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3 13:41:38作者:百科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哲学家、语文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 《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尼采24岁时成为了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德语区古典语文学教授,专攻古希腊语,拉丁文文献。但在1879年由于健康问题而辞职,之后一直饱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溃,从此再也没有恢复,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尼采的著作对于宗教、道德、现代文化、哲学、以及科学等领域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和讨论。他的写作风格独特,经常使用格言和悖论的技巧。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在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上。
尼采(1844~1900年)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德国出生的瑞士哲学家和作家,是影响最深远的现代思想家之一。路德派牧师之子,他在波昂和莱比锡受教育,二十四岁成为巴塞尔大学的古典哲学教授。他与年纪较大的华格纳关系密切,并在其歌剧中见到西方文明复兴的潜力,但在1876年因故愤而与华格纳决裂。他的《悲剧的诞生》(1872)包含了他对古希腊戏剧的洞察力,和《不合时的冥想》(1873)一样,被一种受叔本华影响的浪漫观点支配着。精神和身体上的问题迫使他在1878年离职,花了十年时间试着在各处疗养地恢复健康,同时继续大量写作。他的作品从《太过人性》(1878)到《快乐的科学》(1882),颂扬理智和科学,实验各种文学体裁,并表示他已从早期浪漫主义解放出来。他的成熟作品充斥着人类生活价值的起源及功能,特别是《善恶之外》(1886)、《道德系谱》(1887)和《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92)。如果像他的信仰一样,生活不曾拥有或缺乏固有的价值而总是受到珍视,那麽这样的珍视即可解读为珍视者身分的象徵。他强烈谴责基督教,并宣布上帝已死。1889年他的精神全面崩溃,标示着多产生活近於结束。他因不喜民主和具有超人理想而受到希特勒尊崇,虽然纳粹党忽略了尼采的许多思想抵触了他们的目标。他分析了传统西方宗教、道德、哲学底层的根本动机及价值,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神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
English version:
1844~1900年
Nietzsche, Friedrich (Wilhelm)
German-Swiss philosopher and writer, one of the most influential modern thinkers. The son of a Lutheran pastor, he studied at Bonn and Leipzig and at 24 became professor of classical phil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Basel. He became close to the older Richard Wagner, in whose operas he saw the potential for the revival of Western civilization, but broke with Wagner angrily in 1876. His Birth of Tragedy (1872) contained major insights into ancient Greek drama; like Untimely Meditations (1873), it is dominated by a Romantic perspective also influenced by Arthur Schopenhauer. Mental and physical problems forced him to leave his position in 1878, and he spent 10 years attempting to recover his health in various resorts, while continuing to write prolifically. His works from Human, All Too Human (1878) to The Gay Science (1882) extol reason and science, experiment with literary genres, and express his emancipation from his earlier Romanticism. His mature writings, particularly Beyond Good and Evil (1886), A Genealogy of Morals (1887), and Thus Spake Zarathustra (1883-92), were preoccupied with the origin and function of values in human life. If, as he believed, life neither possesses nor lacks intrinsic value and yet is always being evaluated, then such evaluations can usefully be read as symptoms of the evaluator's condition. He fulminated against Christianity and announced the death of God. His major breakdown in 1889 marked the virtual end of his productive life. He was revered by Adolf Hitler for his dislike of democracy and his heroic ideal of the übermensch (Superman), though the Nazis ignored much in Nietzsche's thought that was hostile to their aims. His analyses of the root motives and values that underlie traditional Western religion, morality, and philosophy affected generations of theologians, philosophers, psychologists, poets, novelists, and playwrights.
