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4:27:19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颈鸦(学名:Corvus torquatus,英文名:Collared Crow)是鸦科鸦属的鸟类。全长约48cm。除颈后、上背、颈侧及前胸为白色并形成颈圈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栖息于平原、耕地、河滩、城镇及村庄。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以种子、昆虫、垃圾、腐肉等为食。常单独或成队活动,很少集群。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太平洋诸岛屿。中国在华东、华中及东南各地为留鸟。数量较少。
中文学名:白颈鸦
拉丁学名:Corvus torquatus
英文俗名:Collared Crow
命名作者:Lesson, 1831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鸦科(Corvidae)
中文属名:鸦属(Corvus)
繁殖区:古北界, 东洋界 : e, c China, n Vietnam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650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近危物种
Near Threatened(NT)
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有濒危或灭绝危险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白颈鸦体形比达乌里寒鸦大,全长约48cm。除颈背和胸有一白圈外,其余体羽全黑。成鸟的后头、翕的上部延伸至上胸白色,这些白羽基部灰色,羽轴亦灰色;其他体羽黑色;喉羽披针状;头和喉闪淡紫蓝光泽;初级飞羽外翈闪淡绿光泽。雌雄同色。幼鸟羽色与成鸟相似,但白色部分不著,而显土黄或浅褐色;黑色部分暗纯,且无紫绿色闪光。
虹膜褐色;嘴、跗蹠、趾、爪均黑色。
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包括整个欧洲、北回归线以北的非洲地区、阿拉伯半岛以及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岷山-秦岭-淮河以北的亚洲地区。),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
国内分布范围:中国华中、华南及东南,并至越南北部。
国内分布状况:常见,尤其在其分布区的南部。留鸟见于中国华东、华中及东南包括海南岛的多数地区。
栖息于平原、耕地、河滩、城镇及村庄。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以种子、昆虫、垃圾、腐肉等为食。常单独或成队活动,很少集群。
常见于平原、丘陵和低山,也见于海拔2500m左右的山地。多栖于开阔的农田、河滩和河湾等处,在地上,特别在新耕和施肥地上,缓步觅食。清晨飞到田野觅食,晚上很晚才飞回村旁或林缘的树上过夜。在地上觅食时常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不时扭头向四处张望。性机警,比其他鸦类更难接近,见人走近,离很远就飞走。鸣声较其他鸦类宏亮,常边飞边叫,似“kaar-kaar”声。栖止时,多伸颈鸣叫。
杂食性,大部分是动物性食物,包括鞘翅目金龟、步行虫、锹形虫、半翅目、鳞翅目幼虫以及蜗牛、泥鳅、小鸟等;植物性食物包括玉米、土豆、黄豆、小麦及草子。有时与大嘴乌鸦混群。以种子、昆虫、垃圾、腐肉等为食。常单独或成队活动,很少集群。
3~6月繁殖,在高大乔木或崖洞内营巢,产2—6枚卵,通常3—4枚,卵色淡蓝绿,具橄榄褐色条纹及块斑。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8年名录ver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