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手机版

高昌故城的简单介绍

更新时间:2023-02-08 08:37:46作者:百科知识库

高昌故城的简单介绍 高昌故城鸟瞰

高昌故城鸟瞰

高昌故城,维吾尔语称“亦都护城”,故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三堡乡,即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全城遗址略呈不规则的正方形,这块地方当地人也叫它“哈拉和卓”,所以高昌故城又叫“哈拉和卓古城”。高昌城曾是中国古代西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由西汉在车师前国境内的屯田部队建造。13世纪末,因战乱废弃。1961年,高昌古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为求大宛汗血马,派贰师将军李广利越过葱岭西击大宛。出敦煌进入莫贺廷碛后,遇到气候、缺水的难题,军人病、伤不少,进入吐鲁番盆地后,见此地势高敞,遂安排体弱有病,困乏难行的将士筑垒屯守,人庶渐渐昌盛,因此起名“高昌”。

高昌故城汉又称“高昌壁”,“高昌垒”,《汉书·西域传》载:西汉平帝元始年间(1-5年),有从敦煌至车师后王国(今天山北麓吉木萨尔县)的新道,戊已校尉徐普想开通此道以省去路程(敦煌-楼兰-吐鲁番),徐普召车师后王姑句使证之,由于车师后王不愿受匈奴和汉的夹击,不肯出证,徐普要追捕他,姑句设法逃脱。“即驰,突出高昌壁”。壁,壁垒,古代屯兵戍守的军事要地。高昌壁在哪里,一直为学术界所争论,侯灿在八十年代初于胜金口沟中进行考古调查,在一个城堡的壁龛中发现一幅汉魏时期的壁画,再相度形势,这里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出沟可以屯垦,入沟可扼守其要道,应是"高昌壁遗址",(参见侯灿《吐鲁番发现重要古代遗迹》一文,载《新疆科技报》1980年第79期)据侯灿研究判定,当始于西汉成帝阳朔四年(前21年),至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割据河西的前凉王张骏,将高昌壁改置为高昌郡,同时于柳中设田地县(今鄯善县鲁克沁镇),高昌壁的发展达348年。

高昌郡治,从阿斯塔那和哈拉和卓两个古基群发掘出土的文物分析,比较早期的古墓大都属于东晋十六国时期,阿斯塔那与哈拉和卓分别位于高昌故址的西北郊和东北郊,与城北紧密相连,可判定其郡治为高昌城。高昌郡设置后,历前秦、后凉、西凉,北凉,至北魏太延五年(439年)太武帝灭北凉,北凉且渠无讳在高昌称王为止,高昌郡前后延续115年,高昌地区经济又进一步发展。

高昌故城境内现存石窟,有吐鲁番县的雅尔崖、胜金口、伯孜克里克和鄯善县境内的吐峪沟等佛教传入高昌,始于何时,无有记载,但我们从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八所收释道安《摩诃钵罗密经抄序》中知,前秦符坚建元十八年(382),车师前部王弥第朝见苻坚时,其国师鸠摩罗曾献楚本《大品般若经》一部,可知高昌佛教已很兴盛。

《梁书·高昌传》:“国人言语与中国略同,……其地高燥,筑土为城,架木为屋,土覆其上。寒暑与益州相似。备植九谷,人多啖面及牛羊肉。”

高昌不少名僧,步履遍及张掖,敦煌、长安、洛阳、大同及江南一带,在名山古刹译经说法,而且翻越帕米尔高原,远涉印度,巡礼灵迹。大造佛寺,据出土文书,不下三、四十座,诸如仙窟寺、都郎中寺、永安公主寺,焦郎中寺、田寺、张寺、王寺、孙寺等,二十世纪初,以克伦威德尔为首的一支德国考察队,曾在今高昌故城中到掘一方《北凉承平三年且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即为建寺明证。

《周书·高昌传》云:兵器有弓、箭、甲。文字亦同华夏,兼用胡书。有《毛诗》、《论语》、《孝经》。置学官子弟以相教授。虽习读之,而皆为胡语,赋税则计输银钱,无者输麻布。其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

《隋书·高昌传》:“其都城周回一千八百四十步,于坐室画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隋代一步等于六尺,一尺约当为0.274米,1840步相当于3025米,若以高昌城略为方形,每边长756米,颇具规模。据史书记载,高昌城当年有12个门,市内房屋鳞次栉比,有作坊、市场、庙宇和居民区。高昌的商品在唐代十分有名,如干葡萄、刺蜜、名马、玉盘、珠象、宝刀、杂丝,反映了高昌作为丝路重缜的地位。当时居民逾三万,僧侣三千。全城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布局似唐代长安城。现在城内建筑遗址星罗棋布,西南方向有一处寺庙遗址,寺门、广场、殿堂、佛龛及高塔均保存尚好。

