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白鹡鸰的外形特征、鹡鸰辨识、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4:14:53作者:百科知识库

白鹡鸰的外形特征、鹡鸰辨识、亚种分化、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白鹡鸰的图片

白鹡鸰(学名:Motacilla alba,英文名:White Wagtail)是鹡鸰科鹡鸰属的鸟类,中文俗名:白颤儿、白面鸟、白颊鹡鸰、眼纹鹡鸰。黑白相间(亚成鸟则是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亚种较多。属常见的鸟类,喜滨水活动,多在河溪边、湖沼、水渠等处,在离水较近的耕地附近、草地、荒坡、路边等处也可见到。在中国有广泛分布。飞行时并非直线飞行,而是一上一下地呈波浪式地飞行,行走的尾巴会不断上下摆动。以昆虫及种子为食。

中文学名:白鹡鸰

拉丁学名:Motacilla alba

英文俗名:White Wagtail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鹡鸰科(Motacillidae)

中文属名:鹡鸰属(Motacilla)

繁殖区:古北界 : 广泛分布, also w Alaska

非繁殖区:东洋界, 非洲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20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黑色

外形特征

白鹡鸰:形态特征图 白鹡鸰:形态特征图

白鹡鸰体长约20厘米。前额和脸颊白色,头顶和后颈黑色。体羽上体灰色,下体白,两翼及尾黑白相间。冬季头后、颈背及胸具黑色斑纹但不如繁殖期扩展。黑色的多少随亚种而异。

亚种dukhunensis及ocularis的颏及喉黑色,baicalensis颏及喉灰色,其余白色。亚种ocularis有黑色贯眼纹。

雌鸟似雄鸟但色较暗。亚成鸟灰色取代成鸟的黑色。

虹膜褐色;嘴及脚黑色。清晰而生硬的chissick声。

停栖时,尾常上下不停地摆动,有时还边走边叫,显得悠然自得。

亚成鸟

白鹡鸰亚成鸟的颜色和成鸟有较大差异,成鸟白色的地方,亚成鸟却是灰色。观鸟时注意辨识,以免将白鹡鸰亚成鸟错认成灰鹡鸰。

白鹡鸰亚成鸟,上体以灰色为主。 白鹡鸰亚成鸟,上体以灰色为主。 白鹡鸰幼鸟 白鹡鸰幼鸟亚种

白鹡鸰在我国有6个亚种,各亚种间羽毛黑色部分的多少和分布的部位有所不同。

白化个体 白鹡鸰白化个体,作者老等 白鹡鸰白化个体,作者老等

鹡鸰辨识

白鹡鸰与灰鹡鸰的区别

白鹡鸰与灰鹡鸰的区别:灰鹡鸰成鸟下体黄色、腿色浅,不会与白鹡鸰混淆。灰鹡鸰亚成鸟尾短、腰臀黄色、腿色浅。

灰鹡鸰成鸟:腰黄色,腿色浅(相比黑色还是比较浅的) 灰鹡鸰成鸟:腰黄色,腿色浅(相比黑色还是比较浅的) 灰鹡鸰幼鸟:腰黄色,腿色浅 灰鹡鸰幼鸟:腰黄色,腿色浅白鹡鸰与黄鹡鸰的区别

白鹡鸰与黄鹡鸰的区别:黄鹡鸰成鸟各亚种共同特征为整体黄色,不会和白鹡鸰混淆。黄鹡鸰亚成鸟相比白鹡鸰亚成鸟尾较短。

黄鹡鸰:整体黄色 黄鹡鸰:整体黄色 黄鹡鸰亚成鸟:下体白、腰灰色、腿黑色、尾较短 黄鹡鸰亚成鸟:下体白、腰灰色、腿黑色、尾较短白鹡鸰与黄头鹡鸰的区别

白鹡鸰与黄头鹡鸰的区别:黄头鹡鸰成鸟头部和下体为鲜艳的黄色,不会和白鹡鸰混淆。黄头鹡鸰亚成鸟相比白鹡鸰亚成鸟尾较短、耳羽同颈侧不相连。

黄头鹡鸰成鸟 黄头鹡鸰成鸟 黄头鹡鸰亚成鸟:腰灰色,腿黑色,尾较短 黄头鹡鸰亚成鸟:腰灰色,腿黑色,尾较短白鹡鸰与日本鹡鸰的区别

白鹡鸰白额亚种与日本鹡鸰的区别:外形高度相似,区别在于白鹡鸰白额亚种(又叫做白鹡鸰西南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alboides)眼先、眼周、眉纹白色。

白鹡鸰 白鹡鸰 日本鹡鸰:眼部白色眉纹,但眼周并非白色 日本鹡鸰:眼部白色眉纹,但眼周并非白色 日本鹡鸰:眼部特写,眼周黑色 日本鹡鸰:眼部特写,眼周黑色白鹡鸰与黑背鹡鸰(黑背白鹡鸰)的区别

