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10:03:58作者:百科知识库
有众多古籍文献可考,曲沃为古晋都绛之所在地,其名始见于西周初期。我国古代辞书《尔雅》在《释氺》一章中记载,“沃泉悬出,悬出,下出也”,其中之“沃泉”古指由上向下流的泉水,“沃泉”处史学界考定为今天的曲沃县景明瀑布;东汉刘熙在《释名》一书中进一步作出解释,“水……悬出曰沃。水从上下,有所灌沃也。”;《诗经·唐风·扬之水》一篇中也写道,“扬之水,白石凿凿。素衣朱襮,从子于沃……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诗中所描写的“沃”即指曲沃,“鹄”指今天的曲沃县安鹄村;叙述最为完整的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时任曲沃知县的湖南湘潭人士张坊主持修正的《曲沃县志》中称,“晋国以绛山为宗,绛水(今沸泉)出绛山之南,沸涌而东,西北经青玉峡,东流袱石罅至白石山,悬而为沃泉。又东折白水村,九曲而北入于浍、西流入汾。凡曲沃、新田两都襟带,皆此沃水之所潆洄盘旋也,是为曲沃命名之由。”几经史料佐证,不难看出,曲沃之名,源以“绛水”为根,“沃泉”为线,取其曲,取其沃,故名曲沃。
据《史记·晋世家》记载,周成王初立时,唐(今山西翼城、曲沃一带,为尧后裔)有乱,周公灭之。约周成王十年(公元前1054年),“成王与其弟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遂封叔虞于唐地。这便是史学界所谓的“桐叶封唐”之由来。
公元前1020年前后,叔虞故,其子燮父继位,将国号改为晋,自号晋君,于晋水入浍之处建新都,取名曰翼(今曲沃县与翼城县接壤地带)。
西周穆王年间(约公元前10世纪),晋成侯徙都曲沃(今县城西南1公里处)。此间,历成、厉、靖、釐、献五世。
公元前811年,晋穆侯将国都迁于绛,后世称“故绛”(今曲沃县中东部和翼城县西部一带)。
公元前746年,穆侯之孙昭侯迁都于翼,公元前745年(周平王二十六年),封其叔成师(桓叔)于曲沃,号“沃国”。历桓叔、庄伯、武公三世,曲沃渐成为晋国当时的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公元前724年,曲沃庄伯入翼杀孝侯,晋立鄂侯于鄂(“鄂”指晋之别都,时间较短)。鄂侯6年死,哀侯复都翼。
公元前716年,曲沃武公姬称继位,史称晋武公。武公即位后,厉兵秣马,整经略武,实力大大增强,于公元前679年代晋成功,定都曲沃。
公元前669年,晋献公“聚邑曰绛”(此“绛”在原有“绛”的基础上扩大了范围,今天的曲沃约三分之二的地域在其内),次年迁都于此。历献、惠、怀、文、襄、灵、成7公。
公元前636年,晋献公二公子重耳即位,史称晋文公,定都曲沃(包括今天曲沃全境、翼城西部、侯马东部),自此拉开了晋国称霸150余年的恢宏巨幕。
公元前585年(简王元年),晋景公迁都新田,亦称绛,后世称“新绛”(今曲沃西、侯马东)。历景、厉、悼、平、昭、顷、定、出、哀、幽、烈、孝、静13公。
公元前376年(周安王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曲沃属魏。
秦,置绛县,曲沃属之。
西汉,亦置绛县,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改绛县为绛邑县,仍属河东郡。
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绛邑县为曲沃县,属正平郡,县名自此历代无更改。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正平郡,曲沃县改属绛郡。十年后徙至今乐昌镇;唐朝时属绛州;宋朝时属绛州绛郡;金初属绛州,兴定初年属晋安府;元复属绛州,大德九年(公元1305年)改属平阳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属平阳府;
属河东道;中华民国时期直属山西省;1949年属临汾专区;1954年属晋南专区。
1958年11月,撤县并入侯马市。
1963年5月,恢复曲沃县,县址驻侯马镇,仍属晋南专区。
1970年属临汾地区。
1971年侯马市析出,恢复曲沃县,县政府驻城关,自此曲沃无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