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灰背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3:33:12作者:百科知识库

灰背鸥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生长繁殖、地理分布、保护现状 灰背鸥的图片

灰背鸥(学名:Larus schistisagus,英文名:Slaty-backed Gull)为鸥科鸥属的鸟类。背部深灰色。习性为典型的大洋鸥特性。在中国大陆,分布于东北、山东、福建、广东、云南等地。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灰背鸥

拉丁学名:Larus schistisagus

英文俗名:Slaty-backed Gull

命名作者:Stejneger, 1884

中文目名:鸻形目(Charadriiformes)

中文科名:鸥科(Laridae)

中文属名:鸥属(Larus)

繁殖区:古北界 : ne, e coast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417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白色

次要羽色:灰色

外形特征

灰背鸥:形态特征图 灰背鸥:形态特征图 灰背鸥:形态特征图 灰背鸥:形态特征图

体大(61厘米)、背部深灰色的鸥。腿粉红色,嘴黄色上具红点。似银鸥的复合体但上体灰色更深,腿更显粉红。白色月牙形肩带较宽。肩羽和次级飞羽具更宽的白色尖端。

冬季成鸟:头后及颈部具褐色纵纹,尤以眼周和后枕较密。

第一冬鸟:比多数银鸥色深,尾完全深褐。翅有显著的淡色横斑。

虹膜-黄色;嘴-黄色,上具红点;脚-深粉色。

叫声:似银鸥。

灰背鸥:第一冬鸟 灰背鸥:第一冬鸟 灰背鸥:第一冬鸟飞行图 灰背鸥:第一冬鸟飞行图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灰背鸥和黑尾鸥的区别:灰背鸥嘴黄色带红点,黑尾鸥嘴黄色嘴尖黑色带红点。灰背鸥尾白色,初级飞羽黑色,翼尖收拢时易误认为尾黑色,飞行时和黑尾鸥的黑尾区别明显。

生活习性

灰背鸥 灰背鸥

灰背鸥栖息于海滨沙滩,岩石海岸、岛屿及河口地带,迁徙期间也见于内陆河流与湖泊。成对或成小群活动。非繁殖期有时也集成大群。

灰背鸥春季刚到繁殖地时,由于冰雪还未完全融化,主要以死鱼和其它动物尸体为食。夏季主要食地上的鼠类、蜥蜴、昆虫和动物尸体。此外也在水上捕食小鱼、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水生脊椎和无脊椎动物。

生长繁殖

灰背鸥 灰背鸥

灰背鸥的繁殖期为5~7月。常成松散的小群营巢。通常置巢于海岛和海岸悬岩上,多紧靠悬岩边。巢主要由枯草构成,内垫有羽毛。每窝产卵2~3枚。卵的颜色为橄榄绿色或赭色,被有褐色或黑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67~81×48~54毫米。

地理分布

灰背鸥:地理分布图 灰背鸥:地理分布图

灰背鸥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萨哈林岛、日本北海道和本洲。越冬于日本南部,琉球群岛和我国辽宁南部,山东威海、烟台、福建、广东、香港和台湾。迁徙期间见于黑龙江和吉林。

分布范围: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沿海及日本北部。分布广及太平洋西北部。越冬在日本及朝鲜沿海。

分布状况:冬季甚常见于沿海地区,见于中国哈尔滨附近及旅顺、河北(北戴河)、山东(威海及烟台)、福建、广东、香港、海南岛和云南(石屏)。

保护现状

灰背鸥 灰背鸥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标签: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