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橙胸咬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人工饲养

更新时间:2023-02-08 15:42:56作者:百科知识库

橙胸咬鹃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亚种、地理分布、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人工饲养 橙胸咬鹃的图片

橙胸咬鹃(学名:Harpactes oreskios,英文名:Orange-breasted Trogon)是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

橙胸咬鹃(学名:Harpactes oreskios)为咬鹃科咬鹃属的鸟类,分布于柬埔寨、中国、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泰国和越南。以植物果实和昆虫为主食,善于飞捕昆虫;在树洞中筑巢。已被列为中国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橙胸咬鹃

拉丁学名:Harpactes oreskios

英文俗名:Orange-breasted Trogon

命名作者:Temminck, 1823

中文目名:咬鹃目(Trogoniformes)

中文科名:咬鹃科(Trogonidae)

中文属名:咬鹃属(Harpactes)

繁殖区:东洋界 : Southeast Asia, Greater Sundas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6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橙胸咬鹃 橙胸咬鹃

雄鸟的头部和颈部都是橄榄黄色,眼睛的周围裸露出青蓝色的皮肤,眼睛里有暗褐色的虹膜。短阔而粗厚的嘴为黑褐色,尖端微微向下钩曲,边缘上有一些不太明显的锯齿,下嘴的基部还生有发达的嘴须。背部为栗色,翅上的覆羽具有细窄而密集的黑色与白色相间的斑纹,颏部、喉部和前颈等处都是橄榄黄色,下胸部呈深橙红色,其余的下体都是橙黄色,只有腋部的羽毛为白色。

尾部共有12枚尾羽,色彩搭配非常复杂,别具一格。其中一对中央尾羽为栗色,但尖端为黑色,呈平截状,三对外侧的尾羽基部为黑色,端部为白色,邻近的其余两对尾羽则全部是黑色。腿和脚趾都是铅灰色,爪为角色,脚趾两前、两后,但却是三、四趾在前,一、二趾在后,所以称为异趾型,趾的基部有部分合并,适于攀缘。

雌鸟的头顶与后颈为暗橄榄褐色,向后转为棕褐色,翅上覆羽的横斑不为白色而为棕色,颏部、喉部和前颈等为灰橄榄色,其余的下体都是鲜黄色,下胸部的色泽更为浓著而呈橙黄色。

生活习性

橙胸咬鹃主要栖息于海拔600-1500米之间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也出现于小块丛林、竹林和疏林中,常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多出现在树的中、上层部位,但也频繁地活动于地上。

在林间飞行时多呈上下起伏的波浪式,十分迅速,但飞行距离不算太远。性情胆怯而孤僻,喜爱安静的环境,不善鸣叫,休息时多隐匿在较阴暗的地方。

橙胸咬鹃在空中和地面上均能捕食,它的食物主要是蝗虫、螳螂、蛾类、蝶类、蜂类等各种昆虫以及它们的幼虫,有时也吃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浆果与种子等。

雄鸟啭鸣为五音一拍的kek tau tau tau tau。粗哑的kek kek声反复鸣叫。

生长繁殖

橙胸咬鹃的繁殖期为3-5月,营巢于天然的树洞之中,或者在残存的树干上自己掘洞筑巢。每窝产卵2-4枚,卵的颜色为淡咖啡色,形状为圆形。孵化期为17-19天,由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雏鸟为晚成性。

亚种

橙胸咬鹃指名亚种(学名:Harpactes oreskios oreskios)。

橙胸咬鹃云南亚种(学名:Harpactes oreskios stellae)。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云南等地。

地理分布

国内分布

越冬在中国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和台湾。迁徙期间遍布于中国东北、内蒙古、华北、新疆、西藏等地。亚种frontalis有记录迁徙时见于中国东北、山东及河北。越冬区在长江流域及华东各省至湖北、湖南及台湾。也见于西藏南部(Qamdo)。冬季有约2万个体在鄱阳湖。

国外分布

繁殖于西伯利亚北极海岸到白令海峡、北美洲极北部、欧洲西部及格陵兰岛西部。越冬在北美洲、墨西哥、里海、黑海、地中海、中亚、印度、缅甸、日本、朝鲜。

保护现状

橙胸咬鹃 橙胸咬鹃橙胸咬鹃过去一直是中国主要狩猎鸟类之一,拥有较大的种群数量。近30年来,由于环境恶化和过度狩猎,种群数量已急剧减少。据国际水禽研究局1990年组织的亚洲隆冬水鸟调查,中国的越冬种群数量仅为2170只。国外报告,1955-1974年,在北美的越冬种群数量为20万只,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分别为25万和 55000只,主要是太平洋亚种;欧洲约为30万只 (Philippona 1972),主要是指名亚种;加拿大亚种估计为1800只,阿拉斯加亚种估计为1500只,格陵兰亚种估计为12000-15000只。

