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20:19:41作者:百科
[拼音]:wu'erduyu wenxue
巴基斯坦、印度用乌尔都语创作的文学。乌尔都语在巴基斯坦列为国语;在印度主要为北方穆斯林所使用,被列为官方语言之一。乌尔都语文学渊源于波斯古典文学,于11、12世纪开始发展。它的第一个诗人是阿密尔·霍斯陆(1253~1325),他首先运用波斯古典诗歌的格律和音韵写诗,曾被誉为“印度的鹦鹉”,著有诗集《哈里格·巴里》。15至17世纪,乌尔都语文学在德干、比贾布尔、戈尔康达、维杰亚讷格尔各穆斯林王国得到发展,波斯语文学中的双行诗、四行诗以及抒情诗、哀挽诗、颂诗等诗体,都在乌尔都语文学中广泛流行。著名诗人有穆罕默德·古利·古特布·夏赫(1581~1611),他创作了第一部反映德干现实生活的诗集《古特布·夏赫诗集》。比贾布尔的著名诗人易卜拉欣·阿迪尔·夏赫(1580~1627)创作的歌集《九歌》,具有古代印度文学和音乐的传统。德干著名诗人瓦里(1668~1744)的诗常为人所模仿,他的《瓦里诗集》开一代诗风。此后由于德干王国丧失独立,乌尔都语文学中心转移到印度北方德里,形成德里诗派。这一派的诗人有夏赫·阿布鲁(1692?~1747)、西拉杰·乌德·丁·阿尔祖(1689~1756) 、夏赫·哈蒂姆(1699~1791),以及密尔·特基·密尔(1722~1810),他的抒情诗集《爱情的火焰》和《爱情的海洋》富有浪漫主义色彩。18世纪末的散文作品,如童话和故事,大多根据梵文古典文学和波斯文学加以改写,其中流传至今的有密尔·阿门的小说《花园与春天》(1803)。诗人米尔扎·迦利布(1797~1869)的《迦利布书札》,则被认为是乌尔都语散文的范本。
随着莫卧儿帝国的崩溃,德里诗派也走向没落,许多诗人、作家纷纷离开德里前往勒克瑙,随后形成了以风格绮丽婉约著称的勒克瑙诗派。朗金(1755~1834)、简·萨哈布(?~ 1897)等人写作的艳情诗风靡一时。诗人纳兹尔·阿格巴拉巴迪(1735~1830)则极力加以反对,他采用民间语言写诗。
由于英国在印度北方的统治,乌尔都语文学中心又曾一度转移到德干和兰普尔。成就显著的诗人有阿密尔(1828~1900),著有诗集《彼岸的明镜》;米尔扎·达格(1831~1905),著有诗集《达格的花园》;以及达斯利姆(1820~1911)、贾拉尔(1884~1909)等人。
19世纪末乌尔都语文学进入启蒙主义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1857至1859年民族起义失败后激烈动荡的社会。当时有的作家主张维护旧的文化传统,有的主张全盘模仿西方,又有的倡导革新。重要的作家有为现代乌尔都语文学奠定基础的赛义德·艾赫默德·汗(1817~1898),诗人哈利(1837~1914,著有《哈利六行诗集》)和小说家艾赫默德·纳兹尔(1836~1912),他的小说《新娘的明镜》描写了中产阶级的生活。
20世纪初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文学作品也反映了民主思想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作家力图以传统的形式描写新的时代和现实生活。杰出的诗人穆罕默德·伊克巴尔(1877~1938)的爱国诗篇对现代乌尔都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集有《驼队的铃声》(1924)、《杰伯列尔的羽翼》(1935)、《格里姆的一击》(1936)、《汉志的赠礼》(1938)等。普列姆昌德(1880~1936)首先描写农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萨加德·查希尔(1905~1973)等人的短篇小说合集《星火》(1933)批判了宗教、道德和传统习俗。作家苏德尔辛、阿里·阿巴斯·侯赛尼、哈米杜拉·阿弗萨尔等人在普列姆昌德的影响下,大多描写城乡劳动者。萨达特·哈森·曼杜(1912~1955)的作品,除了少数属于自然主义速写式的短篇小说外,多数描写下层人民的生活,刻划他们被压抑的颓废的自卑的心情。在诗歌方面,诗人费兹·艾赫默德·费兹(1911~ )、马赫杜姆·莫希乌丁(1908~1969)、阿里·萨尔达尔·贾弗里 (1913~ ) 、艾赫默德·纳迪姆·卡斯密(1916~ )等人创作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新诗歌。30年代,米拉季(1910~1949)与努尔·穆罕默德·拉希德(1910~ )等人的诗作模仿西方流派,有形式主义的倾向。
印度获得独立以及印巴分治以后,有不少小说描写分治后印巴人民的苦难,例如艾·纳·卡斯密的短篇小说《帕尔密夏尔·辛格》、塔基瓦尔·萨姆里的中篇小说《血染田野》、克里山钱达尔(1914~1977)的中篇小说《叛徒》、霍·艾·阿巴斯的短篇小说《阿旃陀》等。
印度独立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内阶级矛盾渐趋尖锐,有不少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的阶级斗争和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暴露了社会的黑暗面,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印度作家克里山钱达尔的中篇小说《当田野苏醒的时候》描写特伦加纳的农民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拉·辛·贝迪的中篇小说《一条肮脏的被单》描写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霍·艾·阿巴斯的中篇小说《四颗心──四条道路》(1959)塑造了建设新印度的劳动者的形象。女作家库拉杜尔·艾因·海达尔 (1927~ )的著名小说《火河》(1959)涉及印度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美学和历史,力图表达印度文化面貌。肖格特·赛迪基的小说《真主之乡》通过一个流浪儿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获得1960年巴基斯坦文学最高奖──阿达姆吉文学奖。女作家哈蒂嘉·麦斯杜尔(1927~ )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庭院》(1962)获得1963年阿达姆吉文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乌尔都语诗歌创作中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不少诗人仍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印度诗人阿里·萨尔达尔·贾弗里的诗集《又是一场梦》(1965)反映了印度人民的觉醒。巴基斯坦诗人费·艾·费兹的诗集《诉怨》(1941)、《风之手》(1953)、《狱中诗抄》(1956)、《压在石下的手》(1965)都很著名。巴基斯坦诗人艾·纳·卡斯密在40年代以后深入乡间描写农民、船工、牧人的劳动与生活,作品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因而有“旁遮普的乡村歌手”之称,1963年以新诗集《忠诚的大地》获基尔迪巴基斯坦作家奖。巴基斯坦诗人贾法尔·塔希尔的诗作《七个国家》(1962)获1963年阿达姆吉文学奖。印度诗人阿赫德尔·乌尔·爱曼的诗作《回忆》获1963年印度文学院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