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红尾水鸲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5:09:37作者:百科知识库

红尾水鸲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红尾水鸲的图片

红尾水鸲(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a,英文名:Plumbeous Water Redstart)是鹟科水鸲属的鸟类,又名蓝石青儿、铅色水翁、 铅色水鸫、铅色翁、溪红尾鸲、溪鸲燕。体长约14厘米,雌雄异色。雄鸟通体大都暗灰蓝色,尾红色;雌鸟上体灰褐色,下体灰色,杂以不规则的白色细斑。活动于山泉溪涧中或山区溪流、河谷、平原河川岸边的岩石间、溪流附近的建筑物四周或池塘堤岸间。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红尾水鸲在我国分布较广,数量丰富。

中文学名:红尾水鸲

拉丁学名:Rhyacornis fuliginosa

英文俗名:Plumbeous Water Redstart

命名作者:Vigors,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鹟科(Muscicapidae)

中文属名:水鸲属(Rhyacornis)

繁殖区:东洋界 : e Afghanistan to e China, Taiwan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791

主要羽色:蓝色

次要羽色:栗色/棕色

外形特征

红尾水鸲:形态特征图 红尾水鸲:形态特征图

体小(14厘米)的雄雌异色水鸲。栖于溪流旁。

雄鸟:腰、臀及尾栗褐,其余部位深青石蓝色。与多数红尾鸲的区别在无深色的中央尾羽。

雌鸟:上体灰,眼圈色浅;下体白,灰色羽缘成鳞状斑纹,臀、腰及外侧尾羽基部白色;尾余部黑色;两翼黑色,覆羽及三级飞羽羽端具狭窄白色。

与小燕尾的区别在于尾端槽口,头顶无白色,翼上无横纹。

雄雌两性均具明显的不停弹尾动作。幼鸟灰色上体具白色点斑。亚种affinis的雄鸟尾上覆羽棕色,雌鸟尾部白色较少,下体鳞状斑纹仅限于腹中心。

虹膜-深褐;嘴-黑色;脚-褐色。

生活习性

红尾水鸲雄鸟,摄影武汉雷鸟 红尾水鸲雄鸟,摄影武汉雷鸟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站立在水边或水中石头上、公路旁岩壁上或电线上,有时也落在村边房顶上,停立时尾常不断地上下摆动,间或还将尾散成扇状,并左右来回摆动。当发现水面或地上有虫子时,则急速飞去捕猎,取食后又飞回原处。有时也在地上快速奔跑啄食昆虫。当有人干扰时,则紧贴水面沿河飞行。常边飞边发出’吱-吱’的鸣叫声,声音单调清脆。

生境:主要栖息于山地溪流与河谷沿岸,尤以多石的林间或林缘地带的溪流沿岸较常见,也出现于平原河谷和溪流,偶尔也见于湖泊、水库、水塘岸边。

食性:红尾水鸲主要以昆虫为食。所吃食物种类,主要都是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半翅目、直翅目、蜻蜓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此外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如草莓、悬钩子、荚蒾,胡颓子、马桑和草子等。

生长繁殖

红尾水鸲雄鸟正在育雏,摄影老刀 红尾水鸲雄鸟正在育雏,摄影老刀

繁殖期3-7月。通常营巢于河谷与溪流岸边,巢多置于岸边悬岩洞隙、岩石或土坎下凹陷处,也在岸边岩石终逢隙和树洞中营巢。巢呈杯状或碗状,通常隐蔽很好,不易被发现。巢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草根、细的枯枝、树叶、苔藓、地衣等材料构成,内垫有细草茎和草根,有时垫有羊毛、纤维和羽毛。巢的大小为外径10-13cm,内径5.7-7.0cm,高6.5-7cm,深3-4.5cm。主要由雌鸟营巢,雄鸟仅偶参与营巢活动。

每窝产卵3-6枚,多为4-5枚,卵呈卵圆形或长卵圆形,白色或黄白色,也有呈淡绿色或蓝绿色的,被有褐色或淡赭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7-20mm×13.5-15.5mm。

雌鸟孵卵,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地理分布

红尾水鸲:地理分布图 红尾水鸲:地理分布图

国外分布: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尼泊尔、巴基斯担、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内分布:中国为华北及黄河以南地区的留鸟。较常见。

保护现状

红尾水鸲雄鸟 红尾水鸲雄鸟

红尾水鸲在我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

本文标签:广场  guangchang  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