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6:48:45作者:百科知识库
加兰巴国家公园位于刚果共和国东北部,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海拔700-1,000米。建于1938年,旨在保护长颈鹿和稀有的珍贵动物白犀。设有纳盖罗和甘戈拉纳博迪奥两个管理站,后者是非洲象驯养中心。1980年,作为自然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加兰巴国家公园是四种大型哺乳动的栖息地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公园拥有广阔的大草原、草场以及森林区域,其间星罗棋布地分布着河边狭长树林和沼泽低地。这里是四种大型哺乳动的栖息地:大象、长颈鹿、河马,以及珍稀的白犀牛。虽然白犀牛的体积比黑犀牛大得多,但不会危害人类,目前仅存约三十头。
两次被列入世界遗产濒危名单1938年3月17日,刚果正式将该公园命名为加兰巴国家公园。20世纪80年代,加兰巴国家公园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大约只有15头白犀牛存活,之后在80年代中期被列在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上。随后包括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法兰克福动物园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与当时的扎伊尔政府等组织和政府开始致力于保护和修护公园的生态环境。这种努力获得了回报:园区自1992年从濒危动物名单里删除。然而到1991年时,公园附近的一个小镇被苏丹解放军(苏丹人民解放军)占领,难民开始向公园周边的地区迁移。至1993年,这一地区的人口已经扩大到约50,000人。苏丹人民解放军的成员和其前成员的大量涌入使得该地区出现很多武器装备,这一时期中甚至出现食用公园内动物肉的情况。但加兰巴国家公园内的守卫没有能力对抗全副武装且训练有素的偷猎者。在1993年到1995年里,他们共发生了121次枪战。非洲水牛和大象在偷猎者的杀害下极具减少。到1996年时,两只白犀被打死,加兰巴至此又重新被列在世界遗产濒危名单中。
河边是长着纸草的沼泽地
广阔的热带稀树干草原加兰巴国家公园拥有广阔的热带稀树干草原(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以高大禾本科植物为主并散生乔木和灌木的干草原)、大草场以及森林区域,高耸入云的林木点缀在河岸边和沼泽低地里,公园有三种植被分布:(1)长廊林、丛林和沼泽地(2)水生和半水生基群丛(3)各种稀树大草原。长廊林、树木繁茂的稀树大草原及公园北部和西部的纸草(莎草属)沼泽地到了公园中央地带就"让位"给了更开阔的矮树丛稀树大草原,而后者又渐渐演变成高草地。草地上纵横交错着数不尽的细小河流,河边是长着纸草的沼泽地。稀树大草原的林地上一般生长着风车子属植物、榄仁树以及惹人注目的紫荆花、阿拉伯树胶、合欢树和刺桐。据报道,加兰巴国家公园里估计有1000种维管植物,其中5%为该地所特有。这些植物用途广泛,有的可以入药,有的是名贵的观赏植物,有的可以编绳子、席垫和篮子,有的是上等的建筑材料,还有的可以当柴火。
仅存在加兰巴国家公园珍贵的动物四方嘴白犀
在这个世界上,仍具有繁殖能力的四方嘴白犀或许就仅存在加兰巴国家公园里了,非洲象是森林和稀树大草原渐变群的典型过渡动物代表。其它哺乳动物主要有长颈鹿、河马、非洲水牛、雄赤鹿、非洲大羚羊、狒狒、疣猴、长尾猴和其它5种猴类、金猫、豹、狮子、疣猪(一种非洲野猪)、大河猪、弯角羚及其它6种羚羊属动物;除此之外,公园里还有2种水獭和5种猫鼬。
