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鸥嘴噪鸥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4:30:10作者:百科知识库

鸥嘴噪鸥的简介、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鸥嘴噪鸥的图片

鸥嘴噪鸥(学名:Gelochelidon nilotica,英文名:Gull-billed Tern)是鸥科噪鸥属的鸟类。

鸥嘴噪鸥(学名:Gelchelidon nilotica)为鸥科噪鸥属的鸟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埃及。中等体型浅色的燕鸥。冬季上体灰色,下体白,头白,颈背具灰色杂斑,黑色块斑过眼。夏季头顶全黑。第一年鸟,头顶和上体具褐色杂斑。嘴黑色,脚黑色。常光顾沿海河口、泻湖及内陆淡、咸水湖。常徘徊飞行,取食时通常轻掠水面或于泥地捕食,有时也潜入水中。

中文学名:鸥嘴噪鸥

拉丁学名:Gelochelidon nilotica

英文俗名:Gull-billed Tern

命名作者:Gmelin, JF, 1789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噪鸥属(Gelochelidon)

繁殖区:Worldwide : 广泛分布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3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鸟种简介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鸥嘴噪鸥 Gull-billed Tern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Gmelin, 1789)

外形特征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鸥嘴噪鸥夏羽额、头顶、枕和头的两侧从眼和耳羽以上黑色。背、肩、腰和翅上覆羽珠灰色。后颈、尾上覆羽和尾白色,中央一对尾羽珠灰色。尾呈深叉状。初级飞羽银灰色,羽轴白色,内侧沿着羽轴暗灰色.,尖端较暗。次级飞羽灰色,尖端白色。眼先和眼以下的头侧和下体白色。

冬羽头白色,头顶和枕缀有灰色,并具不明显的灰褐色纵纹。眼前有一小的黑色条纹;耳区有一烟灰色黑斑。后颈白色。背和内侧飞羽淡灰色,几近白色,外侧飞羽黑色,中央尾羽同背,外侧尾羽和整个下体白色。

幼鸟后头和后颈赭褐色。背、肩、翅覆羽灰色,具赭色尖端。有些在肩后部具褐色亚端斑。初级飞羽似成鸟,但较暗。内侧初级飞羽具白色羽缘和尖端,次级飞羽灰色,具白色尖端,有时具褐色亚端斑。其余似成鸟。

虹膜暗褐色,嘴和脚黑色。

大小量度为:体重雄性178-320克,雌性185-231克;体长雄性335-387毫米,雌性312-372毫米,嘴峰雄性36-43毫米,雌性35-43毫米,翅雄性278-315毫米,雌性272-318毫米;尾雄性101-121毫米,雌性93-129毫米,跗跖雄性28-29毫米,雌性27-30毫米。

地理分布

分布范围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几乎遍及全世界,繁殖于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及澳大利亚;迁徙时经过印度尼西亚及新几内亚。分布状况

不常见留鸟及冬候鸟。指名亚种繁殖在新疆西部(天山)及内蒙古东北部(呼伦池);affinis繁殖于渤海及中国东南包括台湾,越冬于中国东南部和台湾,经过或越冬于海南岛。

生活习性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鸥嘴噪鸥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内陆淡水或咸水湖泊、河流与沼泽地带。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岸及河口地区。单独或成小群活动。常出入于海滨、河口及湖边沙滩和泥地。不喜欢植物茂密的水体。飞行轻快而灵敏。两翅振动缓慢。频繁的在水面低空飞翔。发现水中食物时,则突然垂直插入水中捕食,而后又直线升起。

鸥嘴噪鸥主要以昆虫、昆虫幼虫、蜥蜴和小鱼为食。也吃甲壳类和软体动物。

生长繁殖

鸥嘴噪鸥 鸥嘴噪鸥鸥嘴噪鸥的繁殖期为5-7月。成对或成松散的小群营巢。通常营巢于大的湖泊与河流岸边沙地或泥地上,也在海边或河口滩涂盐碱沼泽地上营巢。巢多置于沼泽中有稀疏盐碱植物的土丘上,或河流与湖泊岸边裸露的沙滩上。巢甚简陋,主要在沙地或泥地上扒一浅坑,内垫以枯草即成。巢的大小为,外径14-35厘米,内径9-12厘米,巢深1-3厘米。每窝产卵通常3枚。有时少至2枚和多至4枚和5枚。卵的形状为梨形,颜色为沙黄色或土黄沾绿色,被有褐色或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44-55×30-37毫米,平均49.2×35.O毫米,重27-38克,平均32克。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22-23天。经过亲鸟28-35天的喂养,幼鸟即可飞翔。

保护现状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标签:加氢裂化  jiaqingliehua  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