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大杓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5:52:52作者:百科知识库

大杓鹬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大杓鹬的图片

大杓鹬(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英文名:Far Eastern Curlew)是鹬科杓鹬属的鸟类,又名红背大勺鹬、红腰勺鹬、彰鸡。分布于中国为长江下游、华南与东南沿海、海南岛、台湾及西藏南部地区的冬候鸟。迁徙时经过中国东部广大地区,数量不多。习性同白腰杓鹬。性甚羞怯。个别个体有时与白腰杓鹬混群。国外分布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大洋州。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大杓鹬

拉丁学名:Numenius madagascariensis

英文俗名:Far Eastern Curlew

命名作者:Linnaeus, 1766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鹬科(Scolopacidae)

中文属名:杓鹬属(Numeniu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非繁殖区:澳洲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4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易危物种

Vulnerable(VU)

快成为濒危物种,有较高的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灰色

次要羽色:褐色

外形特征

大杓鹬:形态特征图 大杓鹬:形态特征图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幼鸟 大杓鹬:幼鸟

体型硕大(63厘米)的杓鹬。嘴甚长而下弯;

虹膜-褐色;嘴-黑色,嘴基粉红;脚-灰色。

叫声:似白腰杓鹬但音调平缓,如coor-ee。不安时发出刺耳的ker ker-ke-ker-ee声。

大杓鹬上体黑褐色,羽缘白色和棕白色,使上体呈黑自而沾棕的花斑状。颈部白色羽缘较宽,使黑褐色变为更细的纵纹,因而使颈部显得较白。初级飞羽外侧黑褐色,内侧灰褐色,具多道锯齿状白色横斑。自4—5枚起,外侧也具白色横斑,且愈往内愈显著。第1和第2枚初级飞羽羽干几全白,仅先端呈淡褐色。从第3枚起白色羽干不明显。外侧翅上大覆羽灰黑色具白色端缘。内侧大覆羽以及中覆羽和小覆羽与背同色。腰和尾上覆羽具较宽的棕红褐色羽缘,尾羽浅灰沾黄,具有棕褐色或灰褐色横斑。眼周灰白色,眼先蓝灰色。颏、喉白色。颊、颈侧和胸皮黄白色,具黑褐色羽干纹,尤以喉和胸较密和较细。腹至尾下覆羽灰白色,具较稀疏的灰褐色羽干纹;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色,具灰褐色或黑褐色横斑。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大杓鹬和白腰杓鹬的区别:(1)大杓鹬比白腰杓鹬色深而褐色重,下背及尾褐色,下体皮黄。(2)飞行时展现的翼下横纹不同于白腰杓鹬的白色。(3)大杓鹬嘴更长,明显下弯。

大杓鹬 大杓鹬 白腰杓鹬 白腰杓鹬 大杓鹬:翼下特征 大杓鹬:翼下特征

地理分布

大杓鹬:地理分布图 大杓鹬:地理分布图

大杓鹬在中国繁殖于从黑龙江、吉林、辽宁,一直到河北和内蒙古东部;越冬于中国台湾。迁徙期间见于辽宁、河北、山东、西至甘肃,南至广东和香港。在国外繁殖于蒙古东部和东西伯利亚、堪察加半岛和萨哈林岛。越冬在菲律宾、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远至大洋洲。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不常见,但迁徙时定期经过中国东部及台湾。

生活习性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带的河流。湖泊、芦苇沼泽、水塘,以及附近的湿草地和水稻田边,有时也出现于林中小溪边及附近开阔湿地。迁徙季节和冬季也常出现于沿海沼泽、海滨、河口沙洲和附近的湖边草地及农田地带。冬季则主要在海滨沙滩、泥地、河口沙洲活动,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活动和觅食。但在休息时或在夜间栖息地,则常集成群。繁殖期间则成对活动。

行动迟缓而宁静。性胆怯,活动时常不断的抬头伸颈观望,长时间的站在一个地方不动,如有危险则立刻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缓慢,但飞得却较快。成群飞行时常排成“V”字形,降落时常滑翔。活动时个体间的联络或受惊起飞时常发出“会儿一会儿”的声音。主要在水边沙地或泥地上,以及水边浅水处觅时,觅食方式主要通过它长而弯曲的嘴插入水边沙地或淤泥中探觅隐藏于地下洞中的甲壳类和蠕形动物。也常在地表面啄取食物。觅食时常单独或成松散的小群觅食。

食物主要为甲壳类、软体动物、蠕形动物、昆虫和幼虫。有时也吃鱼类、爬行类和无尾两栖类等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大杓鹬 大杓鹬

大杓鹬的繁殖期为4—7月。4月中下旬即已成对和进行求偶飞行。营巢于低山丘陵溪流两岸沼泽湿地或山脚平原湖边沼泽中的土丘上和盐碱地上。巢甚简陋,实为地上的凹坑,周边和底部垫以枯草即成。

每窝产卵4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橄榄褐色,或橄榄绿色,被有褐色或绿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6—72.2×45.6—48.1毫米。

保护现状

大杓鹬 大杓鹬

台湾岛内大杓鷸的分布在西海岸滩地从北到南都有零星的分布,唯独在大肚溪口一直有大量的族群在此觅食渡冬。

在彰化大肚溪口和彰滨工业区一带最多曾经有三千多只的记录,不但是彰化县海岸境内重要的鸟类资源,也是台湾地区最大的度冬族群。不过随著彰滨工业区的持续开发,大杓鹬的数量从两、三千多只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不到900只。大杓鹬族群数量减少的原因很多,但是环境地貌的变化和觅食栖地的减少,绝对是重要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大杓鷸的族群趋于稳定,现在的数量大约在900只左右。如果你想一睹大杓鹬的成群的风采,可以在涨潮时到大肚溪口,沿著海岸线的边缘就可以看到成群的大杓鹬了。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