保护现状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1996

人工饲养

橙胸咬鹃 橙胸咬鹃饲养方法

橙胸咬鹃的饲养比较简单,除笼养外,还可以箱养、群养。在家中饲养,饲养笼必须宽大,最好饲养在特制的橙胸咬鹃笼中。因为橙胸咬鹃在宽大的笼中运动对增强其抗病力大有好处。橙胸咬鹃的适应性较强,只要是长期在相对稳定的温度下就可以生存。橙胸咬鹃必须在10-25度的温度的条件下才能正常生存,这是极端错误的。经过近几年的实验表明:在温差不超过10度的情况下,橙胸咬鹃完全可以在零下5度至零上35度的环境中健康生存。东北长春,经常可以看到挂在窗外迎着雪花鸣叫的橙胸咬鹃。橙胸咬鹃最怕的是温度的聚变而不是持久的低温。当然,橙胸咬鹃繁殖的温度应在零上15度至25度之间,并且要求温度相对稳定,日温差最好不超过5度。

橙胸咬鹃的平时饲养可以雌雄混养,但在繁殖季节的前两个月应分笼饲养,这样有利于快速发情。如果饲养者是以听叫为主,雄鸟必须单笼饲养。要想培育出优良的橙胸咬鹃,种鸟的选择和配对十分重要。一般要经过两种途径:一是原种的提纯,二是异种的杂交。原种的提纯可以选择无血缘的两只纯种优质鸟相配,其后代一般基因稳定,形态、毛质和色泽纯正,同窝子鸟中质量差异较小。由于引进和培育的真正纯正的品系很少,而从国外引进的品种大部分本身就不是优良品种,所以要想获得两只没有血缘关系的纯种优良品系十分困难,尽管各地养鸟爱好者有很多人声称自己拥有,但实际鉴定起来均经不起检验。甚至大多数养鸟者只是在照片上见过。长春曾引进六只小头、细长颈、短毛、高直腿的鹰型橙胸咬鹃,其每对的价值高达16万元人民币,各地再没有如此品质的种鸟引进。

优良品种 橙胸咬鹃 橙胸咬鹃为了培育出优良的品种,有许多鸟友浪费很多资金,走了不少弯路,买了些看似外型不错的便宜鸟,可是繁殖出的子代很不成功。其原因是种鸟品质不纯,基因不顽固。所以要想培育出高档的品种,至少要购买一只纯种鸟,而后以这只鸟为轴心进行隔代提纯。但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每次与轴心鸟及其子代相配的必须是能够弥补其缺陷的鸟。二是隔代用于提纯的子代要选择体质健壮外型优良的。对究竟何为纯种鸟有很多争议,一要看鸟的血缘,二要看鸟的外型,三要看鸟的子代质量。橙胸咬鹃的食物很杂,什么时候饲喂哪种饲料合适要根据其当时的营养需要而定。鸟体需要的主要营养成分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这些营养成分一般在橙胸咬鹃喜食的日常饲料中都能摄取到。但在换羽和繁殖季节矿物质、维生素要单独供给。橙胸咬鹃的日常饲料一般为谷物、面食、少量油料作物和蔬菜等。谷物包括:谷子、稗子、糜子等。油料作物包括:苏子、菜子、花生、核桃仁等。这些油料作物平时不用饲给,只是在雏鸟期、换羽期、发情期才适量供给。这样有利于鸟的繁殖。

橙胸咬鹃喜欢清洁的环境,因此笼舍的粪便要经常清除,栖杠也要经常清洗。饮水每天要更换。橙胸咬鹃喜欢水浴,夏天每日要让其水浴一次,冬季要用温水每周水浴一次,浴后要待羽毛干后再移至室外,以免引起感冒。橙胸咬鹃的常见病是肠道病和呼吸道病,多由于饮水和食物不清洁,或者饲养环境突变引起的,平时注意预防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总之橙胸咬鹃的饲养并不难,只要你对它拥有爱心就完全可以养好它。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