[外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德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1844年10月15日生于吕岑附近勒肯的一个牧师家庭。曾先后在波恩、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深受德国唯意志论哲学家A.叔本华和英国自然神论哲学家A.A.库珀(即沙夫茨伯里伯爵)的影响。1869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1879年因病辞职。1889年后完全疯癫。1900年8月25日卒于魏玛。表现其政治思想的主要著作是《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道德体系论》(1887)、《查拉图拉如是说──为一切人而不是为一人的书》(1891)、《基督教之敌》(1895),以及由其妹伊丽莎白根据他的笔记整理而成的《权力意志》(1901)。
尼采批判传统价值体系,认为理性把人的注意力引向外部物质世界的创造;基督教伦理则束缚人的头脑,使人变成恪守清规戒律而毫无生气的动物。他力求为人找到一条摆脱异化、恢复自身价值的道路。他倡导个人尊严和自由思考,鄙视偶像崇拜。鼓吹非理性主义,否定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摧崇放任不羁的权力意志。强调要建立新的权力意志的价值观,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决定力量。他很少直接涉及社会政治制度问题,而是集中探讨社会政治哲理。他憎恶平等,认为平等是对弱者的赏赐,基督教的平等教义是弱者的奴隶道德,西方民主和社会主义又是基督教的世俗变种。尼采欣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永恒斗争思想,提出超人哲学,他赞美利己主义的“强者”、“超人”对文明的贡献,他把“超人”看作是具有最高智慧、具备超强自制力的人,不应受道义责任的约束。他还认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超人”,而生活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正是权力意志。
尼采在世时默默无闻,死后却产生了很大影响。一些进步思想家从其批判精神中汲取营养;而其狂热的非理性主义的超人学说则被法西斯主义所利用和吸收,并对20世纪欧洲大陆盛行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发生重大影响。
[外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超人哲学"和"权力至上"学说的创始人。1844年10月15日生于吕岑附近的勒肯的一个牧师家庭。1858年就读于普福达寄宿学校。1864年入波恩大学攻读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不久舍弃神学,转入莱比锡大学。1869~1879年在瑞士的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和哲学教授。1879年因病放弃教授职。1889年神经错乱,1900年8月25日卒于魏玛。
尼采的哲学观点反映形成中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以唯意志论、非理性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为特征。宣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都是幻景,权力意志是一切客观事物的本源,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决定力量。提倡“自我肯定”和主观战斗精神,强调进化就是权力意志实现自身的过程,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宣扬“超人”哲学,认为只有“超人”才具有握取权力的意志,这些“超人”是不受道德束缚和自身影响的统治阶层的精华人物,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权力意志的工具。尼采公开宣扬强权和战争,反对革命的工人阶级,其反动观点成为法西斯思想的直接前驱。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善恶之彼岸》(1886)、《道德体系论》(1887)等。死后其妹整理出版其笔记,取名《权力意志》(1901,1906),对研究尼采思想很有价值。
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1844年10月15日生于普鲁士萨克森的一个传教士家庭。1866年进波恩大学学习神学,不久改学古典语言学。
1869年任瑞士巴塞尔大学的古典语言学额外教授。1878~1879年患精神分裂症,辞去教职。1900年8月卒于魏玛。主要著作有:《悲剧的诞生》(1872)、《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曙光》(1881)、《查拉图拉如是说──为一切人而不是为一人的书》(1883~1891)、《善恶的彼岸》(1886)、《反基督教》(1889)和《权力意志》(1895)等。
