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栗耳鹀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更新时间:2023-02-08 13:21:22作者:百科知识库

栗耳鹀的外形特征、亚种分化、地理分布、生活习性、保护现状 栗耳鹀的图片

栗耳鹀(学名:Emberiza fucata,英文名:Chestnut-eared Bunting)是鹀科鹀属的鸟类,又叫赤胸鹀,俗名高粱颏儿、赤脸雀。是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繁殖期雄鸟具有栗色耳羽,颈部黑色颊纹图案独特,具棕色胸带。分布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缅甸、印度、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从东北、经沿海至华南、海南、四川、贵州等地,多生活于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以及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在中国大部可见。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西伯利亚。

中文学名:栗耳鹀

拉丁学名:Emberiza fucata

英文俗名:Chestnut-eared Bunting

命名作者:Pallas, 1776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鹀科(Emberizidae)

中文属名:鹀属(Emberiza)

繁殖区:古北界 : c, e

非繁殖区: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1312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外形特征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

体型略大(16厘米)的鹀。

繁殖期雄鸟:的栗色耳羽与灰色的顶冠及颈侧成对比;颈部图纹独特,为黑色下颊纹下延至胸部与黑色纵纹形成的项纹相接,并与喉及其余部位的白色以及棕色胸带上的白色成对比。

雌鸟及非繁殖期雄鸟:相似,但色彩较淡而少特征,似第一冬的圃鹀但区别在耳羽及腰多棕色,尾侧多白。亚种arcuata雄鸟较指名亚种色深而多彩,且项纹黑色重,上背黑色纵纹较少,棕色胸带较宽。相似亚种kuatunensis色深且上体较红,具狭窄的胸带。

虹膜-深褐;嘴-上嘴黑色具灰色边缘,下嘴蓝灰且基部粉红;脚-粉红。

叫声:于矮丛顶上作叫,鸣声较其他的鹀快而更为嘁喳,由断续的 zwee声音节加速而成嘁喳一片,以两声triip triip收尾。叫声为爆破音pzick而似田鹀。

亚种分化

栗耳鹀 栗耳鹀

栗耳鹀指名亚种fucata

栗耳鹀挂墩亚种kuatunensis

栗耳鹀西南亚种arcuata

地理分布

栗耳鹀地理分布图 栗耳鹀地理分布图

分布范围:喜马拉雅山脉西段至中国、蒙古东部及西伯利亚东部;越冬至朝鲜、日本南部及印度支那北部。

分布状况:常见于中国东北(fucata),华中、西南及西藏东南部(arcuata);不甚常见并繁殖于江苏南部、福建及江西(kuatunensis)。越冬在台湾及海南岛,候鸟途经华东大部。

生活习性

栗耳鹀 栗耳鹀

具本属的典型特性。冬季成群。喜栖于低山区或半山区的河谷沿岸草甸,森林迹地形成的湿草甸或草甸加杂稀疏的灌丛。

保护现状

栗耳鹀 栗耳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本文标签:进入轨道  jinruguidao  鸟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