两种极具商业价值的珍贵动物——白犀和大象的数量在公园历史上曾有两次大规模的缩减:第一次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国内政治骚乱时期,犀牛的数量由1,000-1,300头锐减到100来头,大象也难逃厄运;第二次是在70年代末期,非洲大地上掀起了偷猎象牙和犀牛角的狂潮,由于加兰巴国家公园处在三国交界地区,不仅"山高皇帝远",而且动荡的政治局势使得武器来源难以控制,所以这里首当其冲地成为这次狂潮的受害者。尽管多方尽了最大努力致力于生态保护,然而已经有人预言白犀牛将很快灭绝。预言者同时指出,偷猎是灭绝的最直接原因。由于该地区政治局势的动荡,偷猎已很难被阻止,从而导致杀害野生动物的现象屡禁不止。国际社会已尽很大的努力给犀牛和其他野生动物提供保护,有些环保主义者建议将犀牛送到肯尼亚作临时的栖息地,但这种建议已经被否决,部分刚果人将一些西方的环保主义者称为“现代的偷猎者”。刚果人将保留北白犀视作自己民族自尊心的标志,认为其他民族的人无权剥夺他们民族的象征。与这种思想相矛盾的是当地政府较少投入的保护。事实上,白犀牛仍维持至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国际社会的努力。
由于该地区政治局势的动荡,偷猎已很难被阻止
2005年1月,刚果民主共和国政府批准将5只北白犀由加兰巴国家公园移送到肯尼亚,并加强保育加兰巴,让这些北白犀有重回的环境。不过,移送未曾开始,这5只北白犀就已经死亡。2005年8月,地面及空中搜索发现有一只独居的雄犀,并包含一只成年雄犀和两只成年雌犀的群落。到了2008年6月,由于没有再见到它们的踪迹,估计它们已经灭绝。
有益的森林火灾加兰巴国家公园经常会出现森林火灾。森林火给整个生态系统带来的好处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要算营养物的再循环了。如果没有森林火,这里的许多物种有可能会慢慢“饿死”。一场大火过后,把土地裸露在阳光之下,黑灰大量吸收了太阳的热能,成为催发种子的最好温床。火舌在烧毁野草和灌木的同时,也吞噬了妨碍植物生长的病虫害以及有碍植物发芽生长的化学物质。浓烟覆盖在临近的地区,也可以杀死森林中的一些病原体,因此间接保护了没有过火地片的森林。炽热的大火还烤裂了岩石,又为一些喜爱阳光的拓荒树种开辟了道路。火所烧毁的一切,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并非浪费,只是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形式。
在自然演化过程,生活在加兰巴国家公园的很多植物和动物,已经适应了间歇周期较长的大火,甚至其中有些物种,还必须以火来保证它们的生存和繁衍。例如扭叶松是加兰巴及其周围国有森林中的主要树种,它喜欢阳光,生长迅速,能适应周期性的野火。但这种树的幼苗不能在浓密的树阴下成长。如果没有森林火为其扫清道路,则喜欢在树荫下成长的冷杉、云杉等植物将成为优势群落,甚至取扭叶松而代之。据科学家的研究,扭叶松为了适应间歇野火的环境,具备一种特有的“生态策略”,即成熟的扭叶松都生长有两种球果。一种是开放性的球果,每年都随着球果的成熟而把种子散落在地上。但由于接触不到阳光,大多数种子无法发芽,只有树冠遭受病虫害或者被大风吹疏的时候,才有少数种子可能萌芽成活。但扭叶松还有另一种球果,被树脂所封裹,需要113摄氏度的高温才能溶化。而在寒温带的高原上,只有森林火才可能达到这种温度:这种球果是为了等待这样的时机而可以在树上呆上一二百年。
再者,森林火把一切化为灰烬的情况并不多见,一般只是使森林稀疏一些,为生物的“新陈代谢”和“推陈出新”创造条件。就像狼追捕北美驯鹿一样,森林火只吞食那些软弱有病的、不太适应的,或是运气不佳的植物。而这些死里逃牛的强者,却摆脱了许多竞争的对手,获得了充足的阳光、营养和水分而成为天之骄子;它们既为树木更新提供了树种,又为耐荫植物充当了凉棚。大火过后的第一个春天,加兰巴国家公园第一批扭叶松、黑松和其他幼苗就陆续破土而出。新的绿色生命迅速冲破了灰暗的过去,又—轮持续几个世纪的循环开始了。有朝一日,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又将成为这里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