尼采从A.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出发,摆脱其消极悲观的倾向,使之变为积极行动的反判哲学,从而创立了“权力意志说”和“超人哲学”。尼采思想的形成同普鲁士在1871年普法战争大获全胜、德意志民族统一宣告成功、由自由资本主义转向帝国主义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权力意志说尼采认为现象世界是加工改造过的世界,与它相对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毫无形态、无法表述的混乱的感觉世界。他把客观存在的世界称为虚构,并提出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宇宙观。他认为贪得无厌的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本原。它不仅是有意识活动的人的本质,也是一切自然事物和过程的本质。强、弱权力意志之争构成了整个宇宙的全部历史过程和内容。
尼采把达尔文主义歪曲运用于人类社会和历史领域,认为生命的基础是利己的权力意志,剥削是一切生物的本质,因而也是一切人的本质。他提出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口号,认为传统的真善美观念抑制了生命的价值,实际上人并不具有真善美的本能,而只有权力意志的本能。他强调要建立新的即权力意志的价值观,认为一切对个人有目的、能促进个人发达前进的以及能战胜别人并使别人为自己服役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尼采是反理性主义的典型。他认为从苏格拉底以来,对理性的尊重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他主张用意志、本能和直觉代替理性,提出为未来规定法律的哲学家应把自己的知识建立在贵族的直觉上。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就是统治者和立法者。尼采歪曲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万物流变说和矛盾斗争思想,完全否定存在的概念,把世界说成是一个动荡不定、无规可循、纯粹偶然、无法凭理性去把握的东西。他还把赫拉克利特的万物绝对而永远循环的理论歪曲成为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说。
超人哲学尼采从权力意志论和永恒轮回说出发提出了他的超人哲学,这是他哲学中的一个最重要主题。他妄言,超人是可以弘扬整整一千年人类生存的人,超人高于普通人,犹如人高于动物。他主张以超人哲学取代基督教。他批评基督教“弃强就弱”,其博爱观念是人类自怯的表现。超人哲学则是“弃弱就强”,并认为极恶对超人的至善来说是必要的。他认为,崇拜基督教是一种违反生命的罪行,因为基督教轻视原始的生命本能,欺骗地创造了“灵魂”、“精神”来压制肉体,发明出“来世”或“真正世界”的观念,是为了不让任何目的、任何意义、任何事业留给我们这个地球上的现实世界。他说,上帝不是别的,只是一个粗暴的命令,即:你不要思想!尼采从自我意识出发,提出“上帝死了”的口号,否定基督教和上帝。
尼采断言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由天才创造的,认为人类生存的目的在于产生伟大的人物。他还把人类历史描绘为强者(主人)和弱者(奴隶)这两个种族之间的永恒斗争。他鼓吹战争,渴望战争到来,欢迎欧洲各国军国主义化,并把这看作是复兴人类的手段。他预言雅利安人种是统治欧洲的新种族,宣扬极端的种族主义。尼采既反对民主主义,又反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认为对付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最可靠措施,就是建立新的“地球主人”所主宰的暴虐的专政。他把希望寄托在这种“新人”身上,从而预言了希特勒式人物的出现。他的思想被后来的法西斯主义所利用和吸收,他本人也被法西斯主义者尊为思想先驱。
尼采的伦理思想继承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和唯意志论思想,并从其“权力意志说”出发,建立了西方伦理思想史上第一个非道德主义的理论体系。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和欲望都是由追求权力意志的本能支配的,无限地追求权力是生命的最基本的普遍法则,也是道德的最高目的和价值标准。在他看来,自负、激情、兽性、酒色、冒险以及征服的本能、炽情的神化等等,都是实现权力意志必需的,而权力意志的满足就是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就是最高的善。尼采把基督教和人道主义道德抨击为“软弱”,把理性主义伦理学说的普遍道德斥之为“怪诞不经”,把功利主义的“最大幸福论”蔑视为“虚伪”,攻击社会主义的平等价值观为“天真梦想”。他认为,一切道德归结起来只有两个基本类型,即奴隶道德(群氓道德),和主人道德(贵族道德)。尼采认为,“奴隶道德”起源于权力意志不能实现的痛苦意识,它以同情和怜悯心为基础,提倡仁爱、正义、和平,使强者和弱者、奴隶和主人平等,因而保护了弱者而损害和压制了强者;“主人道德”则产生于对权力意志满足的得意,它以“无情无义的憎恨”为基础,主张残忍、强暴和冷酷的战争,其基本原则就是弱肉强食,使低级的人、奴隶、群氓服从统治者、强者和贵族的权力意志。