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5:49:36作者:百科知识库
大斑啄木鸟(学名:Dendrocopos major,英文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属啄木鸟科啄木鸟属,又名赤鴷、臭奔得儿木、花奔得儿木、花啄木、白花啄木鸟、啄木冠、叼木冠。雌雄臀部均为红色,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留鸟。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阔叶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阔叶林较多,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主要以甲虫、小蠹虫、蝗虫、吉丁虫、天牛幼虫等各种昆虫、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橡实、松子、稠李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
中文学名:大斑啄木鸟
拉丁学名:Dendrocopos major
英文俗名:Great Spotted Woodpecker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鴷形目(Piciformes)
中文科名:啄木鸟科(Picidae)
中文属名:啄木鸟属(Dendrocopos)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体型中等(24厘米)的常见型黑白相间的啄木鸟。雄鸟枕部具狭窄红色带而雌鸟无。两性臀部均为红色,但带黑色纵纹的近白色胸部上无红色或橙红色,以此有别于相近的赤胸啄木鸟及棕腹啄木鸟。
幼鸟(雄性)整个头顶暗红色,枕、后颈、背、腰、尾上覆羽和两翅黑褐色,较成鸟浅淡。
虹膜-近红;嘴-灰色;脚-灰色。
叫声:錾木声响亮,并有刺耳尖叫声。
分布范围:欧亚大陆的温带林区,印度东北部,缅甸西部、北部及东部,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在中国为分布最广泛的啄木鸟。见于整个温带林区、农作区及城市园林。
共记述有九个亚种:tianshanicus于中国西北;brevirostis繁殖于中国东北的大兴安岭,越冬于小兴安岭及东北平原;wulashanicus于宁夏的贺兰山和乌拉山及陕西北部;japonicus于辽宁、吉林及内蒙古东部;cabanisi于华北东部;beicki于华中北部,stresemanni于中南及西南;mandarinus于华南及东南;hainanus于海南岛。
常见于山地和平原的园圃、树丛及森林间,为啄木鸟类中最常见的一种。脚强健,有趾4个,其中2个向前,2个向后,各趾的趾端均具有锐利的爪,巧于攀登树木。尾羽的羽干刚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撑在树干上,助脚支持体重并攀木。嘴强直如凿。舌细长,能伸缩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钩。攀木觅食时以嘴叩树,叩得非常快,好像击鼓一般。察出有虫时,就啄破树皮,以舌探入钩取害虫为食。索食时,从树干下方依螺旋式而渐攀至上方。
鸣声尖锐,略似“滴栖”或“栖衣”,常且飞且鸣。巢营于树洞中。
大斑啄木鸟以各种昆虫为主要食物,它的舌非常长,连接舌的韧带在皮肤内头骨外从后而上地绕头骨一圈之后从一侧鼻孔进入颅骨并固定在颅骨中,因而他们的舌头能够伸出很长,捕捉藏在树木深处的昆虫。它们的食谱中占第一位的是鞘翅目昆虫的幼虫,其次是鳞翅目幼虫,此外半翅目的蝽类、蚂蚁也在本物种的食谱中,冬春季节昆虫活动较少,本物种以各种植物的种子为主要食物。
大斑啄木鸟繁殖于每年的5~7月,营巢于树洞中,它们营巢的树洞大多是雄鸟在枯朽的树干上凿出来的,在繁殖季节经常可以听到雄鸟连续而急促地敲击树干的声音,这种声音有可能是雄鸟在凿洞营巢,但更有可能是雄鸟宣示领域和招引异性的行为。营巢于树洞中,巢洞多选择在心材已腐朽的阔叶树树干上,有时也在粗的侧枝上。由雌雄鸟共同啄凿而成。每年都要啄新洞,不用旧巢。每个巢洞约需15天完成。巢洞距地高多在4~8m,有时亦高至10多米和低至2m。洞口圆形,直径为4.5~4.6cm,洞内径为8.5~10cm,洞深18~28cm。巢内无任何内垫物,仅有少许木屑。
每巢产卵4~5枚,卵白色,椭圆形,光滑无斑,大小为24~27mm×16~21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3~16天。雏鸟晚成性,雏鸟孵出后通体赤裸无羽,肉红色。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20~23天的喂养,雏鸟即可离巢和飞翔。
本物种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目录,但受到非法捕猎的威胁,传统中医理论刺激了对本物种的捕猎。另外由于本物种喜食很多林业害虫,因此被誉为“森林医生”。有很多机构在研究对本物种的人工饲养和招引,有一些机构还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