湖泊与河流附近的小水渠、水塘和农田地上空。常成群活动。频繁的在水面上空振翅飞翔。飞行轻快而有力,有时能保持在一定地方振翅飞翔而不动地方。叫声为沙哑断续的kitt或ki-kitt声。
须浮鸥主要以小鱼、虾、水生昆虫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为食。觅食主要在水面和沼泽地上。有时也吃部分水生植物。
须浮鸥的繁殖期为5-7月。常数十只,甚至上百只成群在一起营群巢。通常营巢于开阔的浅水湖泊和附近芦苇沼泽地上。巢为浮巢,飘浮于水中植物上。巢材为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作底垫,其上再用金鱼藻、眼子菜、轮藻等水生植物材料筑巢。巢的形状呈下宽上窄的圆台状。巢下部直径平均42厘米,上部直径2l厘米,巢内径9一10厘米,巢深1—2厘米。巢口距水面5一10厘米,巢呈半沉浮状,巢中湿度甚大。无明显巢区。常数十至上百个巢集中在一起。密集处一平方米可有2—3巢。巢四周通常无任何隐蔽物,较为开阔。
每窝产卵通常3枚,也有少至2枚和多至4枚甚至5枚的。卵的颜色为绿色、天蓝色或浅土黄色,被有浅褐至深褐色斑点,以钝端斑点较大,尖端较小。卵的形状为梨形。大小为26-29×36-41毫米,平均27.5×39.O毫米,重12-15克,平均13.5克。雌雄轮流孵卵。
须浮鸥:育雏 须浮鸥:育雏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