强就是善,弱就是恶,只有使强者战胜弱者,才能增强权力意志,隐恶扬善。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扩张自我,成为驾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价值,人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他是培育超人的肥料和实现权力意志的工具。而超人则应当蔑视一切传统的道德价值,超然于一切传统善恶标准和道德要求之外,为所欲为,通过伤害和奴役弱者、群氓来实现自我。尼采特别反对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他告诉人们对待妇女的方法就是“别忘了你的鞭子”。尼采虽然有时也谴责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自由资产阶级因循守旧,但他的伦理思想是反映正在形成的垄断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因而成为法西斯主义思想和暴行的理论基础。
尼采的美学思想受叔本华的影响。叔本华认为人生是苦恼,艺术把这一苦恼变成形象,在纯粹的观照中求得解脱。尼采则提出希腊悲剧具有阿波罗和狄奥尼索斯两种精神。阿波罗精神高踞奥林帕斯的神山上,俯瞰宇宙人生,把它当成一个梦境和意象去赏玩。希腊的雕刻和史诗,就是阿波罗型的艺术。狄奥尼索斯精神则是酒神的酩酊大醉,它在狂歌醉舞中忘记了人生的苦恼,从而感到生命的酣醉和欢悦。希腊的舞蹈和音乐,就是狄奥尼索斯型的艺术;而希腊的悲剧,则诞生于两种精神的结合。一方面,它是动的,象音乐一样,是苦闷从内心发出的呼号;另一方面,它又是静的,象雕刻一样,是一种光辉的形象。就在这二者的结合中,希腊悲剧在阿波罗的形象中拯救了狄奥尼索斯的痛苦;一些悲剧英雄如俄狄浦斯、普罗米修斯等,也从痛苦中得到提高。真正的悲剧精神就是用最大的痛苦去换取最高贵的人生,“崇高来自于对恐怖的克服”。象这样的悲剧,纯?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8586.html' target='_blank' style='color:#136ec2'>局本酰肜碇俏薰亍R坏┑彼崭窭椎睦硇灾饕搴?ldquo;具有苏格拉底美学观点的诗人”欧里披德出现,希腊的悲剧就衰落,让位给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因此他认为科学与道德阻碍生活,艺术则发扬生活,肯定生活。
[拼音]:Nicai
[外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德国哲学家、诗人。1844年10月15日生于萨克森地区的勒肯。父亲是新教牧师,1849年去世,母亲带他和妹妹迁往瑙姆堡。1858~1864年在舒尔普福特文科中学学习,受到很好的古典语言文学教育。1864年秋入波恩大学,学习古典语言文学,听著名语文学家里奇尔的课。不久,里奇尔到莱比锡大学任教,尼采在1865年10月前往莱比锡学习。1867~1868年曾服兵役约半年。
在莱比锡学习对其思想成长和个人生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这时他读到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世界是意志和表象》,赞赏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思想。1868年11月,尼采认识了瓦格纳,对瓦格纳的艺术天才十分钦佩。1869年春,尼采应聘到瑞士巴塞尔大学任教,他在大学的就职讲演是《荷马与古典语言学》。
1869~1878年,尼采除了在普法战争期间作为志愿兵在前线当了几个月卫生兵和1876年10月至1877年9月因病休假外,一直在巴塞尔大学担任古典语文学教授。在这10年里,他曾多次请求不教古典语文学,争取获得哲学教授的席位,未能如愿。1872年初,尼采的第一部重要著作《悲剧的诞生》出版,论及希腊的艺术起源于两种精神,即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和太阳神阿波罗精神,前者抒发为音乐,后者体现为雕刻、叙事诗等。书中谈到古希腊悲剧如何从音乐中产生,如何没落,并预言古希腊艺术的精神将在瓦格纳的歌剧里得到新生。
1873年开始,尼采写成 4篇《不合时宜的看法》。第1篇《大卫·施特劳斯。自白者和作家》在1873年8月发表,作者通过对施特劳斯的批评,攻击当时风行的历史主义。第2篇《论历史对人生的利弊》于1874年2月发表。同年10月发表第3篇《教育者叔本华》,把叔本华当作哲学家的表率,实际上是借叔本华谈他自己。他认为哲学家应是一个伟人,鄙薄名誉地位,探讨人生意义,甘心为真理而受苦,成为世人的教育者。1876年7月发表第4篇《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这时,尼采已经看出瓦格纳的弱点,觉得瓦格纳只喜欢哗众取宠。
