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6:42:12作者:百科知识库
黥基·德·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在马达加斯加境内,位于马南布卢河河谷以北,贝马拉哈高原安钦吉北部地区西海岸以东60--80公里处。1990年作为自然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黥基·德·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是由喀斯特地貌和石灰岩丘陵组成。这里有挺拔的青贝峰、尖岩林,壮丽的马南布卢河河谷,连绵起伏的群山和高耸的山峰。未遭到破坏的森林、湖泊、红树林沼泽里栖息着濒临灭绝的珍稀狐猴和鸟类。
印度洋上的“牛岛”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位于非洲大陆东南的印度洋上。马达加斯加岛(下简称马岛)原来是非洲大陆的一部分,地质构造与非洲大陆相似,全岛基底由古老的结晶岩构成,2/3的基底出露在地表,形成纵贯全岛的高原。高原偏居岛的东部,全岛地形不对称。高原面上丘陵、火山、盆地错综分布;高原东部边缘是一大断层,致使东坡陡峻,沿海平原狭窄(宽16-80公里);高原西部坡度较缓,呈阶梯状缓慢下降,沿海平原宽100-200公里,由覆盖在古老结晶岩上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岩构成。
马达加斯加大约有20多万种动植物,包括小型食肉动物和大约35种狐猴在内,这些都是地球上的其它地方所没有的。由于马达加斯加岛的森林限制,岛屿上最大的野兽是一种猫科动物。这里青葱茂盛的雨林与烈日灼人的平原并存,有面积广大的草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养牛业是畜牧业的主要部门,牛的头数超过全岛的人口数,因此马岛又有“牛岛”之称。
“不能赤脚通过”的国家公园黥基·德·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占地面积为152,000公顷。海拔高度在 150-- 700米之间。这里的绝大多数地区是由崎岖不平的喀斯特灰岩组成,是贝马拉哈高原的一部分。山丘东面是高出河谷300--400米的陡峭的贝马拉哈山崖,南北方向绵延几十公里。山丘的西面是缓坡,整个西部地区形成一个呈圆形丘状的高原,向西地形坡度变小。北面是跌宕起伏的灰岩小山,南面切割强烈的喀斯特地貌使人很难接近。马南布卢河河谷的北面处于保护区内,季节河和长流河在高原上都向西流淌。位于高原低处的青两侧由数不胜数的四季喷泉。青地区是周围的重要水源地,尤其对于其西部的地区。
这里的降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6--8月是旱季,12月到次年3月是雨季。年降雨量大约是980毫米,青地区比其西部地区要湿润得多。年平均气温在26°C以上,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历史上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是38°C和9°C。
“贝马拉哈德钦吉自然保护区”(Tsingy de Bemaraha Strict Nature Reserve)又被简称为“贝马拉哈国家公园”(Tsingy de Bemaraha National Park),其中的“Tsingy” 一词,是指这里的石头结构尖利,“在这里你不能赤脚通过”的意思。公园内充满了坚固、耐旱、锋利、陡峭的石林,千奇百怪,堪称世界上最壮观的岩石结构奇观。石林里青贝峰、尖岩林挺拔林立,马南布卢河河谷壮丽秀美,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了马达加斯加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和人间奇观!无论是攀上“锋利无比”的尖峰,还是泛舟马南布卢河上,都会被这里的壮丽、神奇和秀美所陶醉,如置身世外桃源般。
珍稀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黥基·德·贝马拉哈自然保护区的植被是典型的马达加斯加西部的喀斯特地区植被类型,干燥和密集的落叶林和广泛的人为造成的稀树大草原随处可见。贝马拉哈国家公园内崎岖不平,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到达,但却是很多珍稀动物和植物的王国;因为园区的这些石灰塔顶部裸露而干燥,底部则聚集雨水和土壤,为罕见的植物提供了养分;同时由于石林易碎、防火等特性,使这里又成为许多珍稀动物和鸟类的天然避难所。
尽管人们对其进行了一些研究(绝大多数研究是在40年前完成的),但对植物群的了解还是十分有限的。许多种都是这里所特有的。包括黑檀木、野香蕉、猴面包树、在岩石地区生长的旱生芦荟等。著名的植物科有大风子科、兰科、豆科、大戟科和桑科等。这里的动物群至今还没有被详细地研究过。该地区是唯一的已知变色龙存在的地区。这里记录在案的有53种鸟,保护地内还有一些濒危的特级保护动物。在保护区外的贝库帕卡附近还有关于马达加斯加猴生活的传闻。其它著名的动物还有苍鹰、狐猴等各个种属。
狐猴,生活在马达加斯加东部地区,它们是拥有回声定位能力的哺乳动物。非洲的马达加斯加是狐猴的最后的避难所,除了这座岛屿,这种长有一双美丽大眼睛的灵长类动物已经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消失了。作为灵长类动物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狐猴保持了其最原始的特性,它们比自己的近亲猴子出现得还要早。狐猴是真正从史前幸存下来的动物。在恐龙时代后期,这种灵长类动物就生活在世界上了。那时候,狐猴几乎统治了所有的亚热带森林。随着时间的迁移,沧桑的巨变,狐猴差不多已从地球上完全消失,只有在马达加斯加人迹罕至的山野丛林中还能找到它的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