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中堂镇的历史沿革

更新时间:2023-02-08 08:56:32作者:百科知识库

中堂镇的历史沿革 中堂初名“舂堂”,北宋立村。在唐代后期,此地散居农、渔人家,以农居多,至唐末,居户有所增加,已具村模,到宋朝建立之始(约 960 年)正式立村,定村名为“舂堂”,辖属于东莞县文顺乡归化里。

“舂堂”本是唐、宋时期南方的一种劳作场所,因其方式独特,很具地方特色,后来人们也视其为一种习俗。(《陈志》卷九十六第 1 页:“‘舂堂'见《太平环宇记》(之)《岭表录异》,盖谓此为唐宋遗俗。”)就字义而言,“舂”是撞击的意思,“堂”为某一场所,如学堂、歌堂、祠堂等。对于古代的舂堂,唐朝刘恂所着《岭表录异》一书中有所描述:“广南有舂堂,以恽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思,莞音念“四”)之巧弄秋 砧 ,不能比其浏亮也”。(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广东南部有“舂堂”这种劳作方式,是用整根大木挖空成为木槽,在一槽的两边大约有10 支木棍,男女相间站在槽边执棍一边舂槽中稻谷,一边有节奏地敲打槽边,有如奏乐的节拍不断重复。木槽发出的声响,就像鼓声一样,几里远的地方都听得见,就算思念丈夫的妇女们在秋天为外出夫君槌洗冬衣时那巧妙槌打洗衣板的响声,也比不上“舂堂”的响声那么爽朗响亮。)古代民间立村,定村名方式有的取其地貌,有的取其特色,有的取其物产,中堂这地方立村前已有“舂堂”,故立村时取其为村名。

舂堂村地处附近乡村的交通汇合点,各村村民多来此作买卖交易,很快就发展成一个中心墟市。因“舂”与“中”同音,人们在文字书写方面图方便,常把“舂堂”写作“中堂”,久而久之,舂堂也就成了中堂。注:《陈志》卷四十第 6 页:“按:张志作中堂,考李涛碑亦作舂堂,盖古今异名。”

本文标签:专项地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