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唐三藏玄奘为了解决佛性问题的争论,西行去印度求取真经。法师只身一人,依靠识途老马,穿越了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莫贺延碛,到了伊吾(今哈密)。他本意从伊吾向西北经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向西前进。恰好当时有高昌国的使者从伊吾回国,将玄奘在伊吾的情况告诉了国王。高昌王鞠文泰立即派使臣带着数十匹好马赶到伊吾,恳请玄奘到高昌。玄奘盛情难却,只使随使者而去。经六天的旅行,半夜时分才抵高昌城,那时城中有房屋,也有毡帐。鞠文泰和王妃,一面读经,一面敬候玄奘法师的到来。见面后,国王殷勤招待,直到天将破晓,才告辞还宫。天刚刚亮,疲惫不堪的法师还未睡宁,高昌王又率王妃以下众人前来礼问,请法师移住在王宫旁的道场中,派人侍卫,又让高昌国的佛教大师前来相见,并劝说三藏不要再往西天取经,法师婉言谢绝。时间过了十数天,法师执意辞行,高昌王又一心挽留,要以弟子身份终身供养法师的听众,力劝法师打消西行的念头。玄奘坚决不允,称即使骨头留下,但神智也会离去。两人相持不下,高昌王虽倍加供养,每日亲自捧盘送食,但三藏滴水不进,以绝食表示西行决心。至第四日,玄奘已气息奄奄,高昌王只好答应玄奘的请求,条件是和法师约为兄弟,等法师取经回来时,到高昌国住三年,受国王弟子供养。并且让法师行前再讲经一个月,每次,国王都亲自执香炉来迎接法师入帐,并在三百余听众面前,跪在地上当凳子,让法师踩着他的背,坐到法庭上去,这些玄奘感动不已,高昌之行让他终身难忘。临行那天,高昌城的僧侣、大臣以及百姓倾城送出,国王鞠文泰紧抱法师恸哭不已,亲自送了数十里才回。

关于玄奘的这个故事,使《西游记》更加流光溢彩。

后来由于麴文泰"阻漠凭沙,国有偷安之望。"(见《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五辑,北大出版社1990年版)阻碍西域诸胡入唐朝贡,被唐灭后,改为西州,设郡县,(原麴氏时,高昌国三州、五县二十二城,八千多户,三万多人口)有高昌、交河、柳中、天山(今托克逊县境)、薄昌(今鄯善县境),西州和高昌县治于高昌城,唐于高宗显庆三年(658年)迁徙都护府于龟兹(今库车)。将西州改为都督府,玄宗天宝元年,改高昌县为前庭县。推行户调租税,实行军府制度。714年,在此置天山军。791年,吐蕃(今藏族)攻陷安西四镇,占据西州,866年张议潮在居住于北庭的回鹘首领仆固骏的支持下,从吐番人手中夺回安西四镇,从此,回鹘人在新疆逐渐定居下来。公元866年,建立了回鹘高昌王国,从有限资料可知,高昌四鹘接受契丹人的统治,另一方面又和大宋有交往。据《宋史》记载,在太祖、太宗时期的建隆、乾德、太平兴国年间,回鹘便向北宋朝贡,其中981年高昌回鹘王阿萨里汗在入贡表文中称"西州外甥"。

5年,高昌回鹘附于西辽统治,13世纪初,蒙古兴起,高昌王巴尔术阿尔成的斤自愿臣服成吉思汗,并受到蒙古王成吉思汗的优待,在整个蒙古王朝统治时期,高昌的社会生活没有重大改变。

元末明初、原回鹘高昌领地内,分裂为柳城、火州、吐鲁番三部,明正统十三年(1488年),柳城、火州为吐鲁番吞并,建立吐鲁番王国。王称速檀,王都安乐城(今吐鲁番东郊),明末清初,西蒙古准噶尔部兴起,吐鲁番盆地归服准噶尔,乾隆二十四年(1758年)平定准噶尔,在今鄯善县设辟展办事大臣以统治此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置吐鲁番厅,隶属由甘肃省安西道。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后,吐鲁番由厅改为县。解放前,俄、德、英、日等国的探险者曾来此盗掘,窃去大量珍贵文物,角放后,陆续发现一现波斯萨珊王朝银币、元龙泉窑石盘,还收集到一些小佛像、大陶缸等。特别是所发现的元代用回鹘文和汉文合写的善斌卖身为奴契约,对当时的寺院主剥削奴隶的情况有所揭露,很有历史价值。

