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3:41:40作者:百科
[拼音]:Tu’erqi lishi
[外文]:history of Turkey
土耳其共和国位于亚洲西部,地跨欧、亚两洲,大部分在小亚细亚半岛上。东北邻苏联,东接伊朗,东南与伊拉克、叙利亚接壤,西与西北和希腊、保加利亚邻接,西及西南临爱琴海和地中海,北濒黑海。面积780576平方公里。人口5140万(1985),其中土耳其人占90%,库尔德人占 6.9%。99%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其中绝大多数属逊尼派。官方语言为土耳其语。首都安卡拉。
奥斯曼帝国的崛起土耳其民族源于中亚西突厥乌古斯人的游牧联盟。11世纪下半叶以塞尔柱人为首的突厥部落开始征服并迁居小亚细亚各地,建立了罗姆苏丹国等政治实体。13世纪中叶蒙古人入侵小亚细亚,罗姆苏丹国沦为蒙古人的藩属。乌古斯人与小亚细亚原有居民希腊人等逐渐融合,开始了土耳其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13世纪也是小亚细亚伊斯兰化的重要阶段。
13世纪30年代,乌古斯人卡伊部落首领埃尔托格鲁尔从罗姆苏丹处获得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封地瑟于特(布尔萨与比累季克之间)。瑟于特遂成为奥斯曼国家的发祥地。埃尔托格鲁尔之子奥斯曼一世蚕食拜占廷帝国领土,奠定了奥斯曼国家的雏形。奥斯曼之子奥尔汉统治时期(1326~约1360)奥斯曼土耳其人开始进行扩张,首先夺取布尔萨(1324),后又攻占尼西亚(1331)、尼科美底亚(1337)、斯库塔里(1338),势力达于马尔马拉海以及加利波利半岛。奥尔汉之子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进军东南欧,占领色雷斯和马里查河流域,定都埃迪尔内。后又在科索沃战役(1389)中大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匈牙利联军。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征服多瑙河以南的巴尔干地区,初步统一了小亚细亚各突厥人公国。1402年中亚的帖木儿率军入侵小亚细亚,在安卡拉战役中大败土耳其军。巴耶塞特一世被俘身亡。此后巴耶塞特一世诸子为争夺王位进行混战,直到1413年穆罕默德一世即位。(见彩图)
1451年穆罕默德二世即位后,立即准备进攻君士坦丁堡。1453年灭亡了延续千年之久的拜占廷帝国。君士坦丁堡(后改称伊斯坦布尔)成为奥斯曼帝国的新都。穆罕默德二世制定法典,完善帝国的行政管理制度,对非穆斯林臣民实行宗教团体自治的米勒特制,从而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向外扩张的实力。西帕希(蒂马尔领主)封建骑兵和耶尼切里步兵是向外扩张的主要军事力量。庞大的封建军队和先进的军事装备(毛瑟枪和火炮)保证了扩张的胜利进行。谢利姆一世东征伊朗,在恰尔德兰击败萨非王朝的军队(1514);嗣后又扫平马木留克王朝而称霸于叙利亚和埃及。奥斯曼苏丹成为穆斯林世界的首脑-哈里发。谢利姆二世在位期间(1524~1574),曾征服塞浦路斯,击败西班牙、威尼斯和教皇的联合舰队。苏莱曼一世继续向外扩张,先后6次出征匈牙利,围攻奥地利京都维也纳(1529)(见彩图),数次远征伊朗,夺取巴格达(1639)。奥斯曼军事封建帝国极盛时,领土北面从奥地利边界直至俄国境内,西界非洲摩洛哥,东迄亚洲高加索和波斯湾,南境一直伸入非洲内地,囊括今欧、亚、非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土地,领土面积约600万平方公里。
奥斯曼帝国的衰落与覆灭苏莱曼一世后的 200多年间,奥斯曼帝国渐趋衰落。16世纪末叶,蒂马尔制开始解体,蒂马尔数目增多,提供的兵员却减少,西帕希的军事重要性下降,统治集团内部重新分配土地的斗争加剧;耶尼切里军纪涣散,政治地位日高,擅揽大权。17世纪,地方开始形成新的封建主阶层-阿扬,加强了帝国的封建分散性。欧洲价格革命的影响波及奥斯曼帝国,既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又加深了帝国的财政危机。帝国在对外战争中连遭败北,1683年远征维也纳以惨败告终,1699年被迫签订割地的《卡尔洛维茨和约》。西方列强乘机通过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同时,奥斯曼苏丹的专制统治,激起人民强烈不满。16~17世纪的杰拉里运动,动摇了帝国的统治基础。1730年首都伊斯坦布尔爆发的帕特罗纳·哈利尔起义,表明帝国内部的矛盾已十分尖锐。18世纪末的两次俄土战争,充分暴露了帝国的虚弱本质。巴尔干被压迫民族谋求独立的起义,也加速了奥斯曼帝国的瓦解进程。
