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斑胁田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5:28:05作者:百科知识库

斑胁田鸡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斑胁田鸡的图片

斑胁田鸡(学名:Porzana paykullii,英文名:Band-bellied Crake)是秧鸡科田鸡属的鸟类。

斑胁田鸡(学名:Porzana paykullii)为鹤形目秧鸡科田鸡属的鸟类,全球性近危。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江苏、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

中文学名:斑胁田鸡

拉丁学名:Porzana paykullii

英文俗名:Band-bellied Crake

命名作者:Ljungh, 1813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田鸡属(Porzana)

繁殖区:古北界 : e

非繁殖区:e 东洋界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外形特征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中等体型(22厘米)的红褐色田鸡。嘴短,腿红色,头顶及上体深褐色,颏白,头侧及胸栗色,两胁及尾下近黑而具白色细横纹。翼覆羽较红腿斑秧鸡少白色;飞羽无白色;枕及颈深色。

幼鸟:为褐色而非栗色。

虹膜-红色;嘴-偏黄;脚-红色。

叫声:晚上发出怪叫声,听似擂鼓或木质拨浪鼓声。

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斑胁田鸡与红胸田鸡的区别:翼上具白色横斑。

斑胁田鸡与红腿斑秧鸡的区别:白色横纹较细。

地理分布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分布范围:繁殖于东北亚;冬季南迁至东南亚及大巽他群岛。

分布状况:全球性近危(Collar et al., 1994)。为盛夏时节中国华北及东北的不常见繁殖鸟。迁徙时途经华中及华东。

生活习性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草原地带的湖泊、溪流、水塘岸边及其附近沼泽与草地上。也出现于疏林沼泽和林缘灌丛沼泽地带。迁徙季节也出现于沿海和农田地带灌丛与草丛中。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夜行性。主要在晚上和晨昏活动。白天多匿藏在灌丛和草丛中。善行走,在地上奔跑甚快,甚致在茂密的草丛下也能快速奔跑。一般很少飞翔,即使在危急时被惊起,也飞不多远又落入草丛或灌丛。飞行时两脚悬垂于下。善呜叫,特别是晚上。常常发出短的像“urrrr”的声音。

斑胁田鸡以叩头虫、毛虫、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软体动物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

生长繁殖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繁殖期为5月至7月。单配制。巢通常建在地面的凹陷中,呈浅盘状,置于地势较高的干燥地方,隐蔽在草丛或灌木间,以细树枝和草茎为衬里。

每窝产卵6—9枚。卵近椭圆形,淡土褐色,具白色斑点,卵的大小为33-36mm×26-27mm。

保护现状

斑胁田鸡 斑胁田鸡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