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3:13:01作者:百科知识库
蓝脚鲣鸟(学名:Sula nebouxii,英文名:Blue-footed Booby)是鲣鸟科鲣鸟属的鸟类。
蓝脚鲣鸟(拉丁名:Sula nebouxii,英文名:Blue-footed Booby)又叫结巴鸟,是一种大型的热带海鸟,蓝脚鲣鸟长着一双蓝色的脚蹼,这种蓝脚鲣鸟分布在从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到秘鲁北面的太平洋地区。
中文学名:蓝脚鲣鸟
拉丁学名:Sula nebouxii
英文俗名:Blue-footed Booby
命名作者:Milne-Edwards, 1882
中文目名:鲣鸟目(Suliformes)
中文科名:鲣鸟科(Sulidae)
中文属名:鲣鸟属(Sula)
繁殖区:太平洋 : ec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中文名:蓝脚鲣鸟
拉丁名:Sula nebouxii
英文名:Blue-footed Booby
界:动物界 Animalia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鸟纲 Aves
目: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科:鲣鸟科 Sulidae
属:鲣鸟属 Sula
北美地区
包括美国、加拿大、格陵兰、百慕大群岛、圣皮埃尔和密克隆群岛及墨西哥境内北美与中美洲之间的过渡地带。
中美洲
地处北美与南美之间,包括危地马拉、伯里兹、洪都拉斯、萨尔瓦多、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巴拿马、巴哈马、古巴、海地、牙买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达、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圣卢西亚、巴巴多斯、格林纳达、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等国家和地区。
南美洲
包括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乌拉圭以及马尔维纳斯群岛(也称福克兰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也称科隆群岛)。
中国仅有太平洋亚种,数量非常稀少,至今(截止2009年)仅见于中国台湾的钓鱼岛和赤尾屿。
蓝脸鲣鸟也是大型海鸟,体形比红脚鲣鸟和褐鲣鸟还要大,体长为80厘米。嘴长粗而尖,呈圆锥状,翅膀较为狭长,脚粗而短。它的身体上的羽毛也均为白色,飞羽为黑色,尾羽有14枚,呈楔形,也是黑色,与红脚鲣鸟的白色尾羽不同,而且嘴、脸、眼睛和脚等的颜色也都与红脚鲣鸟不同。雄鸟的嘴为亮黄色,雌鸟的嘴为暗黄绿色。脚为灰色,眼睛为金黄色,在黑色的脸上显得极为醒目。
成鸟特征为前额及翼上覆羽白色,背白,头白而具黑色斑纹。幼鸟似褐鲣鸟但具白色领环,上体褐色较浅,翼下具横斑。蓝脚鲣鸟不怕人,所以很容易被人抓住,还因此得了一个不好听的名字——笨鸟。
蓝脸鲣鸟为留鸟,主要栖息于热带海洋、海岬和岛屿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数时间都在海上活动。善于飞行和游泳,常呈小群飞行于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游泳,有时为了追觅食物飞到离海岸很远的地方。主要以各种鱼类,特别是飞鱼为食,也吃乌贼和甲壳类。
蓝脚鲣鸟捕鱼的本领非常高。它们在水面30米高的地方飞行,一旦发现爱吃的鱼,就收拢双翅,头朝下,像一颗流星溅入湛蓝的大海。入水时产生的巨大声响,能把水面以下1.5米处左右游动的鱼震晕,这时鲣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钻入水里,用双翅和带有蹼的脚拨水,在水中快速游动觅食。鲣鸟一咬住鱼,便在水下把鱼吞入腹中,然后浮出水面。为了抗击强大的冲击力,蓝脚鲣鸟的头变得非常坚硬。
蓝脸鲣鸟营巢于大而平坦的海岬和与海岛上,成群在一起营巢。领域性较强,通常每个小的群体所占据的巢域面积在50平方米以上。每窝产卵2枚,通常在产完第一枚卵后,相隔6天左右才产第二枚卵,因此当第二枚卵孵出时,第一枚卵孵出的雏鸟已经长得相当大了,如果它发育正常,就几乎霸占了大部分食物,使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无法成活,所以只有当第一枚卵孵化失败,或者第一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未能成活时,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雏鸟才有机会得到正常的生长发育。
孵化期通常为43天左右。雏鸟为晚成性,虽然生长很快,到1.5—2个月时体重已经接近成鸟,但还不能飞行,一直要到大约4个月以后翅膀才能长成,离巢飞翔,通常在加利福尼亚海湾繁殖后代。
蓝脚鲣鸟已是濒危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