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短耳鸮的拼音、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6:04:08作者:百科知识库

短耳鸮的拼音、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短耳鸮的图片

短耳鸮(学名:Asio flammeus,英文名:Short-eared Owl)是鸮形目鸱鸮科长耳鸮属的一种猫头鹰,又叫短耳猫头鹰,又因为耳羽短于长耳鸮,为此,又叫小耳木兔、短耳猫。眼亮黄色,眼周具黑色眼影,耳羽较短,胸羽为棕色,无细碎斑纹。短耳鸮与一般的鸮类不同,喜有草的开阔地,常能在白昼看见,但是在阳光下飞行不稳定。夜间多食田鼠,白天多食昆虫。大多数为冬候鸟或旅鸟,少数为留鸟。短耳鸮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短耳鸮

拉丁学名:Asio flammeus

英文俗名:Short-eared Owl

命名作者:Pontoppidan, 1763

中文目名:鸮形目(Strigiformes)

中文科名:鸱鸮科(Strigidae)

中文属名:长耳鸮属(Asio)

繁殖区:Worldwide : 广泛分布 except 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25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华盛顿公约(CITES)

濒危物种保护级别:二级保护物种

(目前无灭绝危机,管制其国际贸易)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拼音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中等体型(38厘米)的黄褐色鸮鸟。翼长,面庞显著,短小的耳羽簇于野外不可见,眼为光艳的黄色,眼圈暗色。上体黄褐,满布黑色和皮黄色纵纹;下体皮黄色,具深褐色纵纹。飞行时黑色的腕斑显而易见。

虹膜-黄色;嘴-深灰;脚-偏白。

叫声:飞行时发出kee-aw吠声,似打喷嚏。

短耳鸮:飞行图 短耳鸮: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短耳鸮与长耳鸮的区别:短耳鸮体型、大小均似长耳鸮,区别有:

(1)短耳鸮有黑色眼影;长耳鸮没有。

(2)短耳鸮的眼为光艳的黄色,耳羽不明显;长耳鸮眼红黄色,耳羽明显。

(3)短耳鸮喜开阔草地,白天也活动;长耳鸮却是寒温带的“夜猫子”。

(4)休息时短耳鸮平行趴在树枝;长耳鸮则垂直站立。

短耳鸮 短耳鸮 长耳鸮 长耳鸮

生活习性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摄于新疆伊宁)

短耳鸮栖息于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泽、湖岸和草地等各类生境中。尤以开阔平原草地、沼泽和湖岸地带较多见。多在黄昏和晚上活动和猎食,但也常在白天活动,平时多栖息于地上或潜伏于草丛中,很少栖于树上。飞行时不慌不忙,不高飞,多贴地面飞行。常在一阵鼓翼飞翔后又伴随着一阵滑翔,二者常常交替进行,繁殖期间常一边飞翔一边呜叫,其声似“不一不一不一”,反复重复多次。

主要以鼠类为食,也吃小鸟、蜥蜴、昆虫等,偶尔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它也是控制鼠害的能手,是人类灭鼠的得力助手。

夜晚,每当人们听到短耳鸮低缓的kau-kau声,总会令人产生一种不愉快甚至不寒而栗的恐惧感,认为闻得“不祥”之鸟的啼鸣,就可能会有不测的祸事降身。显然,这是由于大家对类的其貌不扬、行踪诡秘和鸣声凄厉所引起的恶感,其实却是因误解而使它蒙受了不白之冤。

地理分布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短耳鸮:形态特征图

短耳鸮在国外分布于欧洲、非洲北部、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在我国繁殖于内蒙古东部、黑龙江和辽宁,越冬时几乎见于全国各地。

分布范围:全北界及南美洲;在东南亚为冬候鸟。

分布状况:不常见的季节性候鸟。指名亚种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时见于中国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湿润地区。

生长繁殖

短耳鸮 短耳鸮

繁殖期为4一6月。通常营巢于沼泽附近的地面草丛中,也见在次生阔叶林内朽木洞中营巢。

巢通常由枯草构成。每窝产卵3一8枚,偶尔多至10枚,甚至14枚,一般为4一6枚,卵白色,卵圆形。雌鸟孵卵。孵化期为24一28天。雏鸟为晚成性,孵出后大约经过24一27天即可飞翔。

保护现状

短耳鸮 短耳鸮

CITES濒危等级:附录II;生效年代:1997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生效年代:1989

命名时间:1763年

是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之一,为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