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黑尾苦恶鸟的基本资料、科属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4:53:42作者:百科知识库

黑尾苦恶鸟的基本资料、科属资料、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地理分布、生长繁殖、保护现状、保护现状、保护现状 黑尾苦恶鸟的图片

黑尾苦恶鸟(学名:Porzana bicolor,英文名:Black-tailed Crake)是秧鸡科田鸡属的鸟类。

棕背田鸡是小型涉禽,体色与姬田鸡有较大差异,而且比较鲜艳。在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西南活动。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体长约20cm,体重150g左右。栖息地海拔高度在2500m以下。生活在林中小溪附近、灌丛、湿草地及稻田边。数量较少。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中文学名:黑尾苦恶鸟

拉丁学名:Porzana bicolor

英文俗名:Black-tailed Crake

命名作者:Walden, 1872

中文目名:鹤形目(Gruiformes)

中文科名:秧鸡科(Rallidae)

中文属名:田鸡属(Porzana)

繁殖区:东洋界 : ne India to sc Chin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314

中国法律保护级别: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基本资料

鸟 种:棕背田鸡

所属纲目:鸟纲、鹤形目、秧鸡科

拉丁学名:Porzana bicolor

种命名人及年代: Walden,1872

英文名:Rufous-backed Crake

同物异名: Porzana bicolor Walden,1872年

棕背田鸡属鸟纲、鹤形目、秧鸡科。拉丁学名为Porzana bicolor。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为西藏东南部、云南、四川南部及贵州东部从中山地带的罕见或未被留意的留鸟,栖于沼泽及多芦苇的溪流两岸,分布至海拔3600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体长约20厘米左右,体重约0.15公斤。上体自额部至尾部,包括两翼的表面、内侧飞羽均为橄榄色。尾上覆羽缀有白斑,飞羽为黑褐色。颏部和喉部为白色,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并具有暗橄榄褐色的横斑。 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溪流、灌丛、湿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带。主要以各种水生昆虫为食。

物种分类 动物界 Fauna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 鸟纲 Aves → 今鸟亚纲 Neornithes → 突胸总目 Carinatae → 鹤形目 Gruiformes → 秧鸡科 Rallidae → 田鸡属 Porzana → 棕背田鸡

科属资料

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棕背田鸡形态图示一棕背田鸡属于秧鸡科鸟纲中的鹤形目下秧鸡科科物种。包括秧鸡、蹼鸡、田鸡和水鸡等。是涉禽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科,约有140种,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包括一些偏僻的岛屿。其中中国有9属18种。典型的秧鸡科成员为中小型涉禽,性情隐蔽,不善于飞行而善于奔跑,如分布于澳洲到菲律宾一带的黄领秧鸡。有些分布于海岛的秧鸡已经失去了飞翔能力,比如仅分布于新西兰南岛。泰卡鸡有着一段失而复得的传奇经历,在1898年“最后”一只泰卡鸡被猎狗咬死后被确信灭绝,从此就只有3具标本保存于世,在1948年(一说1952年)一小群残存的泰卡鸡在人迹罕至的草丛中被神奇的重新发现。秧鸡科有些种类如骨顶鸡趾间具瓣蹼,也擅长游泳。骨顶鸡又称白骨顶,分布广泛,旧大陆大多数地方都能见到,而同属的其它种类则多分布于新大陆。

外形特征

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棕背田鸡侧面图中等体型(22厘米,约0.15公斤)并具明显栗色和近黑色的田鸡。头颈和下体深烟灰色,顶和枕部颜色较暗,头侧颜色较淡。上体自额部至尾部,包括两翼的表面、内侧飞羽均为橄榄色。尾上覆羽缀有白斑,飞羽为黑褐色。颏部和喉部为白色,胸部及腹部中央呈暗灰色,并具有暗橄榄褐色的横斑。雄雌同色。 虹膜-红色;嘴-偏绿,嘴基有红色斑,到繁殖期时这个红斑更为鲜艳;脚和趾为暗红色或砖红色。叫声:由粗哑的喘息声引出拖长声的下降颤音。

生活习性

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棕背田鸡觅食图

棕背田鸡通常栖息于海拔2500米以下的溪流、灌丛、湿草地及稻田附近地带。主要以各种水生昆虫为食。棕背田鸡为留鸟,栖息于低山丘陵和林缘地带的水稻田、溪流、沼泽、草地、苇塘及其附近草丛与灌丛中,有时也出现在林中草地和河流两岸的沼泽及草地上。常在早晨和傍晚出来到开阔的草地上活动,遇到危险时则急速往草丛或水边奔跑,到水边后或是进入水中游泳,或是飞到水域的对岸,有时在受到威胁时常常压低头部和尾部在地面上奔跑,或躲藏于草丛或灌丛中。主要以水生昆虫和其他小型无脊推动物为食。躲躲闪闪,常黄昏活动。

地理分布

棕背田鸡没有亚种分化,在国外分布于印度东北部、缅甸、越南北部、尼泊尔和老挝。在中国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栖于沼泽及多芦苇的溪流两岸,分布至海拔3600米。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活动范围: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印度支那北部及中国西南。

生长繁殖

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棕背田鸡觅食图繁殖期为5-8月。营巢于稻田地和附近水域岸边草丛与灌木丛中的地面上,也在离水域不远的森林中的小灌木树上营巢。每窝产卵5-8枚。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出生后8-10个月进入性成熟期。繁殖生态中要经过求偶、营巢生活、产卵、孵化及育雏。求偶是其性成熟重要特征,也是鸟类一生中最优美的生态表演。进入性成熟期的鸟类,雄性间常有争斗,有时搏斗得头破血流,也可能出现伤亡。求偶,除与年龄有关外,延长光照时间,适宜的环境温度及营养丰富的饲料等,均是促使鸟类发情的重要因素。鸟巢是鸟类产卵、孵化和育雏的重要场所。在营巢完毕后开始产卵。产卵期间,每产两枚卵的间隔时间不甚相同,多数鸣禽,每日产卵1枚;雉鸡类常每隔1-2日产卵1枚。孵化是其繁殖生活的重要阶段,孵化多由雌鸟担任,雄鸟在巢旁或巢区守卫。幼鸟在出雏后不久即能步行并随亲鸟离巢觅食,此后不再回巢。

保护现状

棕背田鸡 棕背田鸡棕背田鸡形态图二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7年

IUCN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6年

IUCN濒危等级: 生效年代: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1989年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稀有 生效年代:1996年

保护现状

栖息地破坏:工业、水利、捕鱼、放牧、开荒、放水养苇与割苇等,破坏了其栖息地。

天敌动物: 天敌吃掉其卵和幼雏,如猛禽、渡鸦、黄鼬、艾虎、狼、赤狐等,

被捕猎:因棕背田鸡的珍稀价值,不法分子图利而大量捕猎。

保护现状

保护珍贵稀有动物的措施有:

1.保护动物栖息环境和恢复它们原来最适宜的栖息条件。

2.控制动物种群的结构和大小。

3.保护珍贵稀有动物种群遗传性,激发其遗传变异,改变保守性的趋向,恢复和加强种群的生活力。

4.消除和减少人为的不利影响。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