帝国覆灭的危险,促使一些政治家寻求摆脱危机的道路。谢利姆三世推行“新制”改革,其重点是加强军事实力,仿照欧洲建立一支新军。1807年5月耶尼切里兵团发动叛乱,废除“新制”。1826年6月苏丹马赫穆德二世歼灭耶尼切里兵团,重建新军;还废除蒂马尔制,开设军校,提倡世俗教育,整顿税制。土耳其在俄土战争(1828~1829)、两次土埃战争(1831~1833;1839~1841)中的失败,1839年英、法、俄、奥、普五国联合干预土埃冲突,促使帝国政治家进一步推行改革,谋求巩固封建统治,消除基督教徒臣民的不满和反抗,防止列强干涉内政。1839年11月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1839~1861在位)颁布坦齐马特敕令,宣布帝国臣民不分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其生命、财产、名誉均受保障等原则。在穆斯塔法·赖希德帕夏(1800~1858)领导下,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制定刑法、商法等法典,召集地方代表会议,推行世俗教育体制等。1856年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再次下诏,重申改革的决心。这些改革收效甚微,却扩大了西方列强在土耳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影响。
克里木战争后,奥斯曼帝国对列强的政治经济依赖日益加强,阿拉伯和巴尔干地区的民族运动继续蔓延。一部分自由派人士认识到坦齐马特不足以救国,从60年代初起,逐渐形成了新奥斯曼人的君主立宪运动。1876年5月,具有革新思想的米德哈特帕夏等人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1861~1876在位),立穆拉德五世。同年8月,穆拉德五世因神经错乱被废,他的弟弟、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之子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继位。12月23日,即列强君士坦丁堡国际会议开幕当天,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迫颁布帝国第一部宪法。宪法规定实行两院制,全体奥斯曼臣民一律平等,苏丹拥有任免大臣、统师军队、对外宣战媾和、召集或解散议会等权力。1878年2月,苏丹利用帝国在俄土战争(1877~1878)中失败之机,宣布解散议会,恢复了专制统治。
立宪运动失败后,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对内专制独裁,镇压一切改革和进步活动;对外屈从帝国主义,出卖主权。土耳其最终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1881年苏丹颁布《穆哈雷姆敕令》,宣布建立奥斯曼国债管理处,接受它对国家财政的监督。国债管理处及奥斯曼帝国银行、列日烟草专卖公司、铁路租让权、外资控制的市政工矿企业等,成为外国资本家操纵帝国财政经济命脉的工具。突尼斯、埃及等大片属地被列强肢解。
19世纪末,土耳其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些变化。烟草、棉花等经济作物的产量成倍增长,农村阶级分化加速;商品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以商业资产阶级为主体的土耳其民族资产阶级正在形成,受资产阶级思想教育的知识分子队伍有所扩大。在这种情况下,资产阶级要求立宪自由和反对外国干涉的运动有了新发展,并逐渐与农民反封建斗争和少数民族解放运动相融合。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人在马其顿发动革命,很快结束了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的专制统治(见土耳其革命)。由于民族资产阶级极端软弱,它无力解决革命所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
