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裕民
2023-02-02
更新时间:2023-02-08 06:22:46作者:百科知识库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是唐代以来中国道教的发祥地,规模宏大的道教古建筑群座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山麓之中。武当山古建筑群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在宋朝也有所建设,元代进一步扩大修建规模,在明朝达到修建的鼎盛时期。明朝永乐皇帝亲自主持修建,动用数十万民工,在武当山大兴土木,历时12年,建成了九宫,九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的大规模道教建筑群,成为统治阶级利用宗教加强思想统治的史证。现存建筑太和宫、南岩宫、紫霄宫、遇真宫四座宫殿和玉虚宫、玉龙宫遗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岩庙等,共有古建筑200余栋,面积约5万平方千米。1994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从唐代贞观年间开始,武当山上道教逐渐繁盛,以官方投资的方式在武当山兴建道观,则始于唐代贞观年间,此后各朝代不断延续。到明代则由皇帝亲自策划、派人修建、专人管理。藩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为了使这种违背封建伦理纲常的行为名正言顺、天下归心,他的理论依据之一便是皇权神授,得到了武当真武大帝的阴佑。他在功成即位后大兴土木,北修故宫,南修武当,后者便是为了酬谢神灵,巩固统治。朱棣还把真武钦定为皇室的主要保护神,这些举动为武当道教的鼎盛拉开了序幕。以后明朝诸帝一直把武当作为专为朝廷祈福禳灾的朝廷家庙,扶持武当道教,加封武当,扩建宫观,使其成了“天下第一山”。
武当山现存建筑规模之大、规制之高、构造之严谨、装饰之精美,在中国道教建筑中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属罕见。武当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有序。选择建筑位置,注重周围环境,讲究山形水脉,聚气藏风,达到了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从净乐宫到天柱峰,皇家共建有33组大建筑群,这些建筑群根据其赋予的等级,严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峰主殿金殿相传是真武坐镇指挥天下的地方,因此采用了建筑等级中的最高规格——重檐庑殿、九踩斗拱、黄色等皇帝专用形式。武当山古建筑群在建筑组合上强调主轴线,特别是开阔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宫殿,“皇权中轴”的指导思想十分明确,如玉虚宫几乎完全按皇家宫殿建筑“三朝五门”的模式,建有外罗城、紫禁城、内罗城三道城墙,如同故宫的三朝,并按天子礼仪建有五道门。
武当山古建筑群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遂,将每个宫观都建造在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使它们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和谐一体,相互辉映,宛如一幅天然图画,其中对天柱峰的处理最为精彩。天柱峰海拔1612米,是众山之“祖山”。为了“藏风聚气”,沿山腰建紫禁城环绕,东南西北四天门只有南天门可以开启,以确保“气不外泄”。由此抵御了四周的寒风,使城内温度适合于植物的生长,充满生机,同时高大的石头城烘托了“天国”神圣威严的气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伟。
武当山金殿俗称“金顶”,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金殿面阔、进深各三间,高5.54米,宽4.40米,深3.15米,是铜铸烫金、仿木构建筑,重檐叠脊,翼角飞翘,殿脊装饰有仙人禽兽,造型生动逼真。下设圆柱十二根,宝装莲花柱础,斗拱檐椽,结构灵巧精美。额枋及天花板上,雕铸流云、旋子等装饰图案,线条柔和流畅。殿基为花岗岩砌筑的石台,周绕石雕栏杆,益显庄严凝重。殿内神像、几案、供器都是铜铸的,中供奉着真武帝君,着袍衬铠,披发跣足,丰姿魁伟,侧立有金童、玉女,拘谨恭顺,素雅俊逸,“水火”二将,列立两厢,威严勇猛,是全山铜铸造像艺术精华所在。金殿是分件铸造,榫铆拼焊,连接精密,浑然一体,毫无铸凿之痕,虽经历五百余年风霜雪雨和雷电的侵袭,至今仍金碧辉煌,绚丽如初,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明珠。
武当山古建筑群将建筑之性灵与山水秀灵糅合成仙山名胜特有的清幽、空灵和神圣,其中运用的中国园林“借景”、“虚实”等种种方式技巧,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景观。从古均州至玄岳门,在人的视力所及的3至5里安排一组小型建筑,10至20里安排一座宫殿建筑,以“官道”相连,空间序列“以少胜多”,具有极好的象征性。进玄岳门为“仙山”,越坊有“命运交给神”之说,根据“道经”安排真武神三个修炼场所。从复真观、太子岩到飞升岩,也寓意着真武得道飞升,小中见大,充满了诗情画意。