白鹡鸰与黑背鹡鸰(又叫黑背白鹡鸰)的区别:黑背鹡鸰飞行时两翼大部为白色;白鹡鸰(不管什么亚种)飞行时两翼大部为灰色。站立时两者则很难区分,黑背鹡鸰中覆羽白色。

黑背白鹡鸰:飞行时两翼白色 黑背白鹡鸰:飞行时两翼白色 黑背白鹡鸰: 黑背白鹡鸰:

亚种分化

白鹡鸰普通亚种leucopsis 白鹡鸰普通亚种leucopsis

白鹡鸰包括11个亚种:

  • 白鹡鸰指名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alba
  • 白鹡鸰西南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alboides
  • 白鹡鸰东北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baicalensis
  • 白鹡鸰西部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dukhunensis
  • 白鹡鸰普通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leucopsis
  • 白鹡鸰黑背眼纹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lugens
  • 白鹡鸰灰背眼纹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ocularis
  • 白鹡鸰伊朗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persica
  • 白鹡鸰新疆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personata
  • 白鹡鸰摩洛哥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subpersonata
  • 白鹡鸰英国亚种,学名:Motacilla alba yarrellii

生活习性

白鹡鸰,<strong style=作者大连神雕" title="白鹡鸰,作者大连神雕" src="http://photo.niaolei.org.cn/uploads/201301/1358780288nbhm8sql.jpg" /> 白鹡鸰,作者大连神雕

白鹡鸰常单独成对或呈3~5只的小群活动。迁徙期间也见成10多只至20余只的大群。多栖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栖于小灌木或树上,多在水边或水域附近的草地、农田、荒坡或路边活动,或是在地上慢步行走,或是跑动捕食。遇人则斜着起飞,边飞边鸣。鸣声似‘jilin-jilin-’,声音清脆响亮,飞行姿式呈波浪式,有时也较长时间地站在一个地方,尾不住地上下摆动。

白鹡鸰大部份时间在地面活动,较少上树,行动时不象麻雀那样并脚跳跃,而是以很快的频率步行,长长的尾巴有上下摆动的习性;它往往成对活动,平时不常鸣叫,受惊飞起时发出轻柔的“唧唧”叫声,飞行轨迹呈忽高忽低的波浪形,很容易识别。

生境 白鹡鸰,标准照。作者大连神雕 白鹡鸰,标准照。作者大连神雕

喜欢在水边活动,主要栖息于河流、湖泊、水库、水塘等水域岸边,也栖息于农田、湿草原、沼泽等湿地,有时还栖于水域附近的居民点和公园。常见于中等海拔区,高可至海拔1500米。

食性

白鹡鸰是益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为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膜翅目、直翅目等昆虫,如象甲、蛴螬、叩头甲、米象、毛虫、蝗虫、蝉、螽斯、金龟子、蚂蚁、蜂类、步行虫、蛾、蝇、蚜虫、蛆、蛹和昆虫幼虫等。此外也吃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植物种子、浆果等植物性食物。

生长繁殖

营巢

白鹡鸰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中边等水域附近岩洞、岩壁缝隙、河边土坎、田边石隙以及河岸、灌丛与草丛中,也在房屋屋脊、房顶和墙壁缝隙中营巢,甚至有在枯木树洞和人工巢箱中营巢的。巢呈杯状,外层粗糙、松散,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和草根构成,内层紧密,主要由树皮纤维、麻、细草根等编织而成。营巢由雌雄亲鸟共同承担。

产卵

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通常为5~6枚,但也有每窝少至4枚和多至7枚的。卵灰白色、被淡褐色斑。孵卵由雌雄亲鸟轮流进行,但以雌鸟为主,孵化期12天。

育雏

雏鸟晚成性,孵出后由雌雄亲鸟共同育雏,14天左右雏鸟即可离巢。

地理分布

白鹡鸰:地理分布图 白鹡鸰:地理分布图

国内分布: 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很广,几遍布于全国各地。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东南沿海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岛越冬。

亚种personata繁殖于中国西北;亚种baicalensis繁殖于中国极北部及东北;亚种dukhunensis迁徙时有记录于中国西北;亚种ocularis越冬于中国南方包括海南岛及台湾。

国外分布: 在国外分布也很广,几遍布于整个欧亚大陆和非洲,从冰岛、英伦三岛、北欧,往南到西班牙、地中海、摩洛哥、北非,往东经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波斯湾、高加索、阿拉伯、中东、中亚、西南亚、西伯利亚,一直到太平洋沿岸、朝鲜和日本。

保护现状

白鹡鸰在我国分布广、数量丰富,是我国常见夏候鸟之一,又主要以昆虫为食,在植物保护中意义较大,应注意保护。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三有保护鸟类。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