青年土耳其党人执政后的经济、文化等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愿望。工业奖励政策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土耳其学社、土耳其人家园的活动促使民族意识的增长。由于历史、社会等原因,青年土耳其党人很快选择德、奥集团作靠山。1914年8月2日,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天,奥斯曼帝国同德国秘密缔结同盟条约,承担了对协约国作战的义务。10月底恩维尔帕夏又默许德国人操纵的军舰在黑海炮击俄国军舰和港口,造成参战的既成事实。1918年10月,奥斯曼帝国战败投降,30日同协约国签订《摩德洛斯停战协定》。协约国开始实施大战期间缔结的瓜分土耳其的密约。1920年8月10日,协约国迫使苏丹政府在《色佛尔条约》上签字,奥斯曼帝国寿终正寝。
土耳其共和国在民族危亡关头,爱国军官穆斯塔法凯末尔·阿塔图尔克于1919年领导土耳其人民开展反对帝国主义和奥斯曼封建王朝的民族解放斗争,先后在埃尔祖鲁姆和锡瓦斯召开民族主义组织代表大会,成立了全国性的保护权利协会及其领导机构代表委员会。1920年4月凯末尔在安卡拉召开大国民议会,正式成立了以他为首的政府。1922年9月土军击溃入侵的希腊军,收复伊兹密尔,取得了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1923年7月土耳其与英、法、德、日等国签订《洛桑条约》,从而获得了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见凯末尔革命)
独立战争胜利后,凯末尔立即推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1922年11月废除苏丹制;1923年10月29日宣布成立土耳其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首任总统。不久又废除哈里发制,实行政教分离,采用资产阶级的民法、刑法和商法,进行文字改革,努力发展民族经济。土耳其在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一些进步。在国际事务中,土耳其推行独立自主的民族政策,注重区域安全,改善与邻国关系,极力与苏、英、法以及德、意等保持友好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土耳其保持“中立”,避免战祸殃及本国。1945年2月才参加同盟国一方,对德宣战。战后,土耳其开始实行多党制。
1950年5月民主党在大选中获胜,取代共和人民党执政。M.C.拜亚尔任总统,A.曼德列斯任总理。民主党执政期间(1950~1960),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但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镇压和平、民主、进步运动,对外追随美国,引起人民的极端不满。1952年2月土耳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2月,与伊拉克签订了巴格达条约。(见中央条约组织)
1960年5月,以C.古尔塞勒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推翻曼德列斯政府,全国团结委员会接管政权。1961年恢复政党活动,制定新宪法,进行新的议会选举,古尔塞勒当选总统。同年11月组成以夒.伊诺努为总理的共和人民党和正义党联合内阁。从1963年起,土耳其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此后十多年间,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率超过 6%,工业年增长率在10%以上。土耳其已成为农业-工业资本主义国家。
1965年和1969年,正义党接连在大选中获胜,S.德米雷尔出任政府总理。1971年3月,军人再次干预政治,德米雷尔政府被迫辞职,由N.埃里姆组织超党派的联合内阁。同年8月4日与中国正式建交。
1973年10月大选,以B.埃杰维特为首的共和人民党获胜,同救国党联合组阁。1974年土耳其出兵塞浦路斯,与希腊关系进一步恶化。在石油提价和西方经济不振的影响下,经济增长速度减慢,通货膨胀,失业增加,外贸赤字扩大,出现严重经济危机。同时政局动荡不定,社会恐怖活动猖獗。埃杰维特和德米雷尔两届政府皆未能恢复经济和社会治安。1980年9月12日,军人集团再次接管政府,实行以K.埃夫伦将军为首的军人统治。1982年11月,埃夫伦当选为共和国第 7位总统,成立以祖国党领袖T.厄扎尔为首的文官政府。1989年10月,厄扎尔当选总统。
80年代以来,土耳其经济形势明显好转。1985年国民生产总值为541.7亿美元,国民生产增长率为5.5%,人均国民收入1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