从南岩至天柱峰为“天阙”,沿途设神道天梯、三座天门、紫禁城至金顶,所有建筑皆占峰据险。这一区域海拔在1000米到1612米之间,气温受高山影响,云飞雾腾,山峰摇曳,楼台迷失,使人们在行进中产生强烈的心理震动,在兴奋悦愉的同时更感到了对神的敬畏。金殿内以永乐皇帝为模特而塑造的真武神披发跣足,在金童玉女左右侍卫的簇拥下,安然坐在御椅上,大小如同真人,和蔼可亲,似可与之对语,真实和虚幻在这个空间中重叠起来,既真实又迷茫。“天人合一”的情感所需的神秘、崇高、威严和无所不能,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
文化价值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武当山古建筑群:武当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中国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筑的建筑学和艺术成就。古建筑群坐落在沟壑纵横、风景如画的湖北省武当山麓,在明代期间逐渐形成规模,其中的道教建筑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纪,这些建筑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国艺术和建筑的最高水平。
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根据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所建,在朝向、间距、体量、色彩上非常注重与环境保持协调,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碧瓦望玲珑”的人间仙境。山上紫霄宫中所供奉的为“玄天真武大帝”,几百年来香火不断,后又因武当派始祖张三丰真人而名扬四海。
武当山古建筑群的兴建,是明成祖朱棣用武力夺取政权后,大修文治的例证,从而使其具有了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思想信仰等重大的社会意义。武当山古建筑群规划的天国具有强烈的象征性,这种象征意蕴并不是以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内容之中的意趣。皇家庙观的布局是靠不同的形体、比例、斜线弧线的运动、色彩的冷暖组合成的艺术空间,可是大山的雄奇险峻给建筑带来了诸多困难,为解决建筑与环境的和谐,“钦差提调”阴阳典术王敏、阴阳师陈羽鹏带着弟子们跑遍大山的每个角落,寻龙查砂点穴,利用风水术独特的曲线完美效应,解决了武当山古建筑群有关节奏、韵律、整体统一的美学问题。山水川谷与宫观庙祠适形而止,不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娴熟的空间技巧,而且具有一种神奇宁静的美,神仙世界“虽为人造,宛若天成”。使武当山古建筑群与大山的内在美结合成一种独特的人文景观,构成一种奇妙的审美感知和耐人寻味的仙国盛景。
武当山古建筑群不仅在建筑艺术、建筑美学上达到了极为完美的境界,还有着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和科技内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国宗教历史以及古建筑的实物见证。在全山各宫观中保存着铜、铁、木、石各类造像1486件,其中明代以前制品近千件,宋、元、明、清碑刻、摩岩409通,法器、供器682件以及图书经籍等,均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旅游贴士武当山又名太和山,古时称“玄岳”、“太岳”,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四周有72峰耸立,24水环流,危岩奇洞深藏,白云绿树交映,蔚蔚壮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经赞叹此山“玄岳出于五岳之上”。
武当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垂直气候明显,气温随海拔高度递减,最佳旅游时间是春秋两季。全山分3层气候区:高层即朝天宫至金顶,海拔1200-1600米,年平均气温8.5℃;中层即紫霄宫至朝天宫,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气温12℃;底层,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和武当山镇等地,年平均气温则在15.9℃左右。除传统节日外,本地的主要节庆有三月三、九月九庙会和一年一度的武当国际旅游节。武当山镇每年举办的武当武术交流活动,使武当山镇成为中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武当武术与道教渊源极深,道士修炼学道,往往伴以习武,武当武术以养身练功、防身保健为宗旨,以柔克刚,后发制人,自成一派,被称为“内家拳派”。在节日期间举办的旅游风光图片展、书画展、根雕奇石展、武当文物展、旅游产品展示会和经贸洽谈等活动进一步展示了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到武当山,如果不吃一顿正宗的“道家斋饭”,真是一大遗憾。武当山特有的道家斋菜也颇具独到之处,它取佛道两家素菜烹饪的精髓,注重本色,口味鲜醇。武当道教斋饭原料来源主要是山生山长的植物果实,依靠山上腐败的枝叶和其他自然肥料给足植物生长所需营养,诸如盐干笋、鹿尾笋、九仙子、冻豆腐、核桃、板栗、猕猴桃、木耳、香菇、黄精等,油料一律选用植物油,寓道家思想“道法自然,反朴归真”于饮食起居。
武当山今日香火依然,那历经沧桑的宫观,悠扬的道家音乐,丰富的神话传说,连同那些虔诚的香客,传递着古老的文化气息。