高昌故城现遗址总面积为20万平方米,城垣大部分残存,为夯士筑,略呈正方形,周约五公里,可以登眺。有马面,西门瓮城仍存,有些城门的土建痕迹尚保存完整。全成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布局略似唐代长安城,外城西南隅有一寺院遗址,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寺门、广场、殿堂、高塔、佛龛保存完好。1879年,沙俄探险家雷格尔(A.Regel)来到高昌故城时,他看到高大的城墙,雄伟的拱形城门和圆形屋顶的建筑,使他感到吃惊,他在考察记中写道:"这些废墟不禁使人联想到古代世界希腊人和罗马人在建筑艺术上的辉煌成就。"(俄 雷格尔(A.Regel)《吐鲁番旅行报告书》,1879年丛书第10卷,哥达版)。外城墙根下,现可见到古人留下的比附近地面低的城壕遗迹,紧靠城墙外缘筑有垛台,也叫马面,为防御敌人进攻而设置。从1902年德国探险家克伦威德尔(A.Grunwedel)所绘的高昌平面图上,数一下这样的垛台达七十个之多。(德国克伦威德尔《关于1902-1903年冬季在亦都护城附近的考古工作报告》图2,1906年慕尼黑版)。而1963年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实测,保留垛台的总数不超过十五个。西南部寺院,格伦威德尔把它编号为B号隐修院,格氏所说的"圣殿",就是寺院中的佛殿,那根高高的柱子,就是我们所称的"佛柱",靠南一面至今还保留有多层小佛龛,可供欣赏,斑驳的壁画,从其画风观察应属较晚时期的作品,大寺院周围,有许多城址,可能有很多手工业作坊和商业场所,可惜破坏严重。

东门附近被克伦威德尔编号为T的地方,据1905年德国勒柯克(Lecog)的论述,这是一处景教的寺院,寺院由一连三间房屋组成,其中一段画面是一些身着褪身的"水彩"服装,面部特征属回鹘人的信徒,他们手执棕枝,虔诚地站在那里迎接耶稣进入耶路撒冷的场面,有的画面还有类似斧形分成枝的铁制十字架,欧洲研究者认为,这是中亚景教的典型特征。

内城在外城的中间,一些书称其为内城,中有一高台,上残存一高15米的建筑物,俗称"可汗堡",这座建筑物以本世纪初欧洲的探察者们拍摄的照片观察,它是一座双层佛塔,塔上有佛龛,可现在却不能辨认其本来面目了。"堡垒的西部有一块平台,两层台阶,平台上建造有数间带有拱顶的房间,墙壁很厚,壁上保存有壁画,壁画内容为表现宫廷生活的场面","这是吐鲁番地区现存的大型世俗生活场面少有的例证"。[格证德威尔(A.Regel)]。

在"可汗堡"外的西北隅,隔一路沟,也有一个类似堡垒的用土块垒砌起来的平面作刀把形的高大建筑物,这座建筑物也可能是佛教遗址。在可汗堡南部,德国探险队还找见了一处摩尼教的寺院遗址。摩尼教在我国称明教、明尊教。公元前3世纪由萨珊帝国摩尼所创,其教义是在吸收拜火教善恶二元论基础上糅合基督教、佛教的思想而成。这座建筑群在一高台上,是一个约75米见方的庭院,有四组建筑群:北部是一些带有圆顶的小庭堂,庭堂两侧是带有拱顶的小房间,东部是一些塌毁了的房间,其中一间是圆屋顶,这间房出土了许多写卷本子;西部是一间大圆顶房屋,足有六米见方;南部有竖排的三间房子,占地约15米见方,坚长约30米,所有的建筑都装饰有漂亮的壁画,有的贴有金箔,有的地面上还铺有白色的膏块。敦煌经卷中记载:"寺宇第化五:经图堂一、备讲堂一、教授堂一、病僧堂一。右置四堂法众共居精修善业,不得别立私室厨库……。"勒柯克说:"备讲堂大厅有一幅大型壁画,中心人物是摩尼,摩尼被画得比四周围着的上帝选中的那些圣徒高大,他穿一件深色宽边和领圈的白色长袍,可惜身子没有了,只留有一个脑袋和一只肩膀;他的头上戴一顶大口朝上的主教冠,用红色带系结在颌下,冠上有镀过金的叶饰,在他的周围层层叠叠像光轮式的许多'圣徒'簿,他的脸部朝上帝方向。围绕他的人群的脸型是回鹘突厥型,头发长绺披肩,短络腮胡子,眼大而斜,口小而红,穿白袍,上有褶子……。"可知其非佛教,但此遗址由于破坏,现已不存。

宫城是全城的最北面,居住遗址较多,但现已无法说清。1961年阎文儒先生来此考察,作了如下记述:"从现存较高的一般由3.5米到4米的残基址中,可以看出与堡垒内高耸的建筑相对的中轴线上,大约有四层殿的基址。基址后面的城墙稍偏东有城门的遗址。殿基以东较好的遗址有七处,殿基以西有四处,这些基址的夯土层,厚约35-48厘米,与元大都、库车旧城最晚的城垣的夯土层大致相同,因此可以推测,这个宫城的殿基,可能是回鹘高昌中晚期所建造的。"(阎文儒《吐鲁番的高昌故城》,载《文物》1962年7、8期合刊)

关于高昌故城废弃的原因,有人认为可能由于蒙古贵族窝阔台汗之孙海都,察合台汗之孙都哇不满忽必烈即大汗位,屡侵天山南北,数次攻打高昌,在连绵的战火中衰败下来的。也有人认为,可能是由于伊斯兰教与佛教势力斗争使这座古城遭毁弃的。

本文标签:罗罗斯  Luoluosi  建筑与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