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4:49:51作者:百科知识库
黑脸噪鹛(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英文名:Masked Laughingthrush)属噪鹛科噪鹛属。眼罩黑色,野外极易识别。是我国特有鸟类,分布于秦岭以南。属杂食性,主要以昆虫为主,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中文学名:黑脸噪鹛
拉丁学名:Garrulax perspicillatus
英文俗名:Masked Laughingthrush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噪鹛科(Leiothrichidae)
中文属名:噪鹛属(Garrulax)
繁殖区:东洋界 : c, e China to c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013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褐色
次要羽色:黑色
体型略大(30厘米)的灰褐色噪鹛。特征为额及眼罩黑色,状如戴的一副黑色眼镜,极为醒目;上体暗褐;外侧尾羽端宽,深褐;下体偏灰渐次为腹部近白,尾下覆羽黄褐。
虹膜-褐色;嘴-近黑,嘴端较淡;脚-红褐。
叫声:联络及告警时的叫声响亮刺耳;唧唧喳喳的群鸟叫声。
黑脸噪鹛:幼鸟 黑脸噪鹛:幼鸟以吵闹的小群于相当密度的植被出现。主要栖息于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带地灌丛与竹丛中,也出入于庭院、人工松柏林、农田地边和村寨附近的疏林和灌丛内,偶尔也进到高山和茂密的森林。
结小群活动于浓密灌丛、竹丛、芦苇地、田地及城镇公园。取食多在地面。性喧闹。 特别是秋冬季节集群较大,可达10多只至20余只,有时和白颊噪鹛混群。常在荆棘丛或灌丛下层跳跃穿梭,或在灌丛间飞来飞去,飞行姿态笨拙,不进行长距离飞行,多数时候多是在地面或灌丛间跳跃前进。性活跃,活动时常喋喋不休地鸣叫,显得甚为嘈杂,所以俗称为‘嘈杂鸫’、‘噪林鹛’或‘七姊妹’等。夏季鸣叫更为频繁,鸣声响亮,单调而粗涩,听后让人难忘,其声似‘diu-diu’或‘ju-diao, ji-dia’。常常一只鸟鸣引起整群甚至其他群的鸟亦跟着鸣叫不息。
黑脸噪鹛属杂食性,但主要以昆虫为主,也吃其他无脊椎动物、植物果实、种子和部分农作物。所吃昆虫主要有象甲、金龟甲、甲虫、蝗虫、蝽象、金花虫、蚂蚁、瓢虫等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半翅目、膜翅目、异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植物性食物主要有植物果实、种子以及玉米、稻谷、麦粒等农作物,也吃荸荠、番薯和水果。植物性食物多发现在冬季所采集的胃中,夏季则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低山丘陵和村寨附近小块丛林和竹林内,巢多置于距地1米至数米高的灌木、幼树或竹类枝桠上。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草叶、草根、树叶、叶柄、植物卷须、树皮纤维、纸片等材料构成,结构较为粗糙,内垫有细草根、卷须、松叶等柔软物质。巢的大小巢外径13厘米,内径9.2厘米,高11.8厘米,深6.5厘米,距地高约2米。
每窝产卵3~5枚,卵灰蓝色或具有光泽的青白色、光滑无斑或微呈绿白色、缀有赭褐色块斑,尤以钝端较,卵为卵圆形,大小为27~28毫米×19~21毫米。
分布范围:留鸟于中国华东、华中及华南和越南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华南及华东的适宜的低地生境,见于从陕西南部往南、四川中部及云南东部往东的除海南岛外的地区。
国内分布:黑脸噪鹛是中国特产鸟类,主要分布于中国陕西南部秦岭、山西南部、河南、安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东至江苏、浙江、福建,南至广东、香港、广西,西至四川、贵州和云南东部。
国外分布:国外仅见于越南北部。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