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车站信号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03:12:21作者:百科
[拼音]:zhijin
[外文]:brocade
用染好颜色的彩色经纬线,经提花、织造工艺织出图案的织物。
沿革中国丝织提花技术起源很早。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铜觯(饮酒器皿)、铜钺(兵器)上附着丝织物残痕表明,早在殷商时代,中国已有丝织物。西周末至东周之际,丝织物中已出现织锦,花纹五色灿烂,华丽美观。《诗经》、《礼记》等史籍中已有锦衾、重锦、衣锦等记载,表明当时织锦的织造已臻于成熟,工艺也达到较高水平。汉代设有织室、锦署,专门织造织锦,供宫廷享用。山东临淄(今淄博)和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等地是织锦著名产地。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织锦作为贡赋,并设有服官,监督生产。自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后,中国织锦通过丝绸之路传往波斯(今伊朗)、大秦(古罗马帝国)等国。中国织锦对沟通中国与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国时,四川蜀锦取代了河南襄邑织锦,成都成为重点产区。蜀锦不仅是蜀国军需的主要来源,而且是与北方魏国、南方吴国贸易的重要商品。唐代官府所属织染署下设有织锦作坊。除蜀锦外,广陵(今江苏扬州)也成为织锦的另一个重要产区。贞观年间(627~649),窦师伦督造蜀锦,织造对雉、斗羊、翔凤等图案,流行一时,称为绫阳公样。在织造工艺上,由经线起花的经锦改进为纬线起花的纬锦,质地致密,图案复杂,轮廓清晰,色彩更加鲜明。这一时期,出现了在织锦上采用退晕手法,即以不同深浅的彩色经纬线,由浅入深,或由深入浅地织造各种图案,如联珠团窠、宝仙花、双鸟、双鹿、对马、龟背、龙、虎、团花等,色彩华丽,布局灵巧而新颖。北宋时期,宫廷在汴京(今河南开封)等地设立规模很大的织造工场,织造各种绫锦。南宋,织锦重点产区移至江南的苏州、杭州。宋代的织锦,色彩文静淡雅,退晕色彩多至5层;图案有折枝花、鸟禽,风格写实生动;有的以几何纹为锦地,然后在锦地上作花卉图案,称为锦上添花。蜀锦在宋代仍有一定声誉,特别是以灯笼图案为主的灯笼锦,穿插折枝花等,组成庆贺丰收的场面,所以又称庆丰登锦,对明清两代的灯笼锦有很大影响。元代是中国历史上大量织造织金锦的时代。据《元史》记载,当时俘虏了西域的织金锦工匠,并吸收波斯织金锦的长处,大量织造纳石失(一种加金的丝织物),即织金锦。宫廷在大都(今北京)、弘州(今河北阳原)、新疆等地设立织染局、织染提举司,机构庞大,集中了大批优秀工匠。根据《元典章》记载,织锦的图案有麒麟、狮、豹、虎、海马等兽类,反映了蒙古族以畜牧为生的习俗。明清两代织锦生产集中在江苏南京、苏州,除了官府的织锦局外,民间作坊也蓬勃兴起,形成江南织锦生产的繁荣时期。南京织锦(又称云锦),质地厚实,花卉图案大,配色讲究深浅层次变化,并以妆花锦、织金锦为名。苏州织锦质地薄,配色文静柔和,图案多模仿宋锦。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福建漳州织锦工匠林洪改革工艺,创造以4层经线和2层纬线织成的双层织锦,其正反两面图案相同,而图案色和地色则正好相反,质地柔软,色彩淡雅,正反两面都可使用。清代织锦有的借鉴了少数民族、外国织锦的图案,创造了小簇花金锦(因借鉴西北回族织锦的图案,所以又称回回锦),日本的倭式小花锦以及法国洛可可(rococo)式的大花草串枝锦等。20世纪20年代,浙江杭州兴起以风景、人物肖像为主要题材的织锦,即都锦生织锦(见杭州织锦)。
工艺织锦大多采用传统提花工艺和木制花楼织机,但由于品种不同而有所区别。宋锦、土家族织锦采用通经断纬的工艺,即分段调换彩色纬线,使色彩更加丰富。杭州都锦生织锦采用铁制提花机。
品类有南京云锦、四川蜀锦、苏州宋锦、杭州织锦等,以及少数民族的传统织锦,如海南黎族的黎锦、广西壮族的壮锦、云南傣族的傣锦以及瑶锦、侗锦、苗锦、土家锦、爱得利斯锦等。爱得利斯锦是新疆维吾尔族妇女们最喜爱的织锦,经纬线全以丝线织成,用以制作统裙。产区主要在喀什、莎车、洛甫、和田等地,风格各异。喀什和莎车的织锦布局严谨,图案精细,喜用对比色,色彩绚丽;和田和洛甫的织锦图案粗犷奔放,在色彩上注重黑白对比效果,有时在图案中点缀小面积明亮色彩,使之富有变化,简洁而明快。爱得利斯锦的图案多为树木、水、梳子和传统的巴达姆纹样,这是古代维吾尔族信奉萨满教,崇拜树神、水神的宗教意识的反映。其他少数民族织锦,如黎锦、壮锦等,则多以丝线为经,棉线为纬织造而成,产品精美,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960年以来,中国织锦在继承、发扬传统织锦的基础上,恢复了南京云锦的妆花锦和蜀锦的浣花锦、锦上添花锦、八答晕锦,并且生产了窗帘、沙发套、枕套、被面、台毯、靠垫、床罩、提包、民族服装用料等新品种,既有传统特色,又具有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