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20:07:34作者:百科
[拼音]:Shitelimate
[外文]:Erwin Strittmatter (1912~ )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 1912年8月14日生于施普伦贝格。父亲是面包师。曾充当饭店服务员、饲养员、司机和辅助工人,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征入伍,战争快结束时离开军队,漂泊他乡。1945年回到家乡,在土地改革中分得土地。1947年任当地 7个小村的联合村长。后任森夫滕贝格地方报纸的编辑,不久成为专业作家。他一直住在农村,和农民一起生活劳动。1959至1961年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作家协会第一书记,多次获国家奖金和其他奖金。
施特里马特的作品绝大部分描写农村生活。第一部长篇小说《赶牛车的人》(1950)描写农村无产阶级的生活,展示了德国从威廉时代到法西斯上台这半个世纪的农村阶级关系。短篇小说集《一堵墙倒塌了》(1953)共收 8篇短篇小说和速写,作者以简练的文笔,描写了随着农村阶级关系的变革而引起的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猫儿沟》(1954)是他的第一部剧作,是一出四幕诗体喜剧,1953年由布莱希特领导的柏林剧团上演,博得好评,获国家奖金。剧本围绕着农村一条新的公路的建设,展开了富农及其追随者与进步力量之间的冲突,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村阶级斗争的新形势。 5年后,作者又加写了一场《1958年的猫儿沟》(1958),以表现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进展。剧本《荷兰人的未婚妻》(1960年演出,1961年出版),通过一个农村雇工的女儿在战争结束前后 3年内爱情上的遭遇,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与阶级问题紧密相连,政治上的选择与私生活的处理常常是不可分割的。剧中虽然描写了对抗性矛盾,但女主人公汉娜与她的同志、朋友之间的矛盾却占了重要地位。这出戏被认为是东德60年代戏剧发展的序幕。剧本发表后,曾在文艺界引起争论。
施特里马特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获1955年国家奖金的《丁柯》(1954)是他的代表作。小说以1948至1949年土地改革后的下劳西茨农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丁柯的观察,揭示了农村经济关系的变革以及随之而来的传统小农思想与集体化道路之间的矛盾斗争。丁柯的祖父、翻身农民克拉斯凯摆脱不掉旧生产方式的影响,一心走个人发家致富道路,同丁柯的父亲、热心于农村改革的恩斯特发生了矛盾。老克拉斯凯无法适应新的生产方式,不但没有成为土地的主人,反而成了土地的奴隶,终于劳累致死。他的死既象征着旧思想的必然灭亡,也预示着合作化是农民应走的道路。小说结构朴实,语言生动,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1957年被改编成电影。
施特里马特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创奇迹的人》继承了德国“发展小说”的传统。第一卷(1957)叙述贫苦的农村青年施坦尼斯劳斯·比德纳从1909至1943年法西斯灭亡前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对这个时期的德国社会特别是对德国小资产阶级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作者把现实主义的描写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幅生活气息十分浓郁的画面。第二卷(1973)继续叙述施坦尼斯劳斯的发展道路,在直接描写之中穿插着许多回忆。第三卷于1980年出版后,因对国内生活的描写带有强烈的社会批评性,引起文艺界的争论。
施特里马特的另一部长篇小说《奥勒·毕恩科普》(1963)围绕奥勒·毕恩科普的遭遇,表现了1951至1959年间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复杂的斗争。主人公奥勒·毕恩科普是农村中的基层干部,他在带领农民实现合作化的过程中,遇到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但他百折不挠,终于挫败了阶级敌人,取得了合作化运动的胜利。他的革新倡议也曾受到教条主义者和官僚主义者的阻挠,他在气愤中病累致死。这部作品揭露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矛盾,批判了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在广大读者中引起热烈的讨论。施特里马特以这部小说的成就,于1964年第三次获国家奖金。
施特里马特的短篇小说,较著名的有《舒尔采霍夫的流水帐》(1967)、《九月的一个星期二》(1969)、《一百的四分之三个小故事》(1971)等。
施特里马特是个政治上敏锐、艺术上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家,他善于捕捉生活中推动社会进步的因素,热情地加以歌颂;对于阻碍社会进步的现象,进行旗帜鲜明的批判。他在题材和主题方面的成就,常常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争论,成为推动文学创作发展的力量。他善于运用语言并塑造农民形象。作品风格朴实,富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和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