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7:31:04作者:百科知识库
山东济南七十二名泉:五龙潭
五龙潭,曾名灰湾泉,也叫乌龙潭、龙居泉。金《名泉碑》著录,称灰湾泉。位于山东省济南市五龙潭公园内。东距护城河西岸百余米处。潭池石砌,南北长方规整形式。长70米,宽35米,水深4米余,潭池溢水标高25.80米,常年涌水,久旱不涸,涌水量8600~43000立方米/日,居本泉群诸泉之首。相传,昔日潭深莫测,每遇大旱,祷雨辄应,故元朝初年,在潭侧建庙,内塑五方龙神,此后便称五龙潭。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称净池,是大明湖的一部分。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在古历亭遗址处。潭水沿石渠穿街过院,蜿蜒北流。1986年以潭建成五龙潭公园。
关于五龙潭的形成,元代散曲家张养浩在《复龙祥观施田记》中说:“闻故老言,此唐胡国公秦琼第遗址,一夕雷雨,溃而为渊。”(《续修历城县志·山水考八》)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桂馥在《潭西精舍记》中说:“历城西门外唐翼国公故宅,一夕化为渊,即五龙潭也。潭之名始见于于钦《齐乘》。”(《续修历城县志·金石考二》)
以上记载,仅是传说,不足为信。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记载,这个地方当时称“净池”。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九》载,宋代,这里又称“四望湖”。又据今秦氏后裔考证,五龙潭处并没有建秦琼府第,只有地方先贤所建的唐胡国公秦琼祠堂,并且也不属秦家所有。
该潭的形成,应是地质变化的缘故。根据钻探得知,这里地底上层,是21.5米厚的第四纪粘土层,其下是40米厚的闪长岩,闪长岩下面是奥陶纪灰岩。由于石灰岩长期被地下水溶蚀,形成溶洞。日久溶洞愈大,在重力作用下,上层粘土和闪长岩塌陷,形成深潭。
此潭,景色极佳,碧波荡漾,澄澈如镜,水木明瑟,锦鱼戏游。傍晚,月轮初升,倒影入潭,曲栏画桥随波晃动,宛若仙境。每当雨后新晴之时,潭水湛蓝,藓苔靛青,杂树成荫,垂杨滴翠,更显得格外清幽,世称“苍生霖雨”,为旧时历下十六景之一。潭周历代多有建筑。北魏时有“客亭”(唐代时称“历下亭”,唐天宝四年杜甫与李邕宴饮历下亭,即此),其后有“水帘寨”的称谓。元时又建五龙庙,明清两代扩建,改名为“龙祥观”,先后由道士与和尚住持。明清时期,又先后建起了灵雨亭(亦称霖雨亭)、鲛人馆、杖影阁、倚杖桥、谈助亭、画壁、水槛等,其中最有名的为著名学者、戏剧作家桂馥辟建的“潭西精舍”。因年久失修,后来馆舍亭阁大都倾圮。
1965年,在五龙潭西侧“潭西精舍”旧址建起潭西阁(1994年改称名士阁)和展厅、游廊。经多次整修,景色胜过当年。潭池以自然石驳岸。岸边,翠柳如云,碧丝蘸波。潭北潭东,叠有假山,山上植松柏,悬崖垂青条,丛木隐一小亭,取《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的意思,取名为“渊默亭”,暗括“龙”字。游人在亭中可赏看龙潭秀色。名士阁为二层,于上俯瞰,正得鱼趣,称“龙潭观鱼”,为泉城一大胜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