1876年,尼采的健康状况不佳,眼疾日益严重,从这年10月免去教学任务,在瑞士及意大利各地休养,但是著述并未中辍。1878年5月他的新作《人性的──过于人性的。一本为自由思想者而写的书》出版。这部书是为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而写。1879年3月《混杂的意见和格言》,11月底《漫游者和他的影子》先后出版,合并成《人性的──过于人性的》的第 2卷。这本著作在文体上有新的特色,采用格言体,并且以潜在的对话的方式叙述,与柏拉图的《对话集》相似,谈话对手是瓦格纳、叔本华,或者是他自己的影子,漫游者本人是尼采自己。1881年8月出版的《晨曦·关于道德成见的思想》和1882年出版的《欢快的科学》是对传统道德的抨击。
1883年,尼采致力于写作他的主要著作《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1884年1月出版。查拉图什特拉是古代波斯拜火教的创始人,尼采借这个教主之口,说出自己的哲学思想,其中两个主要内容是“超人”和“万物永远还原”。尼采在书中预言,由于世风日下,人已变形,因此必然要出现一种新人,即“超人”。他宣称“上帝已死”,并用“一切价值重新估价”为口号,攻击基督教宣扬的“奴才道德”。尼采企图以此克服迄今为止的西方哲学的弱点,在精神发展史上引起一个转折,他把这本书称作“为众人又不为任何人的书”。
1886年7月发表《在善与恶的彼岸》,这本书涉及尼采以后著作里的各种问题。尼采的新的立场在善与恶的彼岸,即不承认现有的衡量善恶的标准,这些标准是有权势的统治者制定出来强加于人的。他认为应该有新的标准,于是也就有新的价值,对原有价值都要进行重新估价。
1887年11月10日发表的《道德的系谱学》,是《在善与恶的彼岸》一书的补充和续篇。尼采揭示了道德上偏见的根源,让人看到人的本性深处潜伏着仇恨、报复和残忍等魔鬼,一旦有一种力量把这些魔鬼解放出来,它们就不受善与恶的控制。尼采在这里使用了“金发野兽”这个字眼,作为对人的本质的诊断,实际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身上的“非人性”的本质。
1888年是尼采神志清醒地生活和创作的最后一年。他似乎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废寝忘食地工作,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以下几篇著作:《偶像的毁灭》(9月7日付印)、《瓦格纳真相》 (9月16日发表)、《反基督徒》 (9月30日完成手稿)、自传《看啊,这人》(11月6日付印)、《尼采反瓦格纳》(12月15日手稿付印)。还有未完成的草稿《达到权力的意志》,副标题是《一切价值的重新估价》。尼采还留下了大量的笔记,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未撰写成文的思想。1960年卡尔·施莱希塔把这些遗稿按照年代加以整理,汇集成册发表,书名为《八十年代的遗稿》。
1889年1月7日尼采摔倒在意大利北部城市都灵的街头,从此神经错乱。他在母亲和妹妹的照料下,在巴塞尔和魏玛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后的11年,于1900年8月25日在魏玛去世。
尼采既是哲学家,又是诗人。他一生用格律体和自由体写过许多诗歌,其中有的诗歌语言优美,诗意浓郁,例如1888年写的《威尼斯》和《落日西沉》。《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既是哲学著作,又是散文诗,全书充满了寓意和隐喻,有《圣经》风格。尼采的论战文章和大量格言,思想深邃,文笔犀利,性格突出,独具一格,他被公认为是德国最优秀的文体家之一。但是他的作品也不乏晦涩之处,常使解释者为难。
尼采是个颇有争议的哲学家,近百年来,对他的评论毁誉不一。尼采活动的时代是在1870年普法战争以后。这时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德国工人阶级日益壮大,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看到社会的弊病,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又有一些人则在另一方面寻找出路,尼采哲学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有批判现存制度的一面,尤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宗教和道德的虚伪的揭露批判,极为有力。他反对一切旧的传统,是个彻底的偶像破坏者。但是他站在精神贵族的立场上反对资本主义,强调天才、“超人”,蔑视群众,从个人主义出发,既揭露资本主义,也反对社会主义。尼采的思想从20世纪初以来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曾对因不满现实而探求新路的知识分子起过积极作用,同时反动势力也把它当作他们的思想基础,例如德国的纳粹分子就把尼采的思想奉为他们的圭臬。在文学上,20世纪前期的许多德语作家,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尼采思想的影响,其中突出的有“格奥尔格派”作家、托马斯·曼、海塞,法国作家纪德、马尔罗等。尼采思想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的研究中也有影响。尼采思想在“五四”时期传到中国,它对初期的鲁迅、郭沫若等人发生过影响,促使他们向旧的封建传统进行挑战,但在40年代也有人利